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月前去了臺南市立博物館,剛好看到當期臺南城市特展《百窗即景》,一場透過「窗」去建構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未來面貌的展覽。

我蠻喜歡《百窗即景》的主軸【把「窗」作為城市之眼;把「眼」作為城市之窗。】我的理解是每一扇窗戶看出去都是一個臺南的故事,而每一雙眼睛看到的都是這座城市的一塊拼圖。
而《百窗即景》展區共分為三大主題,分別是「黑白年代的彩色驛站」、「框景的驛站」、「流動的驛站」。

「黑白年代的彩色驛站」是透過古寫真的觀景窗視角,看見過去歷史中的城市記憶。

「框景的驛站」則以現代的景色為媒介,由窗景呈現此刻的城市面貌。

「流動的驛站」則象徵一輛駛向未來的列車,如果每個當下都將成為過去,那在未來留下的會是什麼風景?

看完了《百窗即景》蠻喜歡它整個概念的,不論是以「百窗」去組合成一座城市的面貌,還是以「驛站」來敘述城市歷史的脈絡,甚至是運用不同的「窗」來展現這城市的「景」,都讓我有了更多對臺南的理解與想像。
或許一座城市的完整面貌,是與人共同記憶過去、探索現在,並一起建築未來。正在閱讀的你,從窗裡、窗外看見你我各自的城市風景吧!
謝謝你的閱讀!
如果喜歡一隅電子報的文字,
歡迎以實際回饋支持更多的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