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後的聲音]親子溝通的藝術:從鏡子裡看見自己與孩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常常覺得,和孩子對話,就像在照一面鏡子。

raw-image

圖片來源:popa.hk


有時候我明明只是希望他快一點刷牙、快一點上床睡覺,卻沒想到自己的語氣一急,他立刻抗拒得更大。

那一瞬間,我才意識到,孩子並不是單純「不聽話」,而是感受到了我的情緒。


說實話,一開始我完全不懂怎麼「好好說話」,常常陷入「命令、否定、催促」的模式。後來我慢慢明白,跟孩子的溝通不是單向的「大人指令 → 小孩執行」,而是一種需要彼此練習的「相處課題」。

這也提醒我:自己必須先管理好情緒,才能帶領孩子學習表達。

前幾天早上,我又遇到類似的情況。

孩子忽然說:「自然老師換人了,所以要買教材,需要一些錢。」

我第一個反應是:「不用啊!聯絡簿上已經寫教材費了,昨天才給你簿本費,不用再另外拿錢。如果老師真的需要,一定會寫聯絡簿。」


語氣比平常大了一點。

結果孩子愣了一下,沉默不語。

他低著頭,手指輕輕捏著衣角,像是在衡量該怎麼說。

當下我才意識到,自己又急又嚴厲了。

後來經過我一連串追問與批評,他才斷斷續續地說:「不是現在要錢,而是之後自然課可能會需要一些材料費。」

原來,他並不是要瞞著我偷偷買什麼,只是想提前告訴我這件事。


回頭想想,我為什麼會那麼生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擔心他亂花錢,或怕他找藉口騙我。

其實,這反映的是我的焦慮,而不是孩子的問題。

如果我能先放慢呼吸,引導他把話講完,也許就能避免這場誤會。


這件事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也積極學習一些具體方法。

先聽再回應:不急著下判斷或糾正,給孩子完整表達的空間。

用語氣與肢體傳達接納:點頭、微笑或輕聲回應,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以問題引導而非命令:例如「你覺得這個事情需要怎麼做?」比單純說「不要做」更容易讓孩子思考。

表達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我剛剛有點緊張,怕你花錢亂買,所以語氣比較急」,讓他明白我的情緒來源,而不是被指責。

練習耐心:給自己和孩子都一些練習空間,不求一次就完美,但每一次小小進步都是積累。

raw-image

雖然這些技巧還在練習中,但每次小小的體驗都讓我更理解孩子,也更了解自己。

當我放慢步伐,調整語氣,不僅孩子能更順暢地表達,我也能更冷靜地思考怎麼回應。

我漸漸明白,親子溝通不只是「教孩子」,更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誤會、情緒、抗拒,都是提醒我們需要停下來、深呼吸、重新看見彼此的訊號。

透過慢慢練習,我相信,我們之間的互動會越來越順暢,也會讓孩子學會用心表達,而我,也能更耐心地傾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水深的呢喃之語
3會員
42內容數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深水區」, 那裡的情緒不浮躁、思想不喧嘩。 這裡寫下我感受到的重量,也紀錄那些安靜但滲透內心的時刻。 一尺,剛好不淹沒,卻足以洗出真實。
水深的呢喃之語的其他內容
2025/08/24
探討人生有限的「餘生」,從退休生活所需費用,延伸到安樂死議題的思考。
Thumbnail
2025/08/24
探討人生有限的「餘生」,從退休生活所需費用,延伸到安樂死議題的思考。
Thumbnail
2025/07/30
中發票200元小獎的喜悅,並藉此反思近期轉職後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壓力,以及如何調適心態,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Thumbnail
2025/07/30
中發票200元小獎的喜悅,並藉此反思近期轉職後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與壓力,以及如何調適心態,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Thumbnail
2025/07/29
當親近的人開口求助,我們憑藉過往的情分選擇幫忙。但後來才發現,他也曾拖欠過家人的借款。 那麼,我們當初的幫助,是善意,還是天真? 記錄一段家庭之間的討論與反思,也試著理解,在「情分」與「理性」之間,該如何自處與判斷。
Thumbnail
2025/07/29
當親近的人開口求助,我們憑藉過往的情分選擇幫忙。但後來才發現,他也曾拖欠過家人的借款。 那麼,我們當初的幫助,是善意,還是天真? 記錄一段家庭之間的討論與反思,也試著理解,在「情分」與「理性」之間,該如何自處與判斷。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