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 娛樂隨筆|Movie6 影評
當犧牲與拯救只剩一線之隔,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高鐵列車飛馳南下,緊張感在鐵軌間不斷累積
列車難題:英雄與惡魔之間
電影的核心議題,是經典的「列車難題」:犧牲少數去拯救多數,被視為英雄;但若選擇守護最重要的人,卻可能被認為自私。那麼,誰又能真正定義英雄?
這樣的道德兩難,早已是影史上的反覆命題。《不可能的任務》裡的伊森韓特不願犧牲隊友,《最後生還者》中的喬爾選擇了艾莉而非世界,《鋼鐵人》同樣把愛與責任放在天秤上。那麼,他們就不是英雄了嗎?

宋康仁的選擇,點燃了另一場無法避免的爆炸
如果換作是我,或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先救自己重要的人。而在那個人眼裡,你當然就是唯一的英雄。但也正如電影呈現的殘酷現實:在某些人眼裡你是英雄,在另一群人眼裡,你卻是惡魔。這份張力,透過宋康仁「警察」的身分被放到最大——肩上有正義的重量,但心中卻有無法割捨的牽掛。在生死的天平上,選擇本身就沒有正確答案。

黃欣為了解除炸彈也必須做出無法避免的抉擇。
群眾的恐懼與悲傷的延續
列車上的群眾反應,不只是襯托背景,而是情緒的放大鏡。慌亂、憤怒、絕望,透過群體效應一層層加劇。觀影時或許會覺得群眾的反應有些誇張,但現實裡我們也難以真實體會那種憤怒與恐懼。
片中有句乘客的台詞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我們不該讓這悲傷延續下去。」這句話就像一道微光,照進車廂的混亂與恐懼中。它提醒我們:經歷過的痛苦,不應再繼續加諸在他人身上。

恐慌蔓延全車,人們本能地只想先保護自己
節奏與表現:國片的進步與瓶頸
《96分鐘》幾乎沒有冷場,從場景搭建、車廂氛圍,到大量臨時演員的投入,都能看出劇組的用心。雖然仍有些拖沓與邏輯上的不合理,但整體緊張感的堆疊算是成功。
以國片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已是難得的上乘之作。但若與好萊塢成熟的災難片相比,無論在表演細膩度或節奏流暢度上,仍稍嫌不足。這種「表演感」過重的不自然,似乎仍是國片普遍的瓶頸。

局長李傑面對沉重的壓力
推薦對象
我會推薦這部片給:
- 願意支持國片的觀眾
- 喜歡驚悚、動作與倫理議題的影迷
總結來說,以國片角度來看,《96分鐘》已經是少見的誠意之作,值得給時間與票房。對於願意在娛樂之餘思考人性的人,《96分鐘》不會太讓你失望。
《96分鐘》提醒我,有時候英雄不是社會定義的,而是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選擇。你不必討好所有人,只要能成為自己心中的英雄就足夠。
如果換作是你,你會選擇拯救大多數人,還是守護最重要的那一個?
—— Simon's 娛樂隨筆 Movie6
📷 圖片來源:本文圖片取自官方預告,僅作心得交流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