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駒市位於奈良縣西北角,週長約60公里,面積53.15平方公里,西側為生駒山地,穿過此片山區即為大阪府,東側為矢田丘陵和西京丘陵與奈良市相鄰,市區即位於兩座山區之間的狹長平地區域,境內最北端的高山町地區自16世紀即開始生產茶筅及其他竹製茶道具,高山茶筌現也成為本地的傳統工藝產業。
高山茶筌是生駒的代表性產品之一,茶筌的製作技巧傳承自室町時代,依靠茶筌工匠精湛的技藝和多年的直覺,已被指定為傳統工藝品,竹製品包括茶道用具和織針也蓬勃發展;茶筌村附近是高山科學城,它是關西文化學術研究城市的一部分。這片被稱為學研高山地區(第一區)的區域,以國立大學法人奈良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為中心,文化、學術研究及交流設施蓬勃發展,新的城市發展也由此拉開序幕,總人口116,259人。 https://www.city.ikoma.lg.jp/

圖片來源:生駒市官網
奈良縣生駒市的地方創生核心圍繞著 「利用近鐵沿線的區位優勢」、「打造友善的育兒與移居環境」 以及 「促進數位轉型與工作方式改革」 ,目標是成為一個能吸引大阪、奈良都會區年輕家庭移居的「育兒之城」和「遠距辦公的理想地」。
以下是生駒市近五年的具體積極作為:
一、打造「育兒支援」的頂級城市品牌
這是生駒市最核心、最具吸引力的策略。他們立志成為「日本第一的育兒友善城市」。
1.「生駒市孩子成長願景」與「第二子以降保育費無償化」:
•做法:不僅提供標準的育兒補助,更率先實施了 「第二胎以後的保育費完全免費」 政策(第一胎也已大幅減免),並擴大補助對象年齡。這對想生育多胎的家庭極具吸引力。
➢連結:生駒市育兒支援政策總覽
2.「家庭支持」服務:
•做法:建立一個整合型的平台,提供臨時托嬰、家事協助、育兒諮詢等各種支援服務,減輕雙薪家庭的負擔。
➢連結:家庭支持項目官方網站
二、積極吸引「移居者」與「遠距工作者」
利用其位於奈良與大阪之間的交通優勢(近鐵生駒線,約30分鐘抵達大阪市中心),主動出擊。
1.「遠距工作模範城市」計畫:
•做法:積極宣傳生駒市適合遠距辦公的優勢(生活成本低於大阪、自然環境優美、通勤方便),並提供 「遠距辦公體驗移居」 支援計畫,提供住宿補助讓都會區工作者實際來體驗生活。
➢連結:生駒市遠距工作支援網站
2.「生駒市空家銀行」與移居諮詢:
•做法:系統性地管理並介紹市內的空屋資訊,提供修繕補助金,並設有專職的「移居相談員」,提供從找房、找工作到孩子入學的一條龍諮詢服務。
➢連結:生駒市空家資訊網站
➢連結:生駒市移居支援網站「歡迎來到生駒」

圖片來源:生駒市官網
三、推動數位轉型與智慧城市建設
生駒市是日本「Smart City」的積極實踐者,與民間企業緊密合作。
1.「ICT智慧路燈」實驗:
•做法:與企業合作,在車站周邊設置多功能智慧路燈,整合了Wi-Fi熱點、環境感測器、防災廣播和監視攝影機,提升城市的安全與便利性。
➢連結:生駒市ICT路燈實證實驗新聞稿
2.行政服務數位化:
•做法:大力推動線上申請系統、電子支付等,提升市政效率與市民便利性。
四、獨特的「市民協動」與社區營造
生駒市擁有非常活躍的市民參與傳統。
1.「里山管理與竹林防治」計畫:
•做法:面對竹林擴張的問題,生駒市鼓勵市民參與里山維護,並將砍伐下的竹子作為資源再利用(例如製作竹炭),將環境問題轉化為社區營造和環境教育的機會。
➢連結:生駒市竹林對策頁面
2.支援在地創業與小商業:
•做法:提供創業補助金和諮詢服務,鼓勵利用本地資源創業,活化在地經濟。
總結:生駒市的成功關鍵
1.精準的市場定位:明確鎖定「關西都會圈的年輕育兒家庭」與「遠距工作者」作為主要目標客群。
2.大膽且實質的經濟支援:提供全國都極具競爭力的育兒補助和移居支援金,直接解決目標客群最大的痛點(高昂的教養費用)。
3.善用區位優勢:巧妙宣傳「離大阪不遠,但生活品質更好」的賣點,成為都會區人口的「衛星城市」理想選擇。
4.官民協力與數位創新:積極與企業合作導入科技解決方案,提升城市基礎建設的現代化水平。
生駒市的地方創生策略並非依靠單一觀光景點,而是透過 「打造優質生活環境」 這種更為根本且可持續的方式,成功吸引並留住人口,特別是需要養育後代的年輕世代,為城市的未來注入活力。

圖片來源:生駒市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