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僅供學習用途,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報酬承諾。
一、研究框架
- 釐清公司類型 → 指標化 → 學習估值 → 情境規劃 → 交易紀律與風控。
- 不同類型具有不同核心變數、估值容忍度與離場訊號。
- 估值屬相對概念,需同時檢視「同產業」與「公司歷史表現」。
- 資料來源應相互驗證,至少涵蓋公司網站資料、產業數據、與法說會相關紀要。
二、六大分類
1) 緩慢成長
- 定義:增速略高於經濟名目成長,常見於成熟型產業,股利與現金流穩定性重要。
- 驅動變數:價格調整能力、成本控制、資本支出紀律、用量或戶數的緩步擴張。
- 蹤指標:
3.1 自由現金流覆蓋股利比。
3.2 淨負債/EBITDA。
3.3 維護性資本支出占折舊比。 - 估值提示:常以較低本益比與股利折現評估,關注現金流品質;歷史估值分位具參考性。
- 買入條件:十年以上穩定配息、現金流覆蓋、估值位於自身區間低檔、治理與資本配置一致。
- 離場訊號:連續市占下滑、削減研發以維持短期數字、跨本業併購、自由現金流轉負。
- 常見誤判與修正:以「高殖利率」誤認低風險;修正為優先驗證自由現金流覆蓋與負債結構。
2) 穩定成長
- 定義:盈餘年增約 10–12%,具品牌力、通路或規模優勢。
- 驅動變數:產品組合升級、滲透率提升、規模經濟促使費用率下降。
- 追蹤指標:
3.1 三至五年 EPS 與營收複合增長率。
3.2 毛利率與營運費用率趨勢。
3.3 應收帳款與存貨周轉。
3.4 海外或新通路貢獻比。 - 估值提示:溢價需有現金流與持續成長支撐;可參考 PEG輔助。
- 買入條件:明確成長、估值落在區間下半或低於同業中位、現金轉換率穩健。
- 離場訊號:本益比顯著高於同級同業、成長動能放緩、管理層長期不買自家股。
- 常見誤判與修正:以「品牌」掩蓋增速回落;修正為重對齊估值與實際增速。
3) 快速成長
- 定義:盈餘或營收年增 20% 以上且規模仍小。
- 驅動變數:新店、新品、新市場擴張;單位經濟學與規模效應。
- 追蹤指標:
3.1 同店/產品銷售年增率。
3.2 單店/產品投資回收期與店數擴張節奏。
3.3 毛利率與營運槓桿。
3.4 自由現金流與現金轉換週期。 - 估值提示:高本益比需有高增長。
- 買入條件:同店與新店品質同時過關、資本效率良好、擴張紀律可持續。
- 離場訊號:同店轉弱、新店/新品拖累平均、管理層離職、轉向多角化、估值遠離增速支撐。
- 常見誤判與修正:以「故事」替代現金流;修正為納入現金轉換與再投資邊際回報。
4) 景氣循環
- 定義:盈利高度受價格、庫存與產能週期影響,汽車、鋼鐵、化工、航運等常見。
- 驅動變數:供需差、產能利用率、庫存位置、成本曲線與新產能投放。
- 追蹤指標:
3.1 庫存天數與去化速度。
3.2 報價與期現結構。
3.3 產能利用率、擴產計畫與資本強度。
3.4 終端需求領先指標(訂單、出貨與庫銷比)。 - 估值提示:高景氣低本益比常為陷阱,低谷階段以循環均值與資產重置成本評估。
- 買入條件:庫存出清、價格企穩回升、產能利用率改善、新產能放緩。
- 離場訊號:庫存快速累積、滿載仍擴產、價格與需求同時轉弱、成本高位難轉嫁。
- 常見誤判與修正:把「低本益比」誤當便宜;修正為先定位週期位階再談估值。
5) 轉機
- 定義:公司曾陷困境,透過重整、處分非核心資產或治理升級而反轉。
- 驅動變數:費用重構、產品與客群再定位、資產負債表修復。
- 追蹤指標:
3.1 營運費用率與毛利率的趨勢性改善。
3.2 自由現金流由負轉正的持續性。
3.3 虧損事業處分進度與一次性收益占比。 - 估值提示:以現金流與治理念證,不以消息面或單次利得支撐估值。
- 買入條件:重整措施落地、財報出現趨勢性改善、負債結構優化。
- 離場訊號:轉機已被充分定價、改善停在敘事層、負債與庫存惡化、核心假設被否定。
- 常見誤判與修正:把「計畫」當「成果」;修正為以三至四季連續數據驗證。
6) 資產
- 定義:市場低估公司持有的現金、土地、權利金或股權等資產的實際價值。
- 驅動變數:資產可見性、變現催化劑、治理與分配政策。
- 追蹤指標:
3.1 資產清單。
3.2 資產變現路徑與時間表。
3.3 股利/回購與再投資準則。 - 估值提示:折讓消失取決於事件催化與治理可信度。
- 買入條件:證據鏈完整、催化明確、治理自律。
- 離場訊號:重估後轉向多角化、處分價格低於預期、分配政策逆轉。
- 常見誤判與修正:只看名目資產;修正為核對權屬、估值方法與變現機制。
三、估值與對標方法
- 長期股價與盈餘(EPS)趨勢同向,PE 與成長率、同業水準匹配。
- 同業橫比與自身縱比並行,避免單點樣本判斷。
- 合理 PE 近似預期盈餘成長率(例如 15% 成長對應約 15 倍)。
- 循環特例:高景氣低 P/E 不代表便宜,建議以「循環均值盈餘」與「資產重置成本」為主。
- 高成長特例:可容忍較高 P/S 或 P/E,但需以單位經濟學、客戶留存、毛利結構與現金轉換證明持久性。
四、研究 SOP
- 定義研究問題與主要獲利引擎。
- 分類判斷(必要時分事業別)。
- 建立核心追蹤指標清單。
- 收集三年至五年歷史數據。
- 與同產業類股/公司比較。
- 規劃三種情境(樂觀/基準/保守)與核心假設。
- 為每個情境綁定具體行動(加碼、持有、減碼、退出)。
- 設定分批進場與最大部位規則。
- 設定再評估節點(財報、重大事件、估值偏離門檻)。
五、類型別「買前清單」與「賣出訊號」重點摘要
- 緩慢成長
1.1 買前:十年以上配息紀錄、自由現金流覆蓋、估值處區間低位、資本配置有紀律。
1.2 賣出:市占連續下降、削研發保短期、跨本業併購、自由現金流轉負。 - 穩定成長
2.1 買前:營收與 EPS 穩定增長、費用率可控、相對估值不昂貴。
2.2 賣出:本益比大幅高出同業、成長動能下滑、降本空間見頂、管理層不買自家股。 - 快速成長
3.1 買前:同店正增長、新店回收期合理、現金轉換率佳、擴張節奏審慎。
3.2 賣出:同店轉負、新店/新產品拖累、管理層密集離職、轉向多角化、估值脫離基本面。 - 景氣循環
4.1 買前:庫存去化與價格企穩、產能利用率回升、新產能投放趨緩。
4.2 賣出:庫存快速累積、滿載仍擴產、價格與需求同時轉弱。 - 轉機
5.1 買前:重整落地、費用與毛利連續改善、自由現金流轉正、治理與激勵一致。
5.2 賣出:改善僅停留在消息面、一次性利得主導、負債與庫存惡化、估值先行透支。 - 資產
6.1 買前:資產權屬清楚、估值方法可驗證、變現催化明確、分配政策可信。
6.2 賣出:重估後轉向非核心投資、處分價格不及預期、分配政策逆轉。
六、部位管理與風控規則
- 持股數量原則:依個人「研究覆蓋能力」設定;在少量集中與產業分散之間取得平衡。
- 比重框架:
2.1 單一持股上限(例如:不超過組合淨值的 15%)
2.2 單一產業上限(示例:不超過組合淨值的 30%) - 進場節奏:
3.1 基準倉位設定(例如 目標滿倉的三分之一)
3.2 以「基本面驗證點」而非價格,作為加碼觸發。 - 估值偏離帶:
4.1 低估區:估值分位低於 30% 且指標改善 → 允許加碼。
4.2 中性區:30%–70% → 常態持有。
4.3 高估區:高於 80% 且指標轉弱 → 逢高減碼。 - 事件風險處理:
5.1 預告型事件(法說、分拆、處分):規劃觀察時間與倉位調節。
5.2 黑天鵝事件:啟動「先降槓桿、後驗證」原則。 - 工具選擇:長期投資者應審慎評估期權、期貨與放空的風險報酬結構,本文流程不以此為核心策略。
- 行為風險控制:
7.1 建立「買前誓詞」清單(買的理由、否定條件、估值上限)。
7.2 交易後 24 小時冷靜期,僅因紀律而非情緒調整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