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市場的熱鬧如常。攤販們吆喝聲連綿,炊煙裊裊在空氣中糾纏成一股熟悉的味道。我提著小籃子,早早就來到攤位前,替爹爹整理鍋具。昨日下午救了那名胃痛的小孩後,攤子周圍已經悄悄多了些關注的目光——有人投來欣賞,有人則帶著明顯的戒心。
「薇薇,別走神了,先把米淘好。」爹爹低沉的聲音提醒她。
我點點頭,一邊心中回味著師父教的溫補藥膳方子,一邊留意著四周。市場的人群比昨天更多,眼神各異,有些人帶著期待,有些人似乎帶著試探。就在這時,一名衣著講究、面色陰沉的中年男人站在攤位前。他的目光直直落在我手中的鍋子上,仿佛透過蒸汽看到了裡面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藥材。他微微蹙眉,然後沉聲問:「小姑娘,這粥……真的能治病嗎?」
我抬頭看了他一眼,微微一笑,回答道:「只要病症不是太重,吃了都能舒緩。」
男人沉默片刻,眼神更深沉了,隨後轉身離開。但我隱約感覺到,他離開的背影帶著一種不安的氣息。直覺告訴我,這人不單純。
上午的生意如常,但我總覺得有人在暗中注視。果不其然,中午時分,隔壁攤的幾個青年悄悄湊過來,其中一個小聲道:「聽說你昨天救了個小孩?誰讓你敢在集市上亂玩藥膳?」
我愣了一下,但還是鎮定地回應:「師父教的,我也只是按方煮了些藥膳粥。」
其中一人冷笑:「別以為小姑娘懂得幾味草藥就能叫神醫,別以為大家都會感激你。」說罷,他們走了,留下陰沉的眼神與低聲嘲弄。
我深吸一口氣,提醒自己——市場裡的人心各異,不能因為幾句話就動搖。爹爹見我眉頭微蹙,也只是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薇薇,別理他們,繼續做好自己的事。」
然而,事情並不止於此。下午,一位老婦匆匆跑來,神色驚慌,手裡抱著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哭喊著說:「小姑娘,小姑娘,我家小女吃了你煮的藥膳後,竟出現呼吸急促,全身發紅……」
我一愣,心頭一緊,立刻察看孩子。幸好,孩子只是對某些食材過敏,並非重病,只是反應稍微嚴重。這一刻,我意識到,即便是最簡單的藥膳,也有風險,哪怕是最熟練的廚師,也不能掉以輕心。
我連忙取出冷水毛巾為孩子降溫,並用生薑湯與紅棗水調理輕微的過敏反應。同時,我向老婦解釋:「每個人身體不同,這次只是過敏反應,下次要先告訴我有無特殊體質,我會調整方子。」
老婦擦著眼淚,頻頻點頭,感激地說:「小姑娘,你真是……太好了!」
經過這件事後,我心中更明白一件事:要想真正將食醫結合,僅僅依靠心意是不夠的,還需要更深的醫術基礎,以及對食材藥性的理解。
夜幕降臨,市場逐漸散去,攤位上的炭火漸暗。爹爹坐在攤子旁,沉默了一會兒,終於開口:「薇薇,今天發生的事,你要牢記……這世界上,真心幫人,有時不會被所有人理解。甚至有人會趁你不注意下手。」
我點頭,心中警惕升起,但更多的是一種莫名的使命感。師父曾說,醫與食本是救人之道,若能真正理解,便能化危為安、救人於危難。
那夜,我提燈在紙上描寫今天的經歷,一邊整理藥膳配方,一邊思索如何改良食材比例,減少過敏與副作用。同時,我的筆記本上多了一行小字:「食與醫,必須謹慎,心與技,缺一不可。」
這一刻,我感覺到自己不再是那個只是幫爹爹擺攤的小女孩,而是踏上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將廚藝與醫術融合,開創一條既能暖胃、又能療病的奇妙旅程。
然而,暗潮仍在悄然醞釀。那名陰沉的男人、那些帶著試探的青年,以及市場中對藥膳的好奇與嫉妒,似乎都在提醒我——未來的道路,不只是溫暖與香氣,還有試煉與挑戰。
我望向夜空,星光稀疏而明亮,心中暗暗下定決心:無論前方是順境還是險阻,我都要將爹爹的廚藝、師父的教誨,以及自己的心意,交織成一條屬於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