我最近眼睛出很大的問題,讓我開始深入了解不少有關眼鏡和眼睛視功能相關的知識。我打算寫(可能)1、2篇比較簡單,但是可操作性很高的小科普,擁有一點基礎儲備知識讓大家儘量降低配錯眼鏡的風險。
-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眼鏡:鏡框和鏡片
- 驗光篇:如何確定驗光環境優良、驗光人員的專業度、在良窳不齊的商業環境中消費者需要的自救基礎知識
- 視功能篇:視功能的檢查都包含了哪些項目?為何台灣沒有醫療機構可以進行真正完整的視功能檢查?
以上其實都是我最近涉獵到的主要內容,但我還在考慮後面的兩點要不要真寫,尤其是最後一點,畢竟我只是一介草民,大篇幅講這種話題涉水頗深也不太討好,也許不得不批評某些~嗯,簡言之就是怕被酸民攻擊。所以可能只會在未來放在付費內容裡面跟大家分享,也有可能完全不談,畢竟既有讀者應該比較想看我寫皮膚保養😅
前言配眼鏡的流程可以分為三個大步驟:驗光➡️選鏡框➡️選鏡片,你認為哪一個步驟最重要呢?
網路上配鏡分享大多數會集中在鏡片品牌,比較有知識儲備的消費者可能會進一步了解鏡片的規格參數代表的涵義。但其實,鏡片是其中最不重要的因素。
一副眼鏡配得好,意思是「長期看東西舒適不造成負面傷害」,最重要的是驗光數據要驗得對,這個步驟重要性至少佔比70%,再來第二重要的是鏡框、最後才是鏡片(主流品牌之間的差異並沒有多數人想像中那麼大)。
至於驗光如何才算是驗對,本篇跳過不談,此前言只是提醒大家雖然我是寫如何挑選鏡框鏡片,真正的重點仍然在於驗光,專業的驗光最重要,驗光師非常重要,那大家也不要太執著於後面這些步驟。
鏡框
移心量與光學中心
鏡片的「光學中心 optical center」指的是視覺成像品質最清晰的中心位置,光經過這個點不會產生折射落在視網膜上,所以我們的瞳孔得盡可能的對上光學中心位置。從光學中心越往外圍,成像品質清晰度就會越差(可能是邊緣模糊、或是邊緣形變等等,具體要看鏡片的類型而定)。
因此把鏡片加工到鏡框上的時候,先得要決定此光學中心位置落在哪裡,也就是算出瞳孔所在的x軸和y軸的座標值(下圖),其交點就是鏡片的光學中心安裝的位置。

x軸的位置通常在鏡片的上半部,因為在正常配戴眼鏡的情況,瞳孔大致應該落在鏡框範圍內的上1/3處或以內的位置(下圖),這個高度位置要看鏡框本身的框形尺寸而定,有些框型扁、有些長,因此這並不是一個適用於所有鏡框的數值。
比較好的驗光所,才會有設備、或驗光師本人人工幫你點出「依據你所選鏡框」的瞳孔高度(瞳高),以確定光學中心坐落的高度。不過,台灣店家絕大多數的配鏡流程,都不會做測量瞳高這個步驟,那麼加工鏡片裝上去時還是大約抓在上1/3左右,所以,選鏡框的時候可注意眼鏡戴上之後瞳孔位置是否在上1/3高度。

y軸位置則是由瞳距 PD 這組數據來決定的(下圖)。通常左右兩邊應該要分開量,尤其是如果長得不對稱,分開量是很有必要的,而人類普遍是不可能完全對稱的。至於最簡陋的做法,即是用電腦驗光機測出來的一個總瞳距數值,這個數值已經是將兩側加總的數字,如果店家沒有分開測量的話,通常就是以這組數值除以2當作是單邊瞳距。

光學中心y軸位置還有一個重點,它盡可能地落在鏡片左右範圍之間越中間的位置越好。因為光學中心越往外圍的成像品質會越差,我們希望把成像最清晰的鏡面範圍保留得越多越好。此時便可參考『移心量』公式:
(鼻中樑寬度+鏡框寬度)÷ 2 -(單側瞳距)<3mm
或
(鼻中樑寬度+鏡框寬度)-(瞳距)<6mm
公式使用方式說明:
- 一般鏡框寬度介於45-53,鼻中樑寬度介於18-23,只要你有自己的瞳距數值,就可以先套公式,大致推算出適合你的鏡框尺寸範圍,從這個範圍去挑鏡框。
- 如果算出來剛好等於0,代表瞳孔就在鏡框正中間,這是最佳情況。
- 鼻中樑寬度和鏡框寬度的數值,都可以從鏡框內側找到。例如【45口20-145】,代表:鏡框寬度45mm, 鼻中樑寬度20mm, 鏡腳長度145mm。
- 為什麼是<3mm?因為比較少人能夠完全在中央,一般會比較靠內(鼻樑這一邊),所以瞳孔(光學中心預定位置)從鏡框正中心向外的偏移量普遍可以抓在3mm以內。
- 對於瞳距特別小或是瞳距特別大的人群,這個3mm的偏移量還可以放寬,所以這個公式「並不是」一個要死板遵守的準則,只是給你一個能量化的方法,請不要太過於執著!
例如,我是屬於瞳距很窄的人,PD=58.8mm,符合公式的(鼻中樑寬度+鏡框寬度)為64.8mm以內,瞳距窄導致鼻中樑寬度也要儘量窄,如此一來選擇便非常少。那就不太可能完全死守這個公式了,不然就會選不到眼鏡了,只能儘量往小的挑,所以驗光師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把店內尺寸最小、鼻樑最窄的眼鏡幫我找出來。
臉小、頭小的女生瞳距很窄,其實也常見,如果這時妳還選一個大鏡框,自以為會顯臉小,那就錯了。大鏡框並不會顯妳臉小,而是妳的臉會顯鏡框太大。加上雙眼瞳孔位置太靠鏡框內側,看起來像鬥雞眼,這是很多人會疏忽的問題,不只不美觀、光學中心的位置也會太偏,也容易讓你感受到邊緣形變或像差。
鏡框框緣厚度
中、高度近視者特別注意,在適合的範圍內,鏡框尺寸越小越好,因為鏡片中心最薄,越往邊緣越厚。所以在同樣的度數之下,越小的框,邊緣切掉越多,最終眼鏡成品邊緣會越薄。
譬如[47口20]與[46口21]移心量是一樣的,那選[46口21]最後製作好的鏡片也會比較薄,可以說在很多方面,小框的效果都勝過大框。
高度近視者,不要選擇超細框的金屬框,需有一定的厚度,才能把鏡片邊緣包住,或是只露出一點點。
鏡框總寬度與鏡腳設計
到這邊有人可能會發現,鏡框內側打印的尺寸,並沒有鏡框『面寬長度』的數值資訊,例如【45口20-145】,(45x2+20)並不包含最外側連接鏡腳的樁頭的寬度。
但是面寬長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有的人瞳距窄/正常但是頭很寬,或者是瞳距寬/正常但是頭很窄,這種情況不僅不能照搬移心量公式,就連鏡框寬度和鏡腳設計也要考慮進來。
例如,瞳距正常但是頭很寬的人,即使選了鏡框符合移心量的公式,但是因為頭比較寬的緣故,可能戴起來時間一長就會夾腦袋、夾太陽穴、夾耳朵後側,根本就沒辦法舒適的長時間戴著。至於頭比較小的人,則是要注意總寬太寬、鏡腳非金屬不可調的眼鏡,可能會太鬆,完全戴不穩。
所以:
- 鏡框的『面寬長度』與臉寬盡量不要有太大落差。
- 若鏡腳的設計是有彈性的鈦金屬、或者細腳有彈性的金屬材質,它們能夠調整鬆緊的空間比較大,比較能規避夾頭或太鬆的問題。我本身不喜歡賽璐璐或醋酸纖維等塑料材質主因它們不好調整。
- 某些較高級的鏡框鏡腳會有「分段式」設計,在太陽穴的部分設計出額外的空間避免夾頭。
下圖這幾支我配過的眼鏡,每支的框和樑的尺寸其實都不一樣,但是總寬度幾乎一致,因為更窄的會夾頭,更寬的不夠服貼。
(其實只剩日系連鎖店兒童專區的眼鏡會有更窄的😅必須聲明我非常極度不推薦大家去日系連鎖店配眼鏡,下面的眼鏡裡面就有,之前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去日系連鎖配的,那~鬼故事之後有機會再說了)
多數人選鏡框的時候都是戴上之後急著往鏡子裡觀察自己好不好看,但是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鏡子裡影像的時候,往往忘記去仔細感受頭部兩側和鼻樑的感覺,眼鏡都拿回家戴幾天甚至幾個禮拜了,才發覺不對勁、不舒服。
我推薦的作法是選到幾支中意的框,最後一輪試戴時先不要看鏡子,稍微冥想把感受的注意力集中在鏡腳和頭接觸的位置、鼻墊和鼻子接觸的位置,集中注意力仔細感覺它整體在臉上的配重感、兩側頭部感受是否舒適、穩定,若過鬆、過緊先做稍許調整,選擇一副配戴感最能達到理想狀態的鏡框。

鏡框重量不是一切
很多人喜歡歐洲知名品牌的鏡框。
超輕、極簡、超細、軟彈的金屬框,不過這種鏡框並不適合需要長時間配戴眼鏡的中度~重度近視人群。聯合光度(近視+散光)在200度以內的輕度近視還可以。
因為歐洲人傾向於遠視眼,他們不需要長時間戴眼鏡,鏡片也不會很厚。只需要在(35-40cm)近距離讀書寫字的時候把眼鏡拿出來戴,通常大約1—2小時而已,其他時間不用戴著。
而亞洲人大部分都是近視眼,近視多數都需要整天戴著眼鏡,兩者使用情境非常不一樣。歐洲細金屬鏡框本是為西方人的遠視設計的,一般不會太注重耐用性,也不太考慮鏡片裝上去之後厚度和重量。看似輕巧,其實缺點很多。
- 考量鏡片厚度
中度~重度近視的鏡片裝上去之後會超過超細框的厚度太多,不美觀,反而可能看起來會很奇怪。
- 加了鏡片之後的重量
高度近視的人,鏡片部分會很重,若鏡腳太輕,尾端沒有額外增加配重的設計去平衡重量,容易造成幾乎整個眼鏡的重量都壓在鼻樑上,容易有眼鏡壓出來的印痕,久戴不會很舒適。
- 長時間佩戴感和人體工學設計
通常歐洲的鏡框不太考慮這個因素,理由如前。相反的日本設計製造的鏡框,符合亞洲人使用情境的機率比較高,日本設計的眼鏡針對長時間配戴感這類的細節也有比較長期的理解和考究。
另外,亞洲人的五官和頭型長得跟西方人差異相當大,光是鼻樑亞洲人就比較扁。也就是說,如果妳是偏向亞洲人的長相,比較推薦先從日本品牌下手去挑。
鏡框前傾角
鏡框前傾角指的是鏡框的鏡片平面與垂直面之間的夾角。此傾斜角度的合理標準為10度,允許範圍大約在8度~12度之間。

有些眼鏡的設計比較特別,這也跟每個人的長相有關,若戴上去傾斜角度偏差過大,對於600度以上高度近視者和配戴多焦點鏡片者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此時光學中心偏移,會導致實際到達眼球的矯正度數產生變化(可用馬丁公式計算出來)、或是引入稜鏡效應;而對漸進式多焦點鏡片的影響則是近用區或遠用區的位置偏移,這樣的眼鏡當然幾乎完全不能戴了,多焦點鏡片對於配戴的位置和穩定性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幾乎不能有偏差,很考驗驗光的技術。
所以說,如果度數明明是驗對的、鏡片加工也是對的,卻還是感覺眼鏡看出去怪怪的、戴不住、頭暈、痠脹、模糊、變形...等,也許就得請驗光師確認傾斜角是否需要調整了。
好,終於寫到這,下回討論「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