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屬ABC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蔡瀾先生說:「我們一生之中,經過無數的風波,起起伏伏,但現在還不是好好地活著嗎?昨日的壓力,已是今天的笑話了。」

我挺喜歡這樣的態度,但并不會拿著這句話,就去教訓自己。

教訓別人當然不好,教訓自己,也不是一件合宜的事。只不過,教訓別人,別人會反唇相譏,能擼袖揮拳,「不好」得很有力氣。教訓自己,就仿佛七傷拳了,堪稱「天地同壽」,卻又悄然無聲。

所以,我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再教訓自己,而是擁抱自己。

可我在此刻,也不是很容易達到這種境界,冒昧揣測一下,恐怕蔡先生當日說及的時候,也免不了有想不開的一瞬。

菩薩聽聞十方救苦救難的音聲,并不是如風吹過頑石,而是聽得到,又放得下。

凡人學著這樣做,免不了笨手笨腳,可知道了方向,總比不知道方向好上那么一點。

人生的壓力,無處不在,只要我們想,便一定會有。

「ABC」的公式就是如此,發生是A,影響是C,A不會直接到C,唯有經過B,才會有C。

B是什么?

B是我們對待A的看法。

路上有人擦肩而過,忽然一笑。

這是A。

你受到什么影響是C。

那么你的B是什么呢?

——這個人是瘋子,好了,你現在的C是笑一笑,覺得瘋子都上街了,大概今天的冰淇淋可以多吃一個。

——這個人在用嘴放屁。

罪過罪過。但既然是這樣,我還是掩著鼻子,離他遠一些,并且希望屁可以響一些,但不要像刺客一般的臭。

——這個人認為我穿了一件蹩腳的花襯衫。

我若是如此想,要么因為被貶低,而大動肝火;要么是覺得審美不合,悻悻然,回頭回頭,望他塌樓。

不管怎樣。對方的惡意,被我們認定,就一定會引發惡意的反彈。

你若習慣了惡,惡或許只是種下一顆種子,卻不能傷到你。

若你不習慣,那這份惡,就會讓兩個人,都陷入一種動機,催生出更多的惡意。

這或許就是人生的風波,起起伏伏的原因。

智慧如你,當然會有自己的處世態度。

幸運如你,也必然能夠逢兇化吉。

既然能夠活到現在,還如一粒銅豌豆,你必然是不把那過去的壓力放在心中。

世界本沒有什么魔。

佛經卻說,在悉達多·喬達摩變為佛陀之際,魔王派了眾多軍隊來進攻。

降伏魔軍,最終覺悟。

世界是一個神話,而我們用比喻,彼此傳遞著解開人生奇跡的密碼。

所以,讓我們開始想象,佛陀在菩提樹下的第一個表情。

你會怎么想,那就是你今天的第一個B。

我們都擁有著相似的A,別疑慮,佛陀、蔡瀾先生,還是你我,都是如此。

不同的身世,給了我們加入「大富翁」的不同入口,但走在棋盤上,人生的際遇還是會給出適合每個人的可能。

我不在意別人有什么。

我只是想讓自己,學會給出自己的B,接受來到的A,然后去往獨屬于自己的C。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ilm的沙龍
3會員
66內容數
如果喜欢一本书,会遇到一个人的世界;如果喜欢一个人,会遇到许多书的生命。 下雨天,靠在炉火边,沉默地欢喜着。
sil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6
煩惱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身體帶來的,一類是心靈帶來的。 用古文更簡潔,身心二字而已。 身體的煩惱,來得直接、迅疾,卻也更容易滿足。 餓了,就吃。 渴了,就喝。 困了,就睡。 愛了,就做。 心所帶來的煩惱,就比較難辦,曲曲折折,彎彎繞繞。 餓了,不能吃。因為怕吃相難看,或是被別人笑
Thumbnail
2025/08/26
煩惱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身體帶來的,一類是心靈帶來的。 用古文更簡潔,身心二字而已。 身體的煩惱,來得直接、迅疾,卻也更容易滿足。 餓了,就吃。 渴了,就喝。 困了,就睡。 愛了,就做。 心所帶來的煩惱,就比較難辦,曲曲折折,彎彎繞繞。 餓了,不能吃。因為怕吃相難看,或是被別人笑
Thumbnail
2025/08/25
沒有人是開始就習慣過貧苦生活的,但也有人早早準備過一種貧苦生活。或者說,除了貧苦的生活,他根本不知道這世界還有其他生活,是能夠讓自己去過的。 修理工很早就習慣了自己養活自己,事實上,他養活自己之前,已經開始養活別人。 這樣說也不準確,大概是他和別的人,互相養活著對方,同時也養活自己。你知道,我曾
Thumbnail
2025/08/25
沒有人是開始就習慣過貧苦生活的,但也有人早早準備過一種貧苦生活。或者說,除了貧苦的生活,他根本不知道這世界還有其他生活,是能夠讓自己去過的。 修理工很早就習慣了自己養活自己,事實上,他養活自己之前,已經開始養活別人。 這樣說也不準確,大概是他和別的人,互相養活著對方,同時也養活自己。你知道,我曾
Thumbnail
2025/08/23
挺多故事,都很喜歡讓初入門的弟子,做一些劈柴挑水、舂米掃塵的雜事。 讀當時的一些叢林清規,似乎大寺院總是各司其職,宛如一個小社會。 佛陀在有自己的大弟子前,并沒有太多人追隨。在那時的天竺,國與國,各自為政,人與人,也有著不同的意愿。出家人,并不是今日僧侶之專稱。就像剛剛離開自己王國的悉達多·喬達
Thumbnail
2025/08/23
挺多故事,都很喜歡讓初入門的弟子,做一些劈柴挑水、舂米掃塵的雜事。 讀當時的一些叢林清規,似乎大寺院總是各司其職,宛如一個小社會。 佛陀在有自己的大弟子前,并沒有太多人追隨。在那時的天竺,國與國,各自為政,人與人,也有著不同的意愿。出家人,并不是今日僧侶之專稱。就像剛剛離開自己王國的悉達多·喬達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