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傳統機械式底片相機,如果布質的快門簾幕老化破損,或者後期機種底片室的海綿老化就會造成漏光的情況,這種特效其實還蠻有趣的,個人很喜歡。只是到了數位機身,這種效果就必須靠影像後製來處理,雖然現在有些機身也有類似的模擬功能,可以即時套用(例如:Fujifilm instax WIDE Evo),不過個人還是喜歡在影像後製處理時加入,調整的彈性比較高,就像下圖左邊的紅色泛光區塊。

台北市潮州街
2024年,PolarPro這個攝影配件品牌發表三款名為LightLeak的鏡頭,涵蓋16mm、28mm和50mm焦距,並提供Canon RF、Fujifilm X、Nikon Z和Sony E接環版本,一套三鏡組的定價為US$350,單支定價則為US$130。官方產品網址在這邊。
產品的創意其實還蠻特別的〔會漏光的鏡頭〕,鏡頭是設計成小光圈泛焦,也就是沒有對焦環,不需要對主體進行對焦,只需構圖然後轉動漏光的控制環,控制漏光效果即可。不過,光看鏡頭主體照片就感覺外觀塑膠感很重,因此就猜測鏡片也可能是塑料鏡片(這點還不是很確定,尚未看過實物),再加上單顆US$130的定價,這售價感覺有點偏高,至於是否符合價值效益,當然就是看讀者個人自行衡量了。
在此之前,筆者其實就曾經使用3D列印技術,嘗試設計會漏光的鏡頭,其實就是在鏡片周圍留些較薄的縫隙,讓特定角度的光線能夠穿入鏡後到數位機身的感光元件上,但由於開口位置是固定的,所以產生的漏光效果會很固定,不能像PolarPro LightLeak的鏡頭一樣可以360度任意變換漏光位置。因此,這款鏡頭一推出就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時還想不透,到底怎麼做,才可以讓漏光效果可以360度自由變換,後來一忙就忘了這件事。
最近剛好想起,於是就重新研究了一番,看著看著就看到下面這位日本攝友介紹這個鏡頭拍攝的效果以及產生漏光的原理。原來鏡身外圍,可以旋轉的漏光控制遮罩底下用的是透明的塑料結構,非簍空的狀況(簍空會造成鏡頭產品結構脆弱,且機身使用時會容易入塵),並且使用手電筒直接照出了漏光特效的關鍵點(如下圖,影片網址在這邊),這款鏡頭的賣點就在此,鏡頭的祕密也就解開了。
最後,從3D列印技術改造鏡頭的觀點切入,大概可以利用雙噴頭的機種,在靠近接環處的鏡身結構填充一些透光的材質,這樣就能夠仿製設計LightLeak的效果,而且還可以搭配畫質較佳的鏡頭一併改造與設計,目前僅是初步的想法,後續若有實驗品或成品,再與各位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