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看科莫多龍本尊,在船上待了穿泳衣兩天沒洗澡的超現實生活(平時我難以想像)
921、南亞海嘯及四川大地震後,我沒聽過「防災包」,有關防災的常識,我只有颱風前夕爸媽跟鄰居蓄水、買菜的印象。類比時代,收音機、蠟燭這類物品,家家戶戶多半都有,不用特別準備。
日本311震災後,防災包似乎變成顯學,台海局勢緊張時,繼續炒作這個包。
網路販售的防災包有手電筒、雨衣、收音機、罐頭、簡易包紮醫療器材等多數人知道怎麼使用的工具,其他如繩索、線鋸、點火石、登山扣,對我這樣的生活白癡,似乎要特別學習才會使用。若不會用這些設備,避難時能有多實用?又產品標榜經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驗證合格,對於避難有什麼影響性?是為了不重演1998年《世界末日》裡的情境:「Components, American components, Russian components, all made in Taiwan」嗎?
我曾差點想下單這種方便的防災包,冷靜下來感到五味雜陳——我們的社會,不鼓勵人民自立自強啊!
第一,為什麼防災包是廠商設計、還要政府背書?世界上只有一種標準嗎?(順便抱怨,商業活動跟許多醫療愈來愈喜歡販賣恐懼,不嚴重的事情都會被廠商及「專家」講得很嚴重。我相信對於蘇丹之類內戰頻繁的地區而言,當地人一定覺得我們的憂慮很莫名其妙,例如為何兩天沒大便就要吃益生菌。)
第二,網路上有很多準備防災包的指南,大家可以自行研究,決定防災包裡放什麼東西。然而我們就是很懶(我是),不願意花時間慢慢研究,慢慢收集裝備,寧可花千元買看起來最高級的防災包,收到時放在家裡當裝飾,幾年都沒拆開。
第三、若把防災、逃難當一回事,平時不是會注意這類資訊嗎?甚至必須提升生活技能,偶爾嘗試用紙本地圖找路,背重要路名跟路線,練習燒柴煮飯及過濾水質。但我每想到要報名這類課程或營隊,第一個念頭是「戶外好熱」、「不想出門」,連搜尋課程這一步都做不到。揣著不清楚內容物的防災包,真有辦法避難?
越南電商也賣防災包,我很好奇跨出東亞地區,這個產品有沒有市場。就我38年觀察,亞洲人是世界上最乖順的羊,社會跟我們說什麼,我們就照做。這筆帳不只是防災包,還包括化妝品、補習、日本「代人XXX」服務、房仲業、英文補習班、生前契約及塔位……。東亞是個非常在乎他人想法、怕被人討厭的地區,絕大多數人自動將自己納入社會階層,生怕殿後。
當大夥兒憂慮到極致時,許多雞湯文跟網紅諮商師再跳出來講些根本是常識的資料,例如不要盲從、要做自己(一句不明所以的話),這樣也能賺到錢。
花錢買這些東西、吸收這些商業資訊,乍看之下我們在對自己負責,其實欠缺自我認知跟承擔最糟情況的勇氣,又因為沒有自我認知,以為「買」可以當救命符,可以保住我不至於到最慘境地。我在此之列。
2019年跨年前夕,我買最便宜的行程,去印尼Flores島看科莫多龍,跟一群西洋人及一個印尼人在破漁船上兩天一夜。
在某個海中央,船長說停留1小時讓大家潛水看魟魚。荷蘭人、芬蘭人、義大利人、美國人穿上蛙鞋跳進海中,他們都能在深不見底的水中立泳,一個西班牙女生不會游泳,直接說不下水,印尼女生則穿著救生衣搭小橡皮艇在海面溜達。
我受不了大家鼓勵我下水,只戴潛水鏡就跳下水,打算緊跟著船,累了就上船。孰料我游太慢,跟不上船移動速度,又被浪潮帶到離船更遠的地方。我死命游,快游不動、要溺。際,幸好在船尾炒菜的員工看到我,丟一根繩子。
我事後想,至少應該穿蛙鞋。
這樣的我,沒有技巧,沒有常識,心理又不像那個西班牙女堅強,別人講講話就腦波弱跳下水,買個高級的防災包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