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祖群島曾是冷戰時期的最前線,島上至今仍保留著無數軍事設施與精神象徵。這些遺跡如今已轉化為文化資產與旅遊景點,讓人能親身感受那段緊張歲月的氛圍。
這次來到馬祖,最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到處都可以看到各種標楷體的軍事標語,還有無數的軍營。馬祖當地居民大約只有13000多人,但現役軍人就有將近六千人,所以可見這裡至今仍是一個軍事氣息很強的地方(雖然其實也逐漸在撤軍了)。


我認為馬祖應該算是全台灣最有戰地風情的地方,就像一個時空盒子,替我們留住了那個砲火未歇的年代,也因此散發出獨特的韻味與魅力。

連當地的台灣好行公車都穿迷彩服
下面先稍微簡略介紹一下馬祖的軍事歷史,再介紹南北竿的軍事景點。
馬祖軍事史略

(圖來自於馬祖民俗文物館,也歡迎大家來逛逛,裡面的展示真的很清楚)
序:漁村轉戰地,閩江門戶之險要
馬祖列島,古稱連江,位閩江口外,島嶼散布如珍珠,本為漁民聚居之寧靜地。民國三十八年(1949),國共鼎革,國軍退守台灣,金馬地區遂成防衛前線。馬祖因其扼守海峽要衝,距離大陸僅數十浬,一夕之間由純樸漁村變為軍事重鎮。居民生活受軍管,宵禁嚴格,島上遍佈碉堡、坑道,軍民合一,備戰常態。自此,馬祖軍事史展開,歷經砲火、空海交鋒,及長期戰地政務,直至民國八十一年(1992)解除,方轉為文化遺產。
第一紀:戰地政務肇始,備戰之初(民國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
民國四十五年(1956),中央政府劃金門、馬祖為戰地政務實驗區,軍政合一,行政、治安、民生皆由軍方掌管。馬祖守備區指揮部負責督導,居民如籠中鳥,生活受限,軍民協力構築防禦。民國四十七年(1958)二月十九日,閩江口海戰爆發,國軍艦艇於馬祖附近海域攔截共軍魚雷艇隊,宣稱擊沉擊傷多艘敵艇。此役為八二三砲戰之緒戰,彰顯馬祖海上防禦之戰略要衝,敵我兵力對峙,海上交鋒激烈。
第二紀:八二三砲戰,馬祖前線之考驗(民國四十七年)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第二次台海危機爆發,世稱八二三砲戰。雖金門為主戰場,馬祖亦同步受砲擊與空戰威脅。共軍砲門增至一百九十四門,向馬祖列島射擊逾一千七百發,島上居民疏散,軍民枕戈待旦。馬祖上空交鋒頻仍,早於砲戰之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即有「七二一馬祖空戰」,國軍F-86軍刀機擊落擊傷多架共軍MIG-17飛機。砲戰期間,十月十日再有空戰,雙方各有戰損。馬祖雖未如金門般砲火密集,然其前線角色,守衛台海北翼,阻敵進犯。
第三紀:東引海戰,小型交鋒之誤會(民國五十四年)
民國五十四年(1965)五月一日,東引島附近海域爆發「五一東引海戰」,因國軍艦艇誤闖敵方海域,引發火拼。國軍與共軍各自宣稱擊傷對方艦艇,戰況雖小規模,無大損失,然震撼台海局勢。此役凸顯馬祖東引之邊陲險要,海上巡邏常生摩擦,備戰氛圍未減。
第四紀:長期備戰與坑道建設,戰地景觀之形成(民國五十七年以降)
砲戰後,馬祖持續深處戰地政務,軍政一體,居民經歷長期戒嚴統治。民國五十七年(1968)起,大量開鑿坑道,南竿北海坑道、北竿射口、東引碉堡等防禦工事遍佈島嶼,利用花崗岩地質構築地下世界,可容艦艇、儲備物資,形成獨樹一格之戰地景觀。這些設施不僅為軍事用途,亦象徵馬祖之韌性,歷經數十年塵封,直至戰地政務解除,方開放觀光,被視為世界遺產潛力點。
南竿:核心島嶼的戰地巡禮
大砲連/240砲陣地 —— 東方巨砲的震撼

位於南竿的 240砲陣地,在大砲連營區,需要跟軍營換身分證才可以進去。營區展示著口徑高達 240 公厘的「東方巨砲」。240 榴彈砲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過的最強大火砲之一。它能發射重達 360 磅(約 160 公斤,相當於一台機車重量)的高爆彈,射程可達 23 公里,威力驚人。金門823砲陣就是使用這門大砲,馬祖這座雖未曾真正實戰過,依舊氣勢驚人。2017年,240砲在當時的馬祖指揮官的授權下,終於睽違21年再次發射,首次發射時還震破馬祖附近民宅玻璃,還因此賠償。之後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安排實戰演練,確認我國的軍事實力。
👉 旅遊攻略:建議停留 30–40 分鐘,雖是戶外景點但有遮蔭。
福山照壁(枕戈待旦) —— 蔣公題字之精神堡壘

馬祖整個南竿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巨大的花崗岩照壁,上面刻著「枕戈待旦」四字,為蔣中正的親筆題字。當年士兵們天天仰望,象徵隨時備戰的精神。如今,它已成為馬祖最具標誌性的戰地景點之一。站在此處眺望大海,既能體會當年的緊張氛圍,也能欣賞壯麗的海景。
背後的題字。

wifi居然寫著枕戈待旦。

夜景很美。

👉 旅遊攻略:停留 15–20 分鐘即可,很適合眺望海景,但可能非常熱,也可以考慮晚上前來,旁邊還有餐廳可以吃。
蔣公公園 ——看海的蔣爺爺

就在枕戈待旦下面,樓梯非常高有點小難爬,但視野非常好,可以看到一片大海,蔣爺爺就站在自己的題字前方,眺望大陸。

看出去的風景極美。

👉 旅遊攻略:停留 15–20 分鐘即可,很適合眺望海景。
勝利山莊 —— 戰地政務的見證

勝利山莊 曾是當年軍政高層來馬祖巡視時的官邸,保存著冷戰時期的建築風格。內部裝潢樸實,但處處可見權力象徵。目前勝利山莊仍在整修中,但有部分開放,走入其中,觀看他們牆上的老照片,彷彿穿越時光,重回前線官員下榻、運籌帷幄的場景。這裡不僅是軍事史的一環,也是了解戰地政務的重要場所。



👉 旅遊攻略:建議停留 30 分鐘,有冷氣可以休憩。
經國先生紀念堂

建於民國75年(1986年),為紀念蔣經國總統而設立。整座建築依山而建,外觀仿中式宮殿式樣,紅柱白牆、黃瓦飛簷,莊嚴肅穆,象徵著對一代領導者的追思。

堂內設有蔣經國先生的銅像,並展示其生平事蹟、照片、手稿與遺物,完整呈現他在政經改革與台灣現代化歷程中的重要角色。


👉 旅遊攻略:建議停留約 30–40 分鐘,可以跟勝利山莊一起參觀。
八八坑道 —— 從戰備到酒窖的轉身

全長約300公尺,民國63年開鑿完成,原本為國軍戰車坑道,用以放置坦克車,又適逢蔣公(蔣介石)88歲誕辰,故命名「八八坑道」或「蔣公88」。 後一度作為中華電信機房,地上還可以看到中華電信的logo。

到至民國81年,八八坑道移交給馬祖酒廠,華麗轉身為馬祖高粱酒的酒窖。花崗岩鑿成的通道蜿蜒深邃,走進去涼爽安靜,兩側整齊排列著一甕甕酒甕,是高粱酒陳釀的聖地,坑道內恆溫恆濕(約15-20°C),完美適合陳釀,酒體在此緩慢熟成,香氣濃郁、口感醇厚。能感受到「從戰火到酒香」的轉變。
👉 旅遊攻略:建議停留 40–50 分鐘,可搭配馬祖酒廠參觀,走進坑道有濃濃酒味。
北海坑道(南竿) —— 從軍事要塞到藍眼淚搖櫓

民國57年,國軍為了作戰需要,於南竿、北竿、東引、莒光,各建造一座可供小艦靠泊的地下坑道碼頭,隱藏軍力於九天之下,稱之為「北海計畫」。其中,規模最大、非南竿的北海坑道莫屬。
軍方動員2個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1個傾卸車連,編成3組24小時不停趕工。由於當時機具缺乏,整個坑道僅用炸藥、鐵鎚及空壓機開鑿,打通質地堅硬的花崗岩層,在爆破過程中,犧牲無數官兵的性命。歷時兩年多,820個工作天才完成。

坑道位處鐵板海岸線,深入山腹,水道呈「井」字形交錯,坑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40公尺,走道全長734公尺,走完一圈約需30分鐘。坑道內,無風無浪,水明如鏡,倒映坑道頂端花崗岩筆直的線條,顯現出堅毅強韌的戰地精神。如今,因為可以看到藍眼淚,這座坑道轉身成為馬祖最具特色的旅遊景點之一,遊客可乘搖櫓小舟穿梭其中,拍打水面找尋藍眼淚的星光,訴說著馬祖從戰地前線到觀光勝地的蛻變。
走進去坑道還有坑道開鑿過程以及水龍部隊的展示。


👉 旅遊攻略:搭配藍眼淚行程,大約停留1小時不等。
大漢據點 —— 從戰地堡壘到歷史見證

建於南竿島的戰略高點,用於監控海域動態與防禦外敵入侵。這座由堅固花崗岩構築的地下據點,內部通道錯綜複雜,設有指揮所、士兵宿舍與彈藥庫,完整保留了當年的軍事風貌。如今,大漢據點化身為歷史景點,遊客可走進幽深的坑道,感受濃厚的戰地氛圍,並從高點眺望馬祖列島的壯麗海景,體驗軍事歷史與自然美景的交織。
可以先從步道一路走到大漢據點,路上還會經過小小的連長室跟機槍堡。



走過坑道往下看的風光。



坑道內部。



👉 旅遊攻略:建議停留 30–40 分鐘,可搭配附近南竿景點如八八坑道或馬祖酒廠參觀。據點內部較為狹窄,建議穿著舒適衣物並注意安全,外部觀景台適合拍攝馬祖海岸風光。個人認為是整個南竿島最漂亮的坑道。
北竿:守望海天的情報據點
芹山播音站 —— 情報耳目

位於北竿的 芹山播音站,站點位於高地,可俯瞰整片海域,地勢之險要,正好符合「情報耳目」的角色。雖然功能已式微,但其歷史價值猶存。站在此地遠眺藍天大海,讓人聯想到當年緊張的情報戰。
👉 旅遊攻略:停留 20–30 分鐘即可,頗曬。
結語
馬祖的戰地文化,不僅僅存在於坑道和砲台,更滲透在島上的建築、生活與精神象徵之中。島上的各歷史景點,每一處都承載著歷史記憶。如今,這些戰地遺跡已卸下戰爭任務,化為遊客認識歷史與追尋和平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