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重聽 Maria João Pires 演奏的蕭邦《夜曲》,心裡一直覺得鋼琴高音有點黯淡,泛音不夠自然,線條略顯模糊。起初以為是錄音問題,但仔細比對後才發現,真正的關鍵其實是 DAC 的濾波模式設定。


平常我習慣在人聲或小編制素材中使用
NOS 模式(Non-Oversampling,非升頻),因為它能保留中頻的厚度與自然感,尤其適合頻寬集中、不依賴高頻延伸的曲目。但換到 Pires 這類注重泛音結構與空間層次的古典鋼琴錄音時,NOS 模式的高頻 roll-off 與 aliasing 反而造成泛音輪廓不清、瞬態失真,破壞了鋼琴應有的透明度與延音線條。
這讓我重新檢視 R-2R DAC 的三種濾波模式,並依照特性與音樂類型,整理出以下觀察:
1. NOS 模式(Non-Oversampling)
- 特性:無數位濾波與升頻,保留原始訊號形狀;高頻延伸較早衰,aliasing 易入侵可聽頻段。中頻厚暖,高頻收斂,自然不銳利。
- 適合曲目:老錄音、爵士人聲、低動態素材。
2. OS: Fast Roll-Off
- 特性:升頻後採用高速 FIR 濾波器,於 Nyquist 附近迅速截止,有效抑制 aliasing。聲音輪廓銳利、解析高、瞬態反應快,但可能略帶數位感。
- 適合曲目:電子音樂、大編制、錄音解析度極高的素材。
3. OS: Slow Roll-Off
- 特性:升頻後使用緩坡 FIR 濾波,兼顧延伸與自然過渡,降低 pre-ringing。高頻滑順、不刺耳,整體聲音溫潤且具空間感。
- 適合曲目:鋼琴、弦樂、室內樂、泛音豐富的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