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力量在意想不到之處 ft. 安德森、小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訪問日期:2025-7-16

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的9月21號定為國際失智症日,後來整個9月都是國際失智症月,希望大家可以重視這個其實我們都已經知道很重要,但是常常會忽略的議題。八月表演工作室在9月也會在北中南舉行四場《來吧!親愛的》共融藝術分享會。聽聽八月表演工作室創辦人安德森, 與這次的行政統籌小得,分享這次舉辦工作坊與拍攝紀錄短片的心得。


後來覺得是透過創作 記得我的奶奶

蓉:之前安德森就有來分享過《親愛的陌生人》,而且你這個期程有點長耶,《親愛的陌生人》,然後《親愛的陌生人2》,這次到第三個階段,越做越大,一開始一定沒有想到。之前安德森分享過,就是因為照顧失智症的親人……我覺得照顧歸照顧,可是當然也因為你自己有劇場、戲劇的背景,可是真的想要越做越多,那個想法是來自什麼?

森:我後來覺得是透過創作可以讓我一直記得我的奶奶。

蓉:你是照顧奶奶十年……

森:我們從小生活在一起三十年,住在一起三十年,然後真正罹患失智到臨終大概有十年。

蓉:那你怎麼可能忘記她?

森:……對,可能不會忘記她,但是我覺得一直做這件事情就會記得更多,她對你的付出,或是她帶給你的生命的精神是什麼。

蓉:可是你一開始並沒有sense到這件事?

森:沒有,這個是很最近才突然跑出來的感受。我一直想做這件事情是不是因為……

蓉:你希望她還是一直在你的生活、生命裡。用另一種方式?

森:對。

蓉:有些聽眾朋友可能沒有聽到前面的集數,你可以跟我們談談這三個階段,你怎麼做?

森:好。一開始《親愛的陌生人》第一版的演出,其實很單純,就來自於我一直都很想要說一個我跟我阿媽的故事。那時候因為遇到疫情,所以就讓我更覺得這件事情不能再放著等,我就趕快衝衝衝衝衝,然後就做了一個作品。做完之後,奶奶就離開了。那我就覺得,讓我覺得一切都至少是圓滿的。

那她離開之後,我就開始思考說,其實我覺得照顧者是更需要被陪伴,或是他們也需要有支持他們的團體等等。所以2.0,我就跟臺灣失智症協會他們合作,我就去拜訪他們,然後詢問他們我們可不可以一起,我們設計一些藝術課程,來帶領失智症的家庭,就不只是服務失智長者。我希望可以讓他們的主要照顧者一起來參與。所以後來我們就做了一個舞臺劇,就帶他們家庭一起做一個演出。然後就一直到今年第三個創作,我們換了一個形式,就是一樣,我們前面設計了不同的課程,最後我們帶他們去拍了一個紀錄短片。

蓉:那這次小得的角色是什麼?

得:就是統包啊,一樣就是照顧他們啊。從一開始計劃他們撰寫,然後去報告啊,或者是要聯繫這些家屬或者是跟協會聯絡或是場地,到後面這個影片拍攝的一個狀態,整個都是要統包起來。所以我也是第一次做很多影片的,影像的工作(森:協調),跟以往的表演藝術的行政不大一樣。

蓉:因為第二到第三階段,其實我記得安德森那時候有分享,因為做那個舞臺作品是直接是失智症長者也有上臺的,那它就真的會有風險,因為不可能請他背臺詞。他可能有些時候不知道要做什麼,這個對你風險是很大的。可是那次經驗鐵定也是很好的?

森:我覺得那個豐收,應該是已經超越我們在談表演好不好這件事情了。是你看到參與的這個過程實際帶給家庭,或是我們的劇場工作者的一種新的學習。你遇到不一樣的族群在參與劇場藝術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去轉換我們的思考跟邏輯,跳出我們在劇場工作的那一個舒適的方式。然後一切都是要以安全為優先來考量,甚至去思考整個場館的配置怎麼樣去符合失智者的需求。

以自畫像 勾勒失智長輩的人生

蓉:這次你們新的案子,也是國藝會的共融藝術專案。這個共融藝術當初國藝會提出就是希望可以讓高齡者被納入考量。然後你們又多了一層失智症,這個其實更難了,難度又更增加。那你們當初要設計這些工作坊的時候是怎麼去設計的?

森:當然我還是會以我自己喜歡的表演藝術為出發嘛,但這一次的課程比較特別,我們多了兩個比較靜態的藝術創作,一個是自畫像,一個是服裝設計。其實我一開始在思考的點也是,我很希望可以為這些照顧者留下一些什麼。因為來參與的人,他們年紀可能都比較高,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藝術提供給這些長輩或是他們的家屬,一起來創作些什麼東西,然後最後這個東西可能變成一個他們共同的回憶。

會做自畫像其實是因為我去年底去了美國一趟,我去紐約看了很多的展覽,那時候我其實就一直在思考,今年的這個課程到底要做些什麼東西。後來我就被一幅自畫像給吸引,我就看了非常非常的久。所以一回來臺灣我就先跟小得講說,我想要帶他們畫畫。後來我們就找了之前幫我們做舞臺設計的宜芳,請她來協助這個課程的帶領。

我覺得帶長輩做自畫像,它其實在藝術治療裡面是一個專門的課程,但因為我們不是藝術治療的背景,我們只能透過我們喜歡創作這件事情,然後帶著老師一起去思考怎麼樣去從自畫像裡面去勾勒出長輩的一生。剛好我們其實這個計劃有邀請臺中的郭慈安教授,她是中山醫學大學的副教授,她本身就是失智症的專家。所以前面老師有先幫我們上了一堂課,她在幫我們介紹生命史的概論,就是人的一生,你可以透過人、事、時、地、物去做一個梳理,所以這個東西對失智者來講是一個大腦的刺激。他不見得真的全部都忘記哦,只是你要試著去提供不同的媒材去刺激他,他可能就會想起一些東西。

我們就透過四堂課去跟老師從五感裡面,比如說去詢問長輩,他們印象最深刻的生活中的聲音,比如說垃圾車的聲音,或是聽收音機的聲音,聽政治節目的聲音等等,這些東西一點一點去拼貼出來,然後最後完成一幅自畫像。

蓉:聽起來就很有趣,而且你剛剛就有透露,我們的對象就會是照顧者跟被照顧者,會一起的,因為不可能失智症長輩自己來,所以那個照顧者也是你們關注的對象。那小得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

得:我比較特別會覺得說,我們有一組家庭,因為我們這次招募的這些家庭,其實有從上一次就參與計劃裡面的,等於說再往後延續。其中有一組家庭他平常是媽媽跟他,今年就想要讓弟弟也加入。因為他弟弟也有一點點身心的狀況,但是也因為這個計劃讓弟弟也有點走出來,讓他參與很多不一樣的活動。在整個參與的過程中我就會覺得說,他不是只有針對一個家屬而已,它反而是針對整個家庭的一個延伸,我是覺得蠻有趣的。

蓉:有沒有發生什麼你們預料之外的事情?還是其實很多?

得:很多。像我們在做自畫像的時候,有一些照片,我們可能會跟家屬們或是跟長輩們說,這個照片可不可以用啊什麼之類的,但他們看到自己的照片要被……雖然我們是複製過的那個照片要來剪裁,他們就說不能剪不能剪,也是會這樣拒絕的一個狀態。但是透過這樣的協調跟溝通,也許會有一些安撫的狀況,他也許就同意了,反而有很多有趣的……有趣嗎……

森:有趣啊。

邀請照顧者、民眾加入 擴大關照對象

蓉:就是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要去面對的。

森:對。而且我們這個計劃今年又比較擴大一點,我們有邀請一般民眾一起來參與這個課程。我們面談了最後有五位,一起來加入這個課程。這五位對我來講也是一種社會觀察。因為其實我想要讓一般民眾進來有幾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有些他可能本身家庭裡面也有失智者,但是他的失智者就是不出門的那一個類型,他也不願意去上課。那就變成照顧者,他自己更需要想方設法或是去外面吸收課程,帶回去給他的家人。

所以我那時候就有考量到這個點,那我們也邀請一般民眾,因為我覺得他既然願意來報名的一定是他可能有需求,或者他可能是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或是曾經他照顧過他的失智者。所以我覺得這一個組合其實對我來講也是一個,很意義非凡的一個moment。最後大家在分享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課程學習到……大家一定都收穫很多,然後一般民眾他們也有些人可能對他來講也是一種療癒。

像有一組家庭,她覺得她一開始只是想陪她婆婆來上課,但沒想到最後是她被大家給療癒了。她一開始單純就覺得,就是有課,我就是要帶我婆婆去上,但後來發現這個團體裡面帶給她不同的感受。

兩代共同設計服裝 透過對話喚起記憶

蓉:你說有自畫像,然後還有服裝設計?這個也是把他們故事納入的服裝設計?

森:對。這概念是來自於以前的年代,媽媽會親手為自己的小孩縫製衣服,做一件衣服給小孩,可是這件事情現在已經幾乎是不太可能發生了,所以後來我就跟小得討論說,那我們不然就來試試看啊,我們翻過來是讓他的子女做一件衣服送給他的媽媽。然後透過這一個設計,他們就可以開始產生很多的對話去了解,媽媽你以前都喜歡穿什麼衣服?什麼花色、什麼顏色?

那我覺得最有趣是這幾組家庭,大家order的東西都不一樣。有一組說要做和服,然後一組要做旗袍,其他兩組就比較是簡單的時裝外套跟背心等等。所以那時候跟服裝老師在討論的時候,老師也是頭很大,因為她也是第一次帶領失智症家庭來做服裝課程。因為我們邀請的服裝老師是Summer俞伶姐,她在劇場也是身經百戰,所以我覺得對她來講,雖然可能有一點挑戰,但是我還是很敬佩她,因為我們只有四堂課,最後她真的就生出來長輩想要的東西,大家還穿著衣服走秀拍照,很開心。

蓉:所以是Summer教大家做,可是她也會協助,因為不可能那麼短的時間就學會這個技能,但就是有點像幫大家一起實現願望。

森:對,我覺得重點是討論這件事情,對話。因為失智者如果你沒有主動提供他說話的空間,他們就是認知功能障礙,所以他就會越來越不願意表達,那他的語言能力就會越來越退弱。所以在設計這些活動很多時候我都會一直提醒講師,成果不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盡量製造一個可以讓他跟他的家人對話的空間。

蓉:這樣很好耶,不然沒有來上這個課,我們跟家人的對話永遠都只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上的事情,不會有新的刺激,永遠都是,哦,你需要什麼,我處理;你需要什麼,我處理。可是我們突然要做一個服裝設計……,我現在想像,如果我們一般人去上,其實影響也會很大,它就是很大的刺激。就算我沒有實際做,我只是聊天可能都會差別很大,我們兩個聊的事情,話題領域變很大。這個感覺很酷耶。

越來越發現 藝術的力量是什麼

森:我覺得就是在做的過程中,會越來越發現藝術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很多東西我覺得是無法言喻,但是我們在場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那些長輩獲得的快樂,甚至你可以感受到真的有喚起他一些深刻的年輕時的記憶。我覺得這東西會讓他的照顧者感到很溫暖或是很感動,會覺得,哎,我的媽媽好像沒有真的全部遺忘耶。

蓉:其實我們自己也就是這樣啊,如果沒有新的刺激,很多事情,我不知道它放在哪裡。可是有一個東西把它勾起來了,我就會知道,哦,它還在耶。那除了這兩種課程,自畫像、服裝設計,還有什麼你們覺得印象很深的?

得:應該是說每一堂課前面就會帶大家做暖身。這一次暖身的課程是由江亞倫,也是我們之前合作的一個舞者。他每一次設計,我們自己會先在整個工作室裡面自己先玩過一次,就會有一些很有趣的活動,例如說玩傳球、丟球,一些小小的讓他們律動,讓他們可以動起來,甚至是讓他們做彼此之間的一個雙人舞。這個都很棒。其實手跟手的接觸的時候,帶給的能量其實不大一樣,我覺得這是蠻有趣的。

蓉:我有看到小的clip,你們還有做一些道具讓他們傳球啊什麼,感覺是真的很棒的活動耶。如果沒有藝術的介入,其實大部分這樣子的協會類的,他們可能不會有那麼創意的……

森:比較多知識型的。

得:然後也針對患者比較多一些些,比較少讓家屬一起參與的課程。有,但是不多,我覺得我們自己觀察上。

森:因為大部分都還是照顧者需要喘息嘛,所以才會把失智者送去不同的單位上課,然後照顧者去上班或是做自己的事情。可是從第一次做共融的時候,我就蠻確定,這個計劃最大不同,就是我希望take care到照顧者。因為自己是照顧者,所以更能感同身受這件事情。

蓉:我覺得你們自己的感動應該一樣多耶。

森:很多吧,我覺得學習啊,也有學到很多不同的東西。雖然我們已經做了第二次,可是這過程中還是會很多東西需要學。然後因為剛好今年又發生很多,比如說像林葉亭老師的父親失智,後來掉到河裡的新聞事件,或是前陣子羅志祥也說他媽媽失智症,最近連之前的臺大院長林芳郁,他退休後也罹患失智。我最近就在閱讀他的書,我就覺得這議題還是很值得大家一直持續去關注它,因為它可能未來會變成社會的文明病。

原本想把旋轉木馬 搬到舞台上

蓉:除了工作坊以外,你一開始這個case就是要拍影片,對不對?就已經有包括在內了嗎?

得:他自己有個心願,真的想起來都覺得,我的媽,這是逼死誰啊。後來才慢慢把他引導到……欸,我們是後來才變成拍影片嘛,對不對?

蓉:本來是要做什麼?

得:自己講。

森:我本來想要在劇院裡面放一台大型的旋轉木馬,當作我的主場景,就是很美的兩層的旋轉木馬。那也是旅行帶給我的靈感。但後來我們就問了一些遊樂設施的廠商,以及考量我們臺灣現在劇場的空間,其實可行性很難,可能只能請舞臺設計用木工的方式去做,但我覺得那個效果跟你進到劇場真實看到一個兩層的旋轉木馬,那一種奇幻感是很不一樣的。所以後來我就想換一種方式,就變成先用影片來拍攝。

蓉:你說本來是要劇場的作品?

森:對。

得:對,就是逼死製作。

蓉:小得真的是應該會用盡一切努力去拒絕……

得:拒絕他!

森:沒有,一開始我們真的還打了幾通電話問問看旋轉木馬要多少錢,然後……

得:怎麼拆裝,對啊。

蓉:除非是戶外的……

得:這件事情也討論過啊,就是我們在戶外找個地方,然後直接來租一臺旋轉木馬在那邊放著。可是想到天啊,這麼熱的天氣,下雨天,然後晚上長輩要不要出來,那個整個是,喔!

蓉:其實也是蠻困難的。

得:但是這是他的願望啦,可能之後會達成。

蓉:現在就先做一個門檻比較沒那麼高的。

森:其實也不低耶!因為後來我們要找旋轉木馬的主場景的時候,也是一波三折,因為新兒童樂園的旋轉木馬,它的主題是海洋世界,所以它不是馬,它是魚,哈哈,所以就跟我想像的又很不一樣。我們就去場勘了幾個地方,以前舊的兒童樂園,就是圓山花博公園裡面那個旋轉木馬,它已經變成一個裝置藝術,所以它完全不能使用。

得:不是裝置藝術,它是廢棄在那邊。

森:不要這樣,它還是可以拍照。

蓉:為什麼要旋轉木馬呢?

森:為什麼要旋轉木馬?

蓉:對,為什麼?

森:因為就是我去法國旅行的時候,我就走在路上,我就突然看到一座旋轉木馬。這件事情對我來講就已經是一個奇觀了。因為在臺灣的街景,你不可能走一走,你就看到一個這麼美的旋轉木馬。然後我就在那個旋轉木馬旁邊觀察了很久,我發現很多老人駐足停留在旋轉木馬周邊聊天。然後我就在想,他們是不是在看自己的子孫,還是什麼,陪伴。

後來我發現不是耶,大家就是好像一種自然行為,就是會想要停下來,看著旋轉木馬,然後在旁邊聊天。這個畫面就給我很多感受。我就覺得旋轉木馬是不是就是會帶給人一種童真的快樂,或是一種幸福感等等。所以我就覺得這個東西,它那個氛圍我很喜歡,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發想。

帶失智長輩搭旋轉木馬 魔幻一日

蓉:這次就先拍影片,但是一樣要把失智症長輩帶出去,就是很大的工程。談談這個經驗。

森:我先說,我覺得要很感謝老天爺的幫忙,因為我們在六月份的時候,我一個好朋友,他就突然告訴我說基隆有一個限定一個月的觀光活動,剛好有一座旋轉木馬。我就趕快衝過去場勘,然後就發現,天哪那個就是接近我想要的。它是純白的,很古典,又是在戶外,你知道面山,又面基隆港,就整個是非常漂亮的一個拍攝場景。

所以我們前一週去場勘吧,然後應該過了兩週,我們就直接去拍了。所以整個籌備期就非常的急促,因為它就到六月底而已。我們原本是預計七月中才要拍,就為了要符合那個場地的限制。所以就趕快聯繫家庭,然後也要跟協會稍微說明一下我們的配套措施,不然這麼大工程,夯不啷當,三四十個人一起過去,其實交通啊等等這些都是要一直去克服。我當然可以感受到所有人的不安跟焦躁,但我每天都必須告訴自己,這是一定可以做得到,就是要一直催眠自己,不然真的太多人會有擔心,家屬也會擔心等等。

蓉:這是拍成幾分鐘的?

森:15分鐘。

蓉:15分鐘,大家聽起來很短,但其實很長。以我們拍戲,15分鐘,大概就要5天。那你們拍了幾天?

森:我們頭尾大概,每個家庭有另外拉一天去拍他們的生活日常,然後加上旋轉木馬主景一天,還有加上每一組的訪談一天。

蓉:它是有點像是紀錄……

森:紀錄短片。

拍攝紀錄短片 探討關係、感受陪伴的力量

蓉:主要想要說什麼?

森:最重要的是看到關係。因為我們這四組失智症的家庭的照護者關係都不同,有外籍移工或是有第三代在照顧,那個關係是很特別的。除了去探討關係,我希望這個影片,觀者看到的時候是感受到陪伴的力量是什麼。然後希望大家知道這個疾病的時候可以不需要過度的畏懼,其實最重點的是你知道怎麼陪伴,而且那個陪伴不只是知道怎麼陪伴失智者,也要知道怎麼陪伴你自己。

蓉:被拍攝的這些照顧者跟被照顧者,他們有沒有什麼回饋是你們印象很深的?他們也經歷一個很夢幻的旅程吧?

森:有一組家庭,小江,他是坐輪椅的,所以我們要扶他從輪椅到旋轉木馬上,其實就已經是一個太不可思議的過程了。對他來講,我不知道是不是他這一生第一次坐上旋轉木馬,所以你可以感受到大家坐上去旋轉木馬的那個純真或是快樂或是喜悅。那個東西太濃郁了,濃郁到你會覺得,短短的三分鐘,可能又重新點燃一次他心中很久沒有感受到的那個幸福感是什麼。然後又一群人帶著他們。大家都覺得很像去校外教學,又可以去那邊吃餐廳好吃的東西,然後又有這麼漂亮的風景。

前置諸多顧慮 謹慎緊張的一天

蓉:光是這個旅程記錄下來本身,就已經是很珍貴的耶。那行政統籌小得你在這個中間,你說你也是第一次參與嘛,從劇場跨到影視的拍攝,你有沒有什麼震撼教育?

得:全部都震撼教育。我光一件事情,好,光要從晚上帶著這些長輩、家屬去基隆,然後回來,這件事情就是,我們跟協會說這件事情的時候,協會就跟我們說,你們真的要這樣做嗎?你們確定嗎?因為連協會都不大會晚上帶他們出去,因為這不是他們一般的生活作息。這件事情也是,我們整個也是非常的謹慎跟緊張。

蓉:主要的擔心是什麼?

得:因為我們平常是白天或是下午在跟這些長輩或家屬做聯絡或是帶活動,而沒有晚上跟他們有更多的聯繫,或是實際知道他們晚上情形。所以晚上的狀況,家屬或失智症長者會不會害怕?會不會緊張?這件事情也是我們沒辦法去預測的。

蓉:主要可能不見得是人身安全上,而是他們的感受會不會突然變得很不好,那我現在要怎麼辦?

得:對。所以在過程中,我覺得是要不斷的觀察有沒有發生什麼狀況,因為真的每一次拍攝都有不一樣的狀況。例如說就像有長輩一開始是很OK的,可是拍攝當天怎樣都是心情很不好。

蓉:就很像小孩……

森:或是我們其實有想過,如果到了現場,他不願意搭旋轉木馬怎麼辦?因為他可能會覺得會頭暈,或是他會覺得那就是小朋友玩的啊。我覺得老人家很可愛,他覺得自己已經老了,就不會想要再去做那些事情,所以我就要想方設法怎麼去引導他們去做這件事情。

蓉:而且就算你事前溝通,他可能當下又不想了。所以你們真的就是揣著很忐忑的心去完成這個……

得:所以當天回到家,我覺得,啊,終於結束了。

蓉:但應該很有成就感,對不對?

森:很期待最後影片製作出來的,現在還在後期。

《來吧!親愛的》共融藝術分享會

蓉:所以你們自己也很期待。所以會有這四場的《來吧!親愛的》分享會,就是會把這整個過程介紹給大家,然後還有座談。

森:我們會在九月份,這次也是第一次,除了臺北之外,我們也到臺中跟高雄進行這個共融藝術的分享會。其實這個分享會內容就是讓一般社會大眾一起來了解什麼是共融藝術,以及我們八月表演工作室這幾年在做的,帶領失智症家庭參與藝術活動的這個過程。所以這個分享會會有幾個不同內容,除了來的人可以看到我們上課的紀錄片,也會看到我們這一次帶領長者去拍攝的紀錄片,最後我們會邀請一些專家學者一起來探討關於現代社會面對失智症,以及藝術到底可以提供給失智症家庭什麼樣的服務。

蓉:因為我們現在是不是還是沒有做得太多,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做的,好像有點剛開始對不對?

森:我覺得是耶。尤其是剛好這幾年又有一些電影或是影集也開始在探討這個議題,我覺得這件事情才透過娛樂散播出去,大家才開始更去省思說,如果真的遇到失智者,好像真的要有所作為,而不是用以前的方式,就是在家裡,然後怕他失蹤或是怕他走丟,就不去參加其他的活動,我覺得那個觀念要開始被翻轉。

蓉:因為包括我們現在都會說,退休你如果都待在家裡,其實你就是會退化的,如果你都不跟外界接觸。那更何況是可能身心有一點狀況的長者,他如果又不接觸外界,可能退化得又更快。而且這次像你們剛剛分享的幾個,就包括可能自畫像跟服裝設計,其實你自己要在家裡做也沒有到很難,但是那個刺激就很不一樣,你如何去想到我可能還有別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他是個照顧者,他可能就很難,因為他每天在處理這些雜務……

森:他已經很辛苦了, 還要去想一個自畫像課程,其實不太可能。

蓉:所以就很需要你們這樣子的專業的人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的刺激,讓他們一起來。但現在在做這件事的人應該很少吧?

森:其實我不知道耶。

得:我覺得應該蠻多的,因為都還是看到有一些人對於這個議題是有興趣的,或是創作上面對這個部分也想做。但是實際上怎麼樣操作,例如說我覺得像安德森這一次用自畫像或是用服裝設計這些的形式,好像真的是第一次。過程中有老師們就是有提醒我們說,我們在做這個計劃的時候,到底是要為他們而做還是為自己而做,這件事情我們也在不斷在省思。就是關於這個議題要怎麼樣去,我們不是去消費這個議題,而是我們是希望可以帶給照顧者有更多的能量,跟一些不一樣的面對的態度。這是我們期待的。

蓉:好像很常會有這個省思對不對?好像藝術工作者如果要做像共融或是把議題納入的時候,好像都很常需要提醒自己,我現在在為他們做還是為自己做?

森:對。我剛好上禮拜開了一個剪輯會議,剪輯師也會很多的concern說,到底哪些可以剪進去,哪些不能剪進去,因為又怕這些比較私密的東西,對於受訪者會不會有再次的創傷或是等等。這真的很難。但我就是告訴團隊說,只要我們的初衷並不是要去消費他們或是去侵犯他們,就不要擔心,因為這對我來講就不會在創作裡面發生。可是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去預期觀眾帶著什麼樣的思考來觀觀看影片。但如果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大家都沒有這樣子的想法,那就盡量的去創作。

蓉:好像也只能確保自己的出發點是怎麼樣的。不過至少聽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你們自己也收穫很多。

森:很快樂吧。我覺得每一個人每次分享都說,這一個禮拜一堂課兩個小時,應該是每個禮拜最快樂的時光,而且時間都過得很快。

別小看表演 你可能沒想過未來會幫助誰

蓉:可以用你們這個專業幫助更多人,好像真的是一條很值得走的路哦?

森:而且我後來其實很希望越來越多的分享是因為,我覺得這帶給藝術學院的學生一個新的可能性。大家可能不要小看自己,覺得我們學戲劇、學電影,就只能一直在表演。你可能沒有想過你現在學的東西未來可能會幫助到你自己的家人,甚至是社會上需要的人。

蓉:對耶。那小得呢,你這次有沒有什麼很重大的體會?

得:我其實每一次看他們在分享,看他們在哭得亂七八糟,特別是旁邊這一位。我覺得其實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無論是家屬或是一般民眾,其實他們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才是我們在做這個計劃想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只是讓他們覺得說,我們只是來上一堂課,讓長輩來這邊上課,然後就旁邊這樣坐著沒事,然後就回家,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讓他有更多的參與感,然後可以讓家屬跟一般民眾可以更了解這件事情,也期待他們可以有更開闊的心胸來面對這件事情。

因為就像安德森之前就問我說,如果哪一天遇到失智症,你家人如果患了失智症,你該怎麼辦?我就跟他說,我第一個一定找你,為什麼找他?因為他可以讓我知道,我可以怎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情。

蓉:有沒有什麼要補充?

森:這一次很特別是文策院,他們有特別邀請我們參加他們一個ESG的合作,所以他們幫我媒合了和泰集團的,就是像Uber一樣的那個計程車的服務。我那時候去提案的時候,我就是直接提出說,企業可能沒有想過,他提出這個服務可以讓失智的家庭得到多大的幫助。因為老人家要出門這件事情其實是難的,因為天氣不好,或是他的交通時間太長,都會降低他出門的意願。

我現在很感謝就是和泰他們這一次願意讓我們參與他們這個移動服務的公益計劃,所以變成我們這一次上課都有專車可以幫他們接送。那對我們來講,我們也會比較放心,不會擔心他們出來的這個路程會不會遇到什麼交通問題等等。所以我覺得這件事情就是,你看透過一個藝術的課程,它就慢慢散播到社會企業一起關注,然後大家一起思考怎麼提供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失智友善的社會。

蓉:就回到你說的,我們以前都想得很單一,譬如我學表演,我的想像就是那個。可是你們在做的事就是,你可以連到社會上更多的人、企業,不同領域,然後一起去做你原本其實就想要做的事情,而且是你沒想到你可以做到那麼多。

森:沒想到啊,這個真正的東西就是越做,你會越專精在這個議題上面,你真的會學到更多更多,你沒想過的。

蓉:而且你們真的那個觸角越來越廣了耶。

森:對啊,但我都不會這樣子想。我覺得我現在在整理自己的過程,我都不會一直去想我要跨到什麼地方,很多東西它真的就是自然而然就一直出現。

蓉:聽起來是你發了個願,然後很多東西就是水到渠成,就會一直進來。所以它真的就是回到你原本的初心是什麼,那就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一直加入。像小得就是啦吼,不小心掉入這個……然後就一起。

得:其實我覺得應該就回到自己以前在做社工的一些……因為畢竟還是老本行嘛,不是老本行,就以前大學所學啦。這幾次下來也是重新去思考怎麼樣去面對這些社會議題,這些社會的需要幫忙的人,那怎麼樣去做,我自己會覺得蠻有感覺的。

蓉:的確這也提醒我們,好像切得太清楚了,好像我們跟社會有點分開,你們需要個慰藉再來找我們,但其實不是,我們都是一起的,我們要共同生活的,所以我們怎麼彼此幫助,其實好像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可能,感謝你們今天帶來很好的例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所當然
8會員
74內容數
《藝所當然》是個廣播、podcast節目,希望以活潑親切的對談,帶領聽眾了解表演藝術,並且了解從業者在工作、生活中的心境與處境,同時呈現台灣表演藝術現況。這裡是訪談文字紀錄。
藝所當然的其他內容
2025/07/29
再現劇團《臺灣妖怪演劇計劃2——落人之家》,9/20-9/28將在臺大遊心劇場演出。導演志偉的「妖怪演劇計畫」有個宇宙,揉合奇幻、歷史、傳統獅藝、當代偶戲,呈現那些被文明遺忘的被當成奇觀的人們。身為再現劇團核心團員、《落人之家》首演版舞台設計的鳥任,分享他所看到的《落人之家》。
Thumbnail
2025/07/29
再現劇團《臺灣妖怪演劇計劃2——落人之家》,9/20-9/28將在臺大遊心劇場演出。導演志偉的「妖怪演劇計畫」有個宇宙,揉合奇幻、歷史、傳統獅藝、當代偶戲,呈現那些被文明遺忘的被當成奇觀的人們。身為再現劇團核心團員、《落人之家》首演版舞台設計的鳥任,分享他所看到的《落人之家》。
Thumbnail
2025/07/22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從2021年發起了共融劇場計劃「非聽覺劇場創作實驗室」,邀請青年創作者跟聾人朋友共同創作,近五年來,陪伴了15位聾人創作者完成了60場演出與工作坊。8/2、8/3,在牯嶺街小劇場將有「2025 Co-reate非聽覺劇場創作實驗室《語言邊界》」。子翎想要知道,共融藝術可以走到哪裡。
Thumbnail
2025/07/22
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從2021年發起了共融劇場計劃「非聽覺劇場創作實驗室」,邀請青年創作者跟聾人朋友共同創作,近五年來,陪伴了15位聾人創作者完成了60場演出與工作坊。8/2、8/3,在牯嶺街小劇場將有「2025 Co-reate非聽覺劇場創作實驗室《語言邊界》」。子翎想要知道,共融藝術可以走到哪裡。
Thumbnail
2025/07/15
苗栗的貓裏表演藝術節邁入第八屆,第一次結合了苗栗店仔藝穗節,與11組表演團隊以及青創特色店家,在7月5號到8月24號會推出31個場次的演出,今天就邀請到兩位朋友來跟我們聊聊,貓裏表演藝術節的行銷宣傳江宜真,分享了這次的豐富內容;好家在劇團藝術總監楊閔皓,則分享了新作《他抓走的他》。
Thumbnail
2025/07/15
苗栗的貓裏表演藝術節邁入第八屆,第一次結合了苗栗店仔藝穗節,與11組表演團隊以及青創特色店家,在7月5號到8月24號會推出31個場次的演出,今天就邀請到兩位朋友來跟我們聊聊,貓裏表演藝術節的行銷宣傳江宜真,分享了這次的豐富內容;好家在劇團藝術總監楊閔皓,則分享了新作《他抓走的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週五(7/19)晚上 7 點將於基隆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演出最終場次。邀請您闔家一起來、看九歌明星劇偶了然,如何幫助挫折中的人找到力量,看見希望。
Thumbnail
這週五(7/19)晚上 7 點將於基隆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演出最終場次。邀請您闔家一起來、看九歌明星劇偶了然,如何幫助挫折中的人找到力量,看見希望。
Thumbnail
2024【4A創意獎】徵件說明會熱烈展開!歡迎堅持做創意、做廣告的每個你一起參與,帶著與團隊夥伴相互琢磨最棒的作品,用創意來撼動世界、用創意讓大家聽你的!
Thumbnail
2024【4A創意獎】徵件說明會熱烈展開!歡迎堅持做創意、做廣告的每個你一起參與,帶著與團隊夥伴相互琢磨最棒的作品,用創意來撼動世界、用創意讓大家聽你的!
Thumbnail
活泉之家今年底預計參與一場主題與「夢」有關的展覽,會員們聽到有展覽都很期待,因為在藝術的世界,可以展現自己,訴說心聲,不用那麼擔心對、錯、好、壞。 為了參展,會員們在【在夢中-系列創作課】之中與藝術家陳哲偉進行了非常豐富的創作體驗。
Thumbnail
活泉之家今年底預計參與一場主題與「夢」有關的展覽,會員們聽到有展覽都很期待,因為在藝術的世界,可以展現自己,訴說心聲,不用那麼擔心對、錯、好、壞。 為了參展,會員們在【在夢中-系列創作課】之中與藝術家陳哲偉進行了非常豐富的創作體驗。
Thumbnail
世界和平會長期關注貧弱家庭孩童的營養問題,多年來與九歌兒童劇團合作,於全國各地舉辦〈兒童戲劇慈善公演〉,籌募每年的「搶救受飢兒」服務經費,並提供服務兒少有機會欣賞藝術文化活動。
Thumbnail
世界和平會長期關注貧弱家庭孩童的營養問題,多年來與九歌兒童劇團合作,於全國各地舉辦〈兒童戲劇慈善公演〉,籌募每年的「搶救受飢兒」服務經費,並提供服務兒少有機會欣賞藝術文化活動。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zpFkHQTRRI好可愛的藝術創作小活動。 每一個發想,都跟著節氣有大大小小的連結。 在滿足與自省中,看看鏡子 ,看看自己,也看看身邊的人, 有爸爸媽媽、有老師、有同學...,這些人每天在我們身邊, 跟我們一起創造了這一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zpFkHQTRRI好可愛的藝術創作小活動。 每一個發想,都跟著節氣有大大小小的連結。 在滿足與自省中,看看鏡子 ,看看自己,也看看身邊的人, 有爸爸媽媽、有老師、有同學...,這些人每天在我們身邊, 跟我們一起創造了這一
Thumbnail
2024 適逢龍年,將二度創作重新搬演生肖系列劇碼當中的《畫龍點睛》,大家都已引頸期待好戲開鑼!
Thumbnail
2024 適逢龍年,將二度創作重新搬演生肖系列劇碼當中的《畫龍點睛》,大家都已引頸期待好戲開鑼!
Thumbnail
6月底,我與夥伴們即將一起舉辦一場工作坊,日期是6/20-61@台北,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 兩天的工作坊裡面,我們規劃了各種體驗性的內容,期待讓學員們可以更真實地貼近自我、進而整合自己的生命歷程,從中提取並連結自己的力量。 我非常期待:) 報名網址分享:https://www.accupass
Thumbnail
6月底,我與夥伴們即將一起舉辦一場工作坊,日期是6/20-61@台北,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 兩天的工作坊裡面,我們規劃了各種體驗性的內容,期待讓學員們可以更真實地貼近自我、進而整合自己的生命歷程,從中提取並連結自己的力量。 我非常期待:) 報名網址分享:https://www.accupass
Thumbnail
月初時去台南美術館二館看了《藝術是自由的力量》展覽,這是一個由台灣及日本專為心智障礙者所策的展,有別於過往多為繪畫與陶藝的展出,這次也展示了編織、書畫、裝置及各類媒材的作品,讓大家可以看見這些心智障礙者所帶來的高度創造力、自由度與可能性。 整個展區蠻大的,而且很有循序漸進的感覺,先從平面繪
Thumbnail
月初時去台南美術館二館看了《藝術是自由的力量》展覽,這是一個由台灣及日本專為心智障礙者所策的展,有別於過往多為繪畫與陶藝的展出,這次也展示了編織、書畫、裝置及各類媒材的作品,讓大家可以看見這些心智障礙者所帶來的高度創造力、自由度與可能性。 整個展區蠻大的,而且很有循序漸進的感覺,先從平面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