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先生說:「我們一生之中,經過無數的風波,起起伏伏,但現在還不是好好地活著嗎?昨日的壓力,已是今天的笑話了。」
我挺喜歡這樣的態度,但并不會拿著這句話,就去教訓自己。
教訓別人當然不好,教訓自己,也不是一件合宜的事。只不過,教訓別人,別人會反唇相譏,能擼袖揮拳,「不好」得很有力氣。教訓自己,就仿佛七傷拳了,堪稱「天地同壽」,卻又悄然無聲。所以,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再教訓自己,而是擁抱自己。
可我在此刻,也不是很容易達到這種境界,冒昧揣測一下,恐怕蔡先生當日說及的時候,也免不了有想不開的一瞬。
菩薩聽聞十方救苦救難的音聲,并不是如風吹過頑石,而是聽得到,又放得下。
凡人學著這樣做,免不了笨手笨腳,可知道了方向,總比不知道方向好上那么一點。
人生的壓力,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想,便一定會有。
「ABC」的公式就是如此,發生是A,影響是C,A不會直接到C,唯有經過B,才會有C。
B是什么?
B是我們對待A的看法。
路上有人擦肩而過,忽然一笑。
這是A。
你受到什么影響是C。
那么你的B是什么呢?
——這個人是瘋子,好了,你現在的C是笑一笑,覺得瘋子都上街了,大概今天的冰淇淋可以多吃一個。
——這個人在用嘴放屁。
罪過罪過。但既然是這樣,我還是掩著鼻子,離他遠一些,并且希望屁可以響一些,但不要像刺客一般的臭。
——這個人認為我穿了一件蹩腳的花襯衫。
我若是如此想,要么因為被貶低,而大動肝火;要么是覺得審美不合,悻悻然,回頭回頭,望他塌樓。
不管怎樣。對方的惡意,被我們認定,就一定會引發惡意的反彈。
你若習慣了惡,惡或許只是種下一顆種子,卻不能傷到你。
若你不習慣,那這份惡,就會讓兩個人,都陷入一種動機,催生出更多的惡意。
這或許就是人生的風波,起起伏伏的原因。
智慧如你,當然會有自己的處世態度。
幸運如你,也必然能夠逢兇化吉。
既然能夠活到現在,還如一粒銅豌豆,你必然是不把那過去的壓力放在心中。
世界本沒有什么魔。
佛經卻說,在悉達多·喬達摩變為佛陀之際,魔王派了眾多軍隊來進攻。
降伏魔軍,最終覺悟。
世界是一個神話,而我們用比喻,彼此傳遞著解開人生奇跡的密碼。
所以,讓我們開始想象,佛陀在菩提樹下的第一個表情。
你會怎么想,那就是你今天的第一個B。
我們都擁有著相似的A,別疑慮,佛陀、蔡瀾先生,還是你我,都是如此。
不同的身世,給了我們加入「大富翁」的不同入口,但走在棋盤上,人生的際遇還是會給出適合每個人的可能。
我不在意別人有什么。
我只是想讓自己,學會給出自己的B,接受來到的A,然后去往獨屬于自己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