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根舟屋為何成為觀光熱點?
伊根為什麼爆紅?慢活氛圍才是核心吸引力
伊根町的舟屋建築,確實造就了日本海沿岸獨一無二的景觀,但真正讓這座小漁村走紅的原因,不只是建築的特殊性,更在於這裡難得一見的 慢活生活感。
在伊根,人們能暫時擺脫城市的繁忙節奏,隨著海浪與日光調整呼吸,感受生活與自然的貼近。這種「把步調放慢」的體驗,才是吸引許多人前來的重要理由。
然而,隨著社群媒體推波助瀾,越來越多遊客抱著「打卡」心態來訪,把伊根當作攝影棚,而不是生活的場域。於是原本應該在「慢」裡被理解的伊根,被「快」的方式消費——旅客的體驗直線下滑,居民的日常被迫讓位,這才是所謂「過度觀光」最核心的傷口。
現況困境:居民生活與地方政府的兩難
伊根人口不到 2000 人,卻每年迎來超過 48 萬名遊客。沒有鐵路、道路狹窄,私家車成為唯一的主要進出方式。結果就是交通堵塞、違停亂象、垃圾污染,以及遊客不當侵擾居民空間。
地方政府並非沒有努力:目前已有三處停車場、也派出交通引導人員。但隨著人潮持續增加,停車場平日就近乎滿載。町長也多次表態,理解居民希望恢復寧靜,卻又不希望阻斷觀光收益。這使得地方政府在「經濟」與「生活」之間陷入拉扯。
過度觀光對伊根的衝擊
隨著觀光熱潮,伊根居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 交通壅塞:伊根町沒有鐵路,公車班次也少,因此絕大部分遊客都是開車進入。狹窄道路無法負荷,違停亂象叢生,假日道路更是堵得水泄不通。
- 環境破壞:隨處可見遊客隨意丟棄的垃圾,例如自動販賣機旁的寶特瓶。部分區域出現非法傾倒垃圾的現象。
- 侵犯生活空間:有人擅自闖入私人土地(如寫有「立ち入り禁止」的區域),進行拍照或逗留,也有人直接闖入民宅,甚至使用居民的廁所、擅自進入有停船的場所,甚至在私人船隻周邊或漁港區域游泳。這些遊客的行為嚴重影響當地居民原本的生活。
- 居民困擾:許多居民因安全與隱私受影響而減少外出,原先以在地居民為主要客群的商店,為因應觀光需求,也轉為販售觀光客商品。遊客過量的增加,這加劇了居民間的分歧,部分居民僅能接受因觀光帶來經濟利益,但更多人認為其行為已嚴重擾民。


專家建議:興建更多停車場與收費制度
部分專家(如京都大學藤井教授)認為,解決之道在於:
- 嚴格的交通管制與收費: 應考慮實施入町費用或提高停車費,限制車輛進入。
- 擴建停車設施並提高使用成本: 應投資興建更多停車場,並收取高額費用,讓遊客了解進入該區域的成本。
- 制定入場費制度: 針對進入特定區域的遊客收取入場費。
專家認為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於「投資興建停車場」和「實施嚴格的管制措施」,以有效管理過度觀光問題。這些方案的核心邏輯是「以停車設施消化遊客數量,並以金錢手段抑制需求」。
乍看之下這些建議合理,但這其實忽略了根本問題:伊根不是交通節點,而是生活場域。若只是一味擴充停車設施,不僅會繼續吸引更多私家車湧入,更會逐步破壞小漁村原有的安靜氛圍,讓伊根失去真正的價值。
我的觀點:停車場不是解方,寧靜氛圍才是關鍵
我並不認同「蓋更多停車場」的主張。我認為伊根的觀光治理不能再以「汽車數量」為中心,而是應該回到「人與生活」的核心。
伊根最初的魅力在於生活感,而非規模化的觀光。真正的解方應該是:
- 嚴格限制人數:透過預約制,限制每日進入的觀光人數,讓村落保持能承受的密度,讓抵達者少一點、停留更久一點。。
- 分散式旅館模式:住宿也不必追求集中開發的大飯店,而是以分散式旅館的模式,把老屋修繕成環境友善的民宿與工作坊,讓城市來的人可以在這裡短住幾晚,跟著日光起落調整作息。
- 打造體驗型觀光:鼓勵遊客參與在地生活,例如跟著居民學做料理、乘船體驗,學著用當地的節奏煮一餐、走一段路、和海說句話。當觀光被重新定義為「參與一段生活」,彼此才有餘裕交換尊重。
交通新解:AI 按需公車取代私家車
而「如何前往」更是關鍵。我的想法是,禁止私家車進入核心區域,在村外設置轉乘點,改由 AI 按需公車(AIオンデマンド)串起最後一哩。它不像傳統定時定線的公車那樣空跑,也不會像無序的自駕那樣把巷弄堵死。系統可以依據即時需求、預約量與居民通勤時段動態調度:清晨優先服務漁業與上學通勤,中段時段再插入少量旅客的預約接駁;淡季以居民需求為主,旺季則鎖定預約名額,讓旅客的存在「剛剛好」地支撐班次,反過來提升在地公共運輸的穩定性與可近性,而不是把資源擠到觀光上、擠掉居民的日常。

結語:保護寧靜生活,才是伊根長久的競爭力
這樣的設計,表面上是「限制」,本質卻是「釋放」——釋放居民的生活品質,也釋放旅客真正想尋找的那份安靜。當入村數量被控制、移動方式被治理、停留被引導成生活體驗,伊根不必再疲於應付潮水般的人流,而能以更健康的步調迎接願意放慢的人。至於政府的角色,我期待看到從「停車思維」轉向「生活治理」的政策想像:把容量管理、分散式旅宿、按需公車與社群公約寫進同一套框架,讓經濟收益與生活尊嚴不再對立。
如果說,伊根最初吸引世界的,是海與屋的相依相生;那麼守住伊根未來的,應該是人與生活的彼此成全。限制入村不是拒人於門外,而是為了讓願意駐足的人,聽見更清楚的海聲。AI 按需公車不是添一套新科技,而是為了讓居民的日常更順暢,也讓旅客在最少打擾中完成抵達。分散式旅館不是增加床位,而是延續屋子的記憶,延續這個村落的呼吸。當我們把觀光拉回「如何一起生活」的命題,伊根就不再是被相機快速掠過的景點,而是一段會被記住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