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日期:2025-8-8
何曉玫MaimageDance推出了全臺首創的沉浸式VR舞蹈作品《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VR現代觀落陰沉浸場,9月6號到28號在臺北西門紅樓,是一個現場舞蹈演出,結合8K立體攝影、VR虛擬實境以及電影級特殊化妝。這次邀請MaimageDance舞團營運總監、《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製作人方尹綸來分享這齣作品如何誕生,從2022年以來的歷程,以及其特殊之處。
劇團經歷豐富 第一次到現代舞團
蓉:其實你在劇場圈很久,我們竟然第一次見面。
綸:是是是。我過去在劇場圈已經十幾二十年了,但是有蠻長一段時間的經歷都是在公部門,在文化部底下的單位,所以可能跟大家所熟悉的劇場圈又有一點點不一樣,但是都是在做表演藝術相關的部分。
蓉:國光是嗎?
綸:對對對,國光劇團。後來其實有去一些其他中小型的劇團這樣子。
蓉:第一次到舞團?
綸:這是我第一次到現代舞團。其實過去一直以來,我在很多年前就欣賞過何曉玫老師的作品,《默島新樂園》是她比較知名的作品。那時候欣賞完以後就覺得,哇,現代舞也可以這麼的,直接的touch到臺灣文化,然後把觀眾帶得那麼近,因為這一個作品是遊走式的。那時候老師就在另外一個作品《默島新樂園》就嘗試觀眾遊走式的方式,所以就覺得好特別。
那中間沒有機會跟舞團合作,一直到去年有機會接觸到舞團。然後加入舞團以後才發現,竟然比我想像中有更多更廣的不同的面向。因為一直以來大家對舞團的想像比較是一些獨特、跨界、臺灣文化的現代舞蹈,直到近幾年的科技,就是舞團的招牌、品牌,然後還有甚至更早以前老師的鈕扣計劃,舞團有好多個品牌同時在發生。所以加入以後就覺得,這個舞團比我想像中龐大很多。規模雖然沒有像雲門舞集那樣子的龐大,可是我們非常非常的,曉玫老師野心也好,或者是她創作欲也好,非常非常的想要再為臺灣舞蹈圈或者是臺灣舞蹈的作品做一些不同的突破。
蓉:所以一開始的想像會以為說,從一般的現代戲劇的劇團到舞團,差別會很大,但你去的時候想像是其實更大,對不對?
綸:對。因為其實現代劇場很重要一件事情,我相信主持人也知道,就跨界,大家好喜歡跨來跨去,各式各樣的嘗試、各式各樣的創作。然後我也在之前的經驗上,因為我待過國光劇團嘛,那國光劇團的跨界也蠻有名的。那只是說沒有想過跨界可以超乎我想像到這種程度,是真正到了舞團以後才有這樣的想法。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林投姐?
蓉:因為何曉玫老師真的是蠻猛的,很願意嘗試新的事物。剛剛我們說到這一次的很特別作品叫《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我不曉得現在年輕人知不知道林投姐,但是我們這個年代,林投姐就是一個很經典的鬼故事人物。
綸:沒錯沒錯,主持人很厲害,抓到一個重點,我們現在在做溝通的時候,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都不知道林投姐……
蓉:所以真的年輕人不知道?
綸:真的,而且甚至不止年輕人,甚至現在是年紀大概30歲上下的都不知道了,他們可能不至於年輕,可是都已經不知道這是怎麼來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都要再進一步解釋。那對我來說,林投姐剛好就是銜接到我的小時候,很害怕的那種狀況。而且很有趣的是,我爸剛好是在跟林投姐的那個傳說發源地的地方當兵,所以他從小一直在嚇我們,小時候我爸就會講這些鬼故事。
蓉:那要不要稍微跟聽眾朋友說一下這個林投姐的由來?
綸:林投姐的由來,其實她有很多版本,比較知名的版本就是一位女子在清朝的時候,因為丈夫經商,然後被騙,所以她所有財產都被騙走了。被騙走以後呢,她卻還是持續相信愛情,持續相信她丈夫會回頭,直到最後她發現真相,她沒有辦法了,她就拋下她的親生兒子女兒,然後就到一個地方去自盡,然後自盡的時候也留下了很,怎麼講,很殘忍的一個詛咒之類的東西。就是說她不再相信愛情,她要詛咒男人之類的,所以就是一個很經典很典型的一個女鬼的故事。
蓉:而且我印象很深,小時候知道林投這個樹的名字就是跟這個故事有關,我覺得超級酷。通常我們都會從一個學名知道一個植物的名稱,可是這個就是因為一個鬼故事耶。
綸:真的就是因為鬼故事,然後它就讓這個植物有名了。所以林投樹、林投姐這件事情我們也覺得,那到底她本人是誰?這是一個老師最起心動念想要探問的事情。
那個被社會殺死的女子 叫什麼名字?
蓉:對啊,會好奇為什麼老師會想要用林投姐來說故事?雖然大家都知道,但她其實面目模糊,所以老師想要探究?
綸:面目模糊之外呢,還有因為其實何曉玫老師的一個作品的重心,其實是幾個主要主題,雖然我們剛剛講的很廣,很多跨界的事情,但老師很在意、很重要強調的就是女性觀點,就是女性的身體,還有文化跟女性的一些對話。所以其實林投姐這個故事正好反映出她在那個時代,老師覺得林投姐其實是被社會殺死的,她因為經濟壓力,然後等不到她愛的男人,最後她還是相信愛情。但在那個傳統壓迫的時代下,大家怎麼看她,然後她最後選擇離開。在那個當下,社會殺死了林投姐這件事情,想要為她平反。然後從名字這個角度出發,沒有人想要探究她叫什麼名字,甚至因為她認識了一棵樹,但是不知道她到底叫什麼名字。所以這是一個起心動念想要做女性的發聲這件事情。
蓉:的確我們不知道她叫什麼名字。
綸:是,是。我們後來還特地去Google啊,問ChatGPT,的確有很多傳說,什麼清代的誰誰誰,可是其實它沒有一個準,它沒有一個真的明確的答案。所以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下,它來自很多傳說,傳說是會疊加的,那到最後大家只記得林投姐。所以今天這一齣戲其實還是回到它文本的核心,我們等一下會介紹到它用了多少各式各樣的跨界手法來呈現,但是回到文本的核心,她是非常的想要去追究關於女性這件事情。
蓉:作品名稱就叫《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聽起來就很女性。
綸:女性自我探尋,但事實上觀眾在進來以後不只女性,不只認識林投姐的人,因為我們想要設計的是一個讓觀眾能夠藉由這個故事,也跟自我對話,來尋找自我名字的過程。
以VR結合現代舞 反抗疫情
蓉:而且這個作品其實醞釀很久,它有一個前身是2022年對不對?
綸:2022年那時候在做VR,我們先把這個作品拍成了VR影片。
蓉:那時候叫《林相繽紛——林投姐ㄚ》,老師那麼早就覺得她要把VR放進來的緣由是什麼?
綸:其實說穿的就是那兩個字,大家很熟悉的,就是「疫情」。因為老師覺得一個疫情其實對表演藝術界的打擊很大,其實對我們這些做藝術劇場藝術工作者的都知道,當時我們是多麼的困難。那老師作為一個藝術家,她想要讓大家知道,不是一個疫情就可以輕易打倒我們表演藝術者或者甚至一個創作者。
那她就想到說,疫情讓我們拉遠了距離,我們看不到彼此,甚至我看不到舞者身上的很細、很漂亮的身體。所以她想要藉由VR,既然你把我拉遠了,用VR這個方式讓你不接觸,也能讓你看到飽,讓你看到最近最近,連毛細孔都可以看到。所以這個VR的部分,它就是在一個很巨大很巨大的舞者身上,我們會化作很小很小的塵埃,然後看著這個舞者的身體,然後她的身體的變化。當然還是扣回來林投姐這個訴求,這個主題,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有林投樹的枝葉,好像變成她那個舞者的頭髮。
她身體是一個錯置的身體,她是一個不被了解的身體,她好像在不同的器官,跟別人長得不一樣。所以當初的VR的起心動念是從疫情出發,來講林投姐的身體的想像,然後讓大家不用彼此接觸就可以看到舞者這麼美麗的身體的一些動作。
蓉:從這個例子也聽得出,曉玫老師是很革命性的人喔?因為那個時候很多劇場創作者就是會,你會覺得他們是比較無奈的。
綸:困住了,那時候有一種被困住的感覺。然後真的無奈,也無力改變什麼,因為的確實情就是這樣,我們大家就不能進劇場,我們就不能面對面,我們不能排練,我們不能讓觀眾看到我們的演出,這東西是很現實的。
蓉:大家都會說劇場就是要現場啊,一旦沒有現場怎麼辦?那曉玫老師就是也很反叛喔,對,不能來現場,但我讓觀眾變很小很小,舞者變很大很大。
綸:讓你們看到這樣子的身體,讓你看到過癮的感覺。
蓉:而且這樣就必須還是要有舞者,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看到現場的他,可是他讓我們體驗到不同的身體。
綸:不同的身體的展現。老師一直覺得臺灣的舞者,臺灣的年輕舞者也好,或是過往一些訓練下來,舞者身體是很美的,但為什麼臺灣一直比較相對沒有信心,就是跟國外比,講到現代舞一定想到歐美。所有人都想要去歐美,那臺灣的身體,舞者到底被保存在哪裡?所以VR其實作為一個反抗疫情的產物,她同時也是想要把它做一個保存,過了十年以後你還是可以看到這麼美麗的東西,那是當初老師想要去創作這個影片的原因。
勇於挑戰與革命的人 不重複自己
蓉:那又再過了兩年,又更進階對不對?
綸:因為其實老師一直就像您說的,她勇於挑戰,她是一個革命的人。我先講一下,當初這個VR作品做出來以後,我們在去年2024年有得到德國威瑪藝術節的邀請,前往做展現。可是呢,老師覺得既然它是一個影片,但是現在疫情過了,她想要讓這個影片跟現代舞舞者實體可以結合,所以那時候做了一個嘗試是,看完VR以後,眼鏡拿下來,真正VR裡面那個舞者出現在眼前。那時候真的是同一位喔,去年是真的同一位。
所以就你看到這麼大的她,拿下來眼鏡以後,她在你眼前跳舞,然後觀眾就非常的驚豔,那時候得到非常多好評,就德國威瑪藝術節的時候。那這個東西臺灣還沒正式發表過,也沒有售票演出。它是一個很可以讓人驚豔,而且臺灣沒有這種VR、現代舞直接結合的作品。所以當時一開始,我們只是想做這樣,就把德國威瑪的演出,拿回來臺灣找地方做展現。但是老師說,如果只是這樣,她寧願不要做,因為太容易了,這已經做過了。所以她就是要做勇於挑戰跟革命的事情。所以才會有今天《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這種沉浸場的發生。
遊走式、VR、五感體驗的沉浸式演出
蓉:那你先跟大家用語言說明看看,到時候觀眾朋友會看到什麼?
綸:剛剛其實有稍微透露了一點點,《林投姐,妳叫什麼名字?》在紅樓劇場。其實西門紅樓是一個蠻明顯的地標,應該大部分聽眾都有去過。但是大家進到這個裡面,一樓比較是商業區賣場,二樓是劇場,它之前還是茶館,但也是看表演的地方,就這樣了。
但我們這個演出呢,完全顛覆了大家對於紅樓劇場的想像,我們會把它作為一個,有點像現在比較當紅的沉浸式劇場,或甚至密室逃脫的方式。所以大家會進到你從來沒去過的紅樓的地下室。大家會第一時間先去地下室,然後觀眾是遊走式的,你會藉由我們演員、舞者的引導,從地下室上到舞臺上,欣賞完演出是觀眾那時候就是遊走,你可以到處看你想要的,演員會跟你互動,你也可以選擇要不要跟別人用……
蓉:那是戴著VR眼鏡?
綸:那時候還沒,所以是比較沉浸式的演出。接下來呢,觀眾會進入到另外一個空間,是有VR跟現場舞者的空間。那個空間充滿了由米雕塑出來的舞臺,所以我們現場非常多的米藝。就像以前呢,有一個傳統技藝叫米龍,他把米做成了龍在地上。每次當大家,土地要祈福的時候會做這個藝術品。那我們把這個東西借用在這個舞臺,所以到時候大家會在空間中進入到一個,我們設計出來的空間,全部充滿米的空間,甚至觀眾會碰觸到米,會有更多更多因為米來做的一些互動。
蓉:為什麼是米?
綸:米代表一種祈福,我們其實如果在家裡拜拜插香也是用米嘛,還有剛剛講的米龍這個部分,那還有就是米它可以有同時代表了一種氣味,一種生活的氣味。米飯、民以食為天,我們希望這個東西是觀眾進到這裡,他在五感上,聽覺、嗅覺、味覺,我們還會給觀眾有一些,稍微說一點點,保密,會有味覺,會給大家嘗試一點飲食的東西,喝的東西。然後味覺、觸覺,各式各樣的感受,在這整個沉浸場裡面都會感受到,所以觀眾在這裡面是非常非常豐富飽滿的。
我們在七月底的時候在紅樓做了試演場,那時候有邀請一些貴賓,甚至讓觀眾有報名參與,獲得非常廣大的好評。大部分都說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一開始以為還是鬼故事,就一開始在地下室那種陰森的氣氛,以為會有什麼恐怖的事情發生。整個體驗完以後會非常飽滿。因為我們其實整個體驗才60分鐘,含VR、含現場表演、含觀眾參與的過程,總共才60分鐘,到最後觀眾在離開的時候會發現,這齣戲的「妳叫什麼名字?」,這件事情原來在探問的不是只有林投姐,還有觀眾本身。
經過一段旅程 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們在觀眾進場的時候,請他們寫在一個木牌上,寫下他的名字,我們就把他收走,把他身上的東西全部收走,手機什麼東西都不能帶進去,然後到最後你要找回自己的名字,你要找回自己的物品,你離開的這個空間,你在裡面得到的過程,你在裡面體驗的過程,都是在尋找名字的過程。所以你尋找不一定只有林投姐的名字。當然裡面我們是藉由林投姐的故事去串起來的,但是到最後觀眾會體驗到,很多觀眾回饋說,原來這一刻我也找回我自己的名字。
蓉:就是一個不是只有看戲的體驗。
綸:對,有各種感官的體驗,最後進到心裡面,是希望觀眾也可以去好好的看到自己,然後跟自己對話,這是這個表演很想傳達的事情。
蓉:而且是不是連樂手都現場的?
綸:是,我們是現場樂手,而且是陳明章老師的弟子。陳明章老師是我們的音樂顧問,然後他的幾位學生,也是現在劇場界蠻知名的樂手。但樂手同時兼任演員的角色,現場彈奏月琴,古老樂器月琴,所以我們從頭到尾是扣合著這種,帶著有一點傳統,但是又非常的科技感,因為中間的過程中會看到很多不管是燈光的變化也好,然後最後戴上VR,那個衝擊會非常的衝突,衝突中又有和諧的部分。因為那和諧在於,觀眾到最後一刻知道,喔,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真的要帶我們尋找這一趟旅程。所以它是一個非常非常的,對我自己參與過後來說,我非常有信心想要跟大家推薦的原因是,它真的是短短一個小時可以給人很強烈的生命能量的感受。
克服技術困難 需要一群人合力完成
蓉:那在這個進階,從2022年的前身進階到這,中間遇到什麼困難的過程嗎?
綸:老實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因為,老師的想像跟想法是非常的超越大家的,領先大家很多步。所以我們所有東西要把它實踐的時候,像其實有一個觀眾分享,我覺得很有趣,我也想跟各位聽眾分享。上週觀眾他看完演出以後走出來,他說在裡面整個好像在一個異世界,真的來到陰間,然後看完整個東西,你還沉浸在那個感受的時候,一走出來看到外面,因為我們大概只有一個舞者、一個樂手,樂手就是兼演員,然後地下室就一個舞者。所以其實總共表演者非常少,剩下就是那個VR,所以對觀眾來說是很乾淨的舞臺,一切就給他們自己感受。
他們就覺得哎呦,這個表演這麼簡單,就是這麼少人,就可以做到這麼樣龐大的……,結果他一走出來,一撩開布幕走出來,外面大概站了三、四十位工作人員。他就說那個東西超衝擊的,原來這一切全部都是靠這麼多人來架構出來的。所以其實劇場就是這樣,我覺得我在劇場待了十幾二十年,為什麼還想要繼續,能夠有動力,繼續堅持下去,因為其實劇場真的是一群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就算那件事情被看見,在觀眾眼裡可能只有兩個人、三個人,但這一切是需要很多人的力量。
所以當老師跑這麼前面的時候,在我們過程中,我們追趕上,我們就必須要花很多人力在溝通、在協調,在技術上把它做到,沒有人的時候,人不能出現在觀眾面前,那我們要怎麼辦?我們要怎麼把這個東西好好呈現給觀眾?觀眾戴上VR以後,我們其實後面都有人一直在幫我們協助,讓每個人可以順利把影片看完。
所以那個畫面很有趣,如果我站在旁邊,然後一群觀眾其實戴著VR眼鏡,在那邊旋轉看著VR,然後呢,其他人其實在旁邊幫忙調整,幫忙讓他們的椅子可以怎麼樣動,可以比較不打到別人。所以這些黑衣人都是我們這個作品很重要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算他們沒有被看見。
蓉:連觀眾戴著VR,不是大家就沒事。
綸:對對對,大家反而最緊張,因為其實VR有很多不受控的地方。我們會在那之前我們已經做了非常多準備,它還是有可能觀眾碰觸到某一個部分按鈕,它可能馬上就跳出來,跳出來就少了那個幻境的感覺。那我們要怎麼馬上處理,要怎麼協助,其實我們一場只有30位觀眾,但我們希望30位觀眾,每一個觀眾都很重要,每一個人都要看到完整的呈現,這個故事才會說完。因為VR代表這個故事的最後一個重點,就是林投姐最後到哪裡去了,這個重點。他如果沒有看完,他是沒辦法把這個旅程走完的。那我們最後幸運的是,在試演場其實有遇到很多技術狀況,但是我們一一克服它以後,後來有讓所有觀眾都看到這個作品呈現到最後。
蓉:一場三十位,其實對VR來說,你們loading很重耶?我之前有去看過VR的演出,它大概一場才十幾位。
綸:差不多。
蓉:而且你在戴上之前,他們就是會有跟你行前的一些……,你隨時有問題要舉手什麼,其實有很多你們要關注的細節。
身為製作人 想讓創作者安心創作
綸:像這些細節我們又不可能讓演員講出來,它就打破那個……藝術家不可能接受這種狀況。所以變成我們在前置的溝通,我們在前臺還拍了符合這個戲的影片,然後用說明卡,然後讓觀眾在進場之前已經持續被告知,最後他願意舉手,我們趕快去協助,讓他可以把影片看完。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
光VR技術就這樣了,更何況還有其他……這個作品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跟困難,因為它跨了太多領域。就回到一開始說的,老師在做跨域這件事情真的不遺餘力,就是把音樂、舞蹈、戲劇,因為有演員嘛,戲劇然後VR技術,然後更不用說原本劇場裡面的燈光、音響,要怎麼放上去。還有我們的舞臺是由知名的舞臺設計耿禎老師,他是跟雲門也長期合作的老師,他其實是結合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成就出這個沉浸場的作品。所以就覺得,哇,非常多挑戰,因為我要跟各部門在做溝通跟協調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我也很佩服曉玫老師,是她不放棄,我作為製作人,我想讓藝術家可以安心的創作,所以如何讓她安心的創作,做到她想做的,這是我最大的工作,最大的任務吧。
蓉:而且製作人還要負責掌管經費啊,這個是比你想像中爆很多嗎?
綸:真的比一開始有多了一些,可是因為舞團這邊有跟故事工廠文創公司這邊合作,一起做這件事情,我們有因此而得到文策院、文化部的一些支持。所以其實是還可以往下走,而且可以讓藝術家真的去想做的事情,讓她做到這樣
長銷式演出 1個月90場 週休2日
蓉:而且很多場哦,它是長銷式……
綸:九十吧。我們九月六號首演,然後到九月二十八號,總共九十場。每週三、四、五、六、日,就只週休二日。對表演者來說也是非常大的考驗。所以其實我們的表演者,每一個位置、每一個舞者或是表演者,都有不同的卡司。我們卡司也會在我們的售票網上面公布,讓大家可以去選擇。
蓉:真的就是很多創舉耶。
綸:是是是,但真的因為我在舞蹈界沒有那麼長時間,其實我真的算是舞蹈界的新鮮人,劇場界的老人。但是聽說這是舞蹈界第一次嘗試做這種長銷的演出。曉玫老師就是很勇敢,然後我們就大家一起陪她往前走。
蓉:還有剛剛沒有提到化妝也是很厲害對不對?
綸:對,他真的是電影級的特效化妝師,然後他有非常非常多的特效化妝經驗,但應該也是他第一次跟舞蹈界合作。然後這個東西在2022年那時候,在拍VR的時候,我們就嘗試過特效化妝,因為特效化妝才能呈現出VR裡面舞者的樣子。然後到2024年去年在威瑪藝術節的時候,真的有讓他實際的在舞者身上做特效化妝,所以很多觀眾甚至看不太出來是不是這個舞者本來就長那樣,因為她身上會在不同的地方出現不同的器官,她的乳房跟屁股是錯置的。她身上長出了鼻子,之類的這種特效,那他做得非常真實,那個真實會讓人家戴上VR眼鏡以後會發現,怎麼有辦法一模一樣,現場的舞者跟VR裡面的舞者是可以……
蓉:連現場也是?
綸:對。所以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因為特效化妝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但我每天那麼多場,然後又有不同的舞者在輪流。所以其實觀眾看到的第一個場次,假設今天週末場,我們有12點半的場次,他們都早上8、9點就要來化妝。大家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遇到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難,可是我們就一個一個去把它完成。
試演場之後 知道努力沒有白費
蓉:應該很有成就感喔?
綸:其實一直到試演場的時候,在那之前我還是不太知道自己在忙什麼。因為非常非常多事情,然後太多太多部門要溝通協調,然後把東西製作出來。直到進到劇場裡面,全部拼裝起來以後才發現,啊,原來老師這麼的厲害。很多觀眾進去,甚至我聽到一些觀眾是哭著出來的。他們在裡面感受到那種強大的能量,是可以讓人非常有生命的震撼的。直到看到這種東西的時候,才會覺得原來這一切做的都沒有白費,成就感才從裡面出現。
蓉:你剛剛說到老師的想像非常超前,所以其實老師自己就已經腦中有她要長什麼樣子?
綸:應該是老師有一些畫面想要或者是一些事情想要做到,但是在實際做出來,可能不管是表演者也好,或者是我們這邊製作端,能不能呼應她、做到,這可能也是需要溝通協調。一直到進了劇場,我們還一直在修改、修正,到最後一刻才能呈現出最好的給觀眾。這樣子的過程中,其實不瞞各位聽眾或是主持人,做完試演場以後,我們還持續在修改。所以今天就算是看過試演場的觀眾,到時候正式場來看,也會看到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們想要讓每一個買票進來的觀眾,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體驗。所謂試演tryout,其實在歐美常常做的tryout那種場次,都是為了讓正式場更好,那我們現在就做這件事情。
用一段五感沉浸的體驗 與自己對話
蓉:最後是不是再跟聽眾朋友,我們挑一些重點,可以希望他們來看,可以看到什麼?
綸:我分兩個面向,一個是往內探索的面向,就是今天你可能沒聽過林投姐,可是你今天想要了解自己,想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一個人,然後對自己的名字,你平常生活中,大家怎麼叫你這件事情,如果你覺得對你來說是有一點點意義的,來到這個場域,這個沉浸場以後,經歷過這段路程,你會更多的touch到你自己的內心,然後更多跟自己的對話,這是我們在文本裡面想要傳達的,內在感受上。
接下來是另外一個面向是外在的感受。其實大家可能很常體驗過那種所謂的沉浸式劇場,就是很多很多互動啊,然後一直要你講話。在我們的這個沉浸場不一樣的地方是,你還是作為一個觀眾,可是你會沉浸其中,你的各種感官會被打開。在視覺、聽覺,然後在觸覺、味覺、嗅覺上都會有很不同的刺激。雖然說還是會希望各位觀眾有參與感,所以裡面有設計一些橋段,你們馬上就會把自己投入在裡面,會問你們一些問題,然後你們會給我們一些答案,但是這完全不影響大家在裡面的感受。你只要來到這裡,你的所有五感會被刺激到最大的極限,直到最後一刻的VR,然後會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