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面前有一個本書,紅色封面,上面印著「2015」這個數字。
這是一本工具書,「2015」意味著它適用于那個年份,而現在是「2025」,十年后。
在電影里,嗯,部分電影,我們會看到一些轉場鏡頭,經常會給出一個「十年后」。人物將帶著這跳過的十年,忽然又出現在我們面前。主題仍在繼續,但承載它的人物和情節,已完全不同了。時間改變了一切,當年也可以說證明了一切。我看著這本書的書脊,略有些感傷,卻毫不驚訝。
十年并不算短,對于一首歌,甚至都可以唱出滄海桑田。
但在一個人的生命里,并不是總會對這個時間,有著敏感的認知。我們很容易忘記年齡,也可以忘記了生命在消逝的事實。我們激情洋溢,或者按部就班,但一切就在我們或大聲或小聲的呼吸里,滑過了。直到有一天,一本紅色封面的書,或是其他什么,提醒我們——對不起,十年又過去了。
「是嗎?」
開始的疑問,仿佛剛剛睡醒的夢,似真似假,但卻無比清晰。只是這清晰,并沒有任何意義的解讀,就像我們背住了一些字母,卻根本不知道這些字母組合的「詞」,是什么意思。郭靖就這樣背下了《九陰真經》,而我們也就是這樣,慢慢閱讀起已經過去的十年。
能有什么感慨呢?
總有人會在別人的故事里哭泣,彷佛我們真正經歷了這場虛擬的悲傷。但這是真的嗎?我們只是裝模作樣去了一次健身房,然后洗了澡,便回來了。除了健身房中的汗味兒,我們真有什么領受嗎?一塊增加幾克的肱二頭肌?還是剛剛自我欺騙的健康表揚?時間沒辦法糊弄,但我們自己可以輕易糊弄自己。
但這樣說,也許有點尖刻和偏激。
我不喜歡偏激的態度,無論對人,還是對己。
活著已經很不容易,自己何苦為難自己?
紅色封面的書,早已失去了當初的價值,因為那標注的年份,就讓這本書成了消耗品,在一年里就輕易折舊。
我們的生命,不該是這樣。
我們的時間,也不該是這樣。
我知道很少人在寫日記,自己也早已沒了這種興趣。但那些曾經留在各處的文字,仍然讓我感到某種安慰。即使是隨著網站消失而消失,因為電腦重裝而化為烏有,但那曾經留下的感覺,依然會轉化為今日的每一行字中。
我的十年,并不在那些換取衣食的工作之中,那是屬于發給我薪水的老板,而不是自己選擇自由的回報。
一個人能夠得到多少,總是有數的。
記得一個婆婆就跟我說,你看眼前的這些人,忙來忙去,好像很有干勁。但這些人的祿數,早已在投胎前就注定了,多占一斗米,就要多還一斗的命。
那時盂蘭盆節的一個下午,陽光照得很烈,眼前街道,每個行人的影子都很短。
婆婆和我,仿佛真地這樣說過。
我想,大概回憶有時可靠到可怕。
但那并非十年前的事,所以我也只能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