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前作《宿劫》的twist頗有驚喜,新作《凶器》的宣傳文案加上三級片*級別,相信令不少觀眾期待今次是著重官能刺激的恐怖片,但光聽孩童以once upon a time的口吻將故事娓娓道來,也許已暗示這套電影偏向美國怪談故事(對我而言,最驚悚的場口已經要數Benedict Wong目瞪口歪的血污大臉lol),也難怪觀眾的評價兩極,甚至批評爛尾
(下有劇透)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中,第三級片只准18歲或以上人士觀看。一個平靜的社區突然陷入恐慌:甘迪老師班上的小學生們,在某夜2:17am 集體神秘消失,只剩一人沒事。離奇失蹤案背後,隱藏著甚麼超自然恐怖力量?還是潛伏了更為駭人的人性陰謀?消失的孩子在了哪兒……
電影採用多視角敘事,我最初以為導演想強調片中的奇案牽連甚廣,突出「全員共犯」──所有人有意無意之間成為始作俑者,實際看來主要是為了鋪墊懸疑的氣氛,單就這一點而言效果非常成功,我的確逼不及待想知道17個孩子杳無音信的真相……得學習導演說故事的技巧(笑)
不過故弄玄虛一番後,就如民間怪談或都市傳說一般留下大量空白(不是留白)及不明所意的劇情碎片,如果再靠攏多點恐怖喜劇的路線 a.k.a. 結局更加cult,我會給予更高的評價www
坊間的好評稱讚《凶器》的手法創新、令人意想不到,導演自前作開始都喜歡扭橋及些許sarcasm,結局讓我不爭氣地跟周遭觀眾一起笑出來(中段無限「復活」的橋段亦很好笑);數字在許多恐怖片裡都有特殊意義,例如是魔鬼數字、特定的作法時間云云,片中17個孩子在凌晨2點17分失蹤,2個「17」似乎有所暗示,但我更傾向是魔法阿姨剛巧在凌晨2點17分完成施法,咪啾~ (ゝ∀・)╭☆
受魔法阿姨控制的小Alex堅強得過份,經常一個人把雙親及全班同學份量的金寶湯搬回家──難道沒有人奇怪一個小孩子為何獨自買那麼多罐頭嗎囧?或許導演亦在諷刺成年人對兒童受虐的危機意識薄弱,掉以輕心而鑄成大錯;而其中一個失蹤兒童的父親曾夢見步槍,我開初思索案件是否與美國盛行的校園槍擊案有關,但可能僅僅暗示小孩子被變成了「凶器」,或暗諷本土觀眾總是先入為主,認為所有校園罪案都跟暴力拉上關係
P.S. 說起被過份吹捧的恐怖片,去年的《長腿》被譽為「近十年最佳恐怖片」,其情節和畫面比《凶器》更令人不寒而悚,而現在我依然堅定地認為《長》是被過份吹捧(笑),《凶》則是稍稍失望;箇中原因,大概是我對《凶》的定義是cult多於恐怖(但玩得還不夠放、不夠新),《長》則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傳統驚悚電影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