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生的價值?
有名、有地位、有勢力、有錢,就表示他的價值相當高?
如果沒有貢獻,只有地位、只有錢、只有名,那麼他的價值就很有限了...看到一段文章內容提到這些,讓我想起最近在家裡發生的一件事,一個讓我反覆思考、內心有些掙扎的場景。
這件事,和一位我們全家都熟識的人有關——我叫他「哥哥」。
這位哥哥,原本是我妹妹的客戶,後來熟識之後,也跟我們家其他人有了來往。
爸爸在世時,他曾來探望過幾次,也一起出遊過。
爸爸過世的時候,他更是幫了我們不少忙。
對媽媽來說,他不是「朋友」這個角色了,而像是「外姓兒子」。
平常會來家裡坐坐、泡茶、聊近況,有時也幫忙處理一些我們家的雜事,算是關係頗親近的朋友。
但他最近經濟變得更加的困難。
好像是因為他正在處理自己親哥哥留下來的債務,讓他手頭變得非常緊。
昨天,他開口向媽媽借錢,說是為了幫忙處理哥哥父親住院後的出院費用,也保證之後會慢慢還清。
媽媽那時沒有多想,出於多年情誼,加上了解他的家庭狀況,也就答應了。
畢竟不是第一次互相幫忙,而且那筆金額不是到無法負擔的程度。
我們都覺得,這是「人情之內」。
但當我跟妹妹聊到這件事時,她卻說,其實這位哥哥也欠她錢——是過去陸陸續續借出與代墊的費用。
每次都說會還,但始終沒有明確的行動或還清。
妹妹語氣很平靜,只提醒我:「這件事要讓媽媽知道,這次借了就好了,不要再借了。」
她不是要對方還她的錢,只是不希望媽媽也掉進同樣的循環。
我把這話轉述給媽媽後,媽媽沉默了一下,只說:「如果早知道他也有欠妳妹妹錢,那我會再考慮要不要借給他。」
這句話讓我卡了一下。
我們家幫了這位哥哥,是對的嗎?
還是,這是一種感情綁架下的「慣性善良」?
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不是富裕的人家,每一筆錢都得謹慎安排,但我們也不是冷血的旁觀者,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怎麼忍心在他困難的時候袖手旁觀?
但也正因為我們不富裕,所以這筆錢對我們其實是有壓力的,哪怕沒開口說出來。
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無限量供應,也不是所有的情份都能承擔一再的考驗。
這件事讓我理解到一件事:
幫一個人,不代表錯;但能不能幫、該不該幫,還是要在理性與情感之間,找到平衡點。
如果我們選擇相信他,那這份信任也該是帶著分寸的。
不是每一次都要幫到底,也不是一幫再幫才能證明我們有情有義。
有些幫助,不是出於正義,也不是出於愚蠢,而是因為「那時我們願意」。
只是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狀況,也許我們會更想問自己一句——
這個人,值不值得我冒風險去幫?
每一段關係裡,都藏著一把秤,衡量的是情義,也試煉著我們的判斷。
願我們都能在付出時,不忘保護自己。

家門口的蓮花,正是開花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