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昊儀.攝影/陳材元
新竹縣新豐鄉緊鄰竹一鄉道旁,一塊梯形的兩分地(約600坪),是小農吳建良向地主承租的田地,放眼望去是整片玉米筍。此時,吳建良開著裝上「重型滾筒」的曳引機,將整片玉米筍全數壓倒。這些壓倒後的玉米筍將會成為土地的「覆蓋作物」,對土壤有著保濕、保溫的效果。
接著,吳建良將曳引機改外接「免耕播種機」,在田裡種下新的「覆蓋作物」種子如田菁、太陽麻和青皮豆。未來待這些覆蓋作物發芽長高後,會再用滾壓方式將之壓倒,接著再以「免耕播種機」種下食用作物種子如豆類、玉米等,才正式等候收成。
吳建良使用的耕作方式稱作「不整地栽培(no-till farming)」,也翻譯作「免耕栽培」。他像實驗室裡的科學家一樣,在這片田裡試驗了六年,無數次作物「長不大」的「失敗」是他的導師,因此,即便整片玉米因缺水而品質不佳,僅長到腰際,但對他而言已是得來不易的成果。
極端氣候衝擊 用不整地栽培回應
何謂「不整地栽培(no-till farming)」?根據2022年農業試驗所技術服務季刊提到:「在田裡直接播種作物而不耕犁的作法。」簡言之,不整地就是不翻耕、不破壞土壤結構,並透過種植覆蓋作物來減少土壤裸露,這能強化保水性,並降低蒸發和侵蝕。接著撒下食用作物種子,靜候收成。

相較於傳統耕作前的翻動土壤,不整地可保存土壤中的有機質,維持土壤團粒結構的穩定性,若遇豪雨,較易快速排出多餘水分,縮短等待土壤乾燥的時間,減少農務損失。面對乾旱,因為不翻耕,覆蓋作物或是作物收穫後植株莖稈會覆蓋在土壤表面,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土壤表面有覆蓋物也有助於攔截清晨的露水,減緩水分散失並逐漸滲入土壤。
吳建良提到,六年前從原本傳統務農方式改為「不整地栽培」,是為了減緩未來遇到極端氣候時的衝擊。畢竟「農民就是站在海嘯來臨時的第一排」,氣候天災第一時間影響作物生長,導致農民沒有收入。
眼望國際,《科學人雜誌》指出「不整地栽培」在美國於1960年代便展開;直到2020年前後,全球不整地栽培最大面積仍為美國。然而在台灣,不整地專用的重型農具(滾壓機、播種機等)昂貴,加上雜草問題和淨利潤較低,但目前全台僅少數地方如台南和花蓮等有在嘗試,新竹則有小農吳建良積極開發研究中。
職場遭放無薪假 回家務農遇旱災
今年49歲的吳建良,當農夫近20年。但他會種田,其實是來自一場意外。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他和許多企業員工一樣被迫放無薪假,他坦言既感失落,也對職場環境不滿,索性辭職返鄉耕田。
吳建良一頭栽進農法研究,先是以不施肥、不用藥的自然農法耕作。2010年,他在社群媒體上讀到《科學人》雜誌〈不犁田的寧靜革命〉專題文章,正式開啟他進入「不整地」農法的大門,但相關重型機械昂貴且只在國外販售,吳建良承認當時自己「不敢奢望」。

「原本只是想好好務農,穩定過生活」,豈料2015年卻遭遇嚴重旱災,政府宣布強制休耕,加上近幾年旱災頻繁,種田風險更高,吳建良坦言當時心裡哀嘆:「連好好種田都不行嗎?」
缺乏灌溉水源、被迫休耕的日子,逼得吳建良跳出傳統框架,開始思考「有沒有農法能不施肥、不用藥、不靠灌溉,只依賴自然降雨,讓作物在健康土壤中生長?」答案又指向「不整地」農法。吳建良遂決心轉型,剛好經由農友得知「輔導引進省工農糧機械設備示範推廣計畫」,並從網路尋找「no till(不整地)」資訊,總算找到購買免耕農機的途徑。
第一個難題在於費用昂貴。免耕播種機與覆蓋作物滾壓機的費用高達約60萬台幣,補助僅能負擔不到一半。吳建良忙著透過募資平台、借貸等管道,總算於2018年自美國引進免耕農機。耗盡積蓄後,困難才真正開始。
不整地栽培挑戰 雜草與根深問題
吳建良表示,看似微小的雜草,卻帶來巨大的壓力。滾壓機壓倒「覆蓋作物」後,後續播種大豆等作物,即使順利發芽,兩個月後雨水一來,雜草便迅速竄出,甚至長得比大豆還高。加上野牽牛、空心蓮子草等爬藤類植物快速攀附並纏繞作物,使得大豆倒伏,曾有兩年沒有收成。即便嘗試在播種後噴除草劑,兩個月依舊雜草旺盛。

吳建良在解決雜草壓倒作物問題時,意外發現問題的本質在於「作物根系扎得不夠深」,作物的根若夠深,就容易長得高且不被雜草打敗。於是他轉從土壤結構找答案,決定進行「土壤改良」。
他先是借了深耕犁,打破犁底層達到「深鬆」土壤的效果,接著開曳引機用輪胎「夯實」土壤。結果燕麥成長極佳,壓倒後成為覆蓋作物,再接續種玉米和大豆,賣相與品質也大幅提升。
歷經六年試驗與調整,他在無數次挫敗中成長。原來「我們不能逼作物去適應土壤,而是應該給作物一個合適它生長的土壤環境。」也觀察到下雨後土壤的變化、打破犁底層與否的差別、深鬆與夯實的影響等。如今已大幅掌握不整地耕作的可行性。
「我以前很容易放棄,現在不會。」吳建良提到自己小時候是個很多「小聰明」的人,遇到困難會先選擇放棄,接著另尋他路,久而久之卻發現沒有累積厚實的實力。後來,為了生存,他始終沒有放棄「當農夫」,選擇被自然環境磨塑出新面貌。他學到失敗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每次失敗中看見新的答案,新的答案會帶他繼續至下一站。

當日訪談結束後,天空突然下起了雨。當我們還在懊惱沒帶傘時,吳建良態度一貫地謙恭溫和:「我不怕淋雨」,說完便點頭轉身離開。他的背影和雨水融為一體,成為細雨中的新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