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導演 Kristo Immanuel 以《殯葬人生》震撼登場,融合荒誕幽默與社會觀察,描繪一名邊緣男子在孤獨與極端行為間的掙扎,帶來一場既怪誕又動人的觀影體驗。
影評正文
在印尼主流影壇,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如此大膽又富創意的導演處女作了。透過《殯葬人生》,Kristo Immanuel 不只是踏入電影圈,而是直接「踹破大門」,以驚人的自信與強烈的個人聲音宣告他的到來。
有趣的是,片中主角的形象卻與 Kristo 本人形成反差。這位名叫 Gema(Omara Esteghlal 飾)的年輕人,從小在功能失調的家庭長大,對自信這個詞相當陌生。父親(Gilbert Pattiruhu 飾)沉迷於 MLM 詐騙,最後人間蒸發再娶;母親(Nirina Zubir 飾)忙於戀愛,對兒子的陪伴少之又少。打破第四面牆的孤獨靈魂
Gema 的偶像竟是一隻動畫片裡常對觀眾說話的卡通貓,因此他也經常直視鏡頭與我們對話。Kristo 與編劇 Jessica Tiju 為這一設定賦予了合理的心理根源——這並非炫技,而是反映了他內心的孤寂,彷彿只能向看不見的觀眾傾訴。
Omara 的表演極為出色,不只是「演」Gema,而是徹底「成為」Gema,從微小的肢體細節到笨拙的神態都精準到位。當劇情轉到 Gema 的辦公室環境時,《殯葬人生》從一場單人秀,變成了群戲火花四射的喜劇舞台。
荒誕情節中的人性觀察
故事從父親的死訊開始,讓原本孤立的 Gema 意外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辦公室同事們輪番登場——愛天南地北閒聊的 Adriana(Shindy Huang 飾)、沉迷社交媒體的 Naya(Nada Novia 飾)、總是炫耀旅遊經歷的 Danu(Mario Caesar 飾)、自認年輕的上司 Pak Cokro(Muhadkly Acho 飾)、口不擇言的 Ilham(Ardit Erwandha 飾)、以及像是現代年輕世代縮影的 Kerin(Mawar Eva 飾)。每個角色都在有限的篇幅裡展現了鮮明個性。
然而,喪事結束後關注是否會隨之消散?若是如此,還需要誰的死才能延續這份存在感?這個荒謬的命題推動了 Gema 一連串愈發瘋狂的決定,並影射了現代社交關係的表面化與功利性——在這個時代,要想真實做自己,似乎反而更加困難。
觀眾的投射與共鳴
儘管 Gema 的行為有時極端,但觀眾仍能從他身上找到共鳴。就像我自己,曾經在一群已經聊得火熱的朋友中,手足無措地不知道該插什麼話。相信不少人也會在他的家庭背景、社交困境或情感孤獨中,看見自己的一部分。
Kristo 的導演手筆
作為新人導演,Kristo 的風格令人印象深刻。他對音樂的選擇獨具匠心——用 Sore 樂團的〈Setengah Lima〉伴隨死亡場景,或以 Nic Edwin 編寫的混亂爵士音樂,具象化主角的焦慮情緒,皆不落俗套。
在影像調度上,他精準掌控喜劇節奏,又能在情感場面中摒棄「淚水越多越好」的陳詞濫調,改以唯美影像傳遞情感。這種在笑與痛之間切換的手法,既讓人會心一笑,也能同時感到心口一緊。
分歧性的結局
片尾的處理可能會引起觀眾分歧。依我之見,Kristo 在最後或許不必刻意迴避傳統情感高潮,但不可否認,這個結局與全片風格保持一致。《殯葬人生》並非要迎合大眾口味,而是為那些被視為「怪人」、表面冷漠實則默默關心世界的人發聲——即便他們只是安靜地待在角落,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參與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