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宏源/台灣樟之細路協會理事長

《論語》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德之人安於義理,厚重不遷,好像山一樣,所以喜歡山,喜歡大自然與山徑的人便有此特別的人格特質。
樟之細路起源於蔡英文2016年競選總統期間推出的重要客家政見「國家級台三線客庄浪漫大道」,為推動「浪漫台三線」政策,在上任前,2016年4月18日參訪苗栗南庄民宿「紅磚屋」時,與竹、苗地方休閒產業人士座談。在座談會中,給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她說,”台三線計畫不只是客庄的事情,更是國家百年文化工程”。楊主委與所帶領的客委會同仁,這8年下來,4年副主委、4年主委,就如同百餘年前的先民進入內山披荊斬棘一般艱辛,因為在數十年前,山林產業產生巨大變化,先民陸續離開山林之後,山路又打回原形,大自然將其收回,想恢復這些前人走過的細路備感艱辛,古主委2024年上任後也接續支持與協助推動該計畫。
2017年,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大凡工程顧問公司、縣市政府與登山專業團體受客委會委託,共同協力進行台三線周邊的現有或荒廢步道踏查、土地權屬調查與評估、路線的規劃,文化、自然資源資料庫的盤點與調查,邀請產、官、學界多次與會討論,於各地辦理論壇講座、規劃說明會等等,凝聚官方、沿線地方人士共識,深化自然步道論述,期望達成客家文化傳承與在地產業發展,先期作業可說極為完備。努力多年後,有很多荒廢已久的路線終於重見天日。
2019年正式將該路線定名為樟之細路,列為首要維護與推廣的主線共60條、230公里。「樟之細路」是深具地理風貌與人文歷史的國家級綠道軸線,不僅連結台灣多元族群歷史,沿線周邊雖以客家族群居多,原住民族的賽夏、泰雅也早與客家族群融合,成為共同生活圈,從2020年起客委會一系列的「客家向原住民族致敬」宣傳短片,與樟之細路的英文名「Raknus Selu」都是原、客族群融合的象徵,也讓國人藉由瞭解過去歷史的過程中,更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人文資產、自然資源,並認同台灣這塊土地。
2020年初步規劃小粗坑古道、飛鳳古道、石峎古道、鳴鳳古道、老官路、出關步道等六條示範步道,邀集健行、旅行業者進行踩線走讀,2022年於該六條示範步道周邊設置龍潭、關西、大隘、獅潭、老官路、薑麻園等六處工作站,邀請在地社群組織參與及維護,又有感於桃園龍潭到台中東勢之間,在整體的服務系統與合作方面仍有諸多缺口與不足之處,因此2023年7月選定新設置三處步道工作站(三灣、卓蘭、東勢),使沿線服務網絡系統連貫與分布更為平均,跨域(站)合作更為方便。
「台灣樟之細路協會」歷經籌備會等程序,於2024年7月23日成立「台灣樟之細路協會」,並召開第一屆會員大會及理監事聯席會議,是全台首個以營運長距離步道為標的與維護管理的人民團體,也因為是首創,因此該國家百年文化工程並非一蹴可成,目前已打下了起步的基礎,起頭的眼前就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問題與困難,希望未來一棒接一棒,各工作站為自己的家園一起努力,也感謝各工作站志工多年來的犧牲奉獻,不論是巡檢、割草、排除障礙、步道修復等等,都是為了有一條安全且風景優美的山徑滿足熱愛山林者。
很感謝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伙伴,多年來的輔導各工作站營運與協助籌組台灣樟之細路協會,也感謝客委會、水保署、林保署、國產署、各地方政府、私人土地的支持與協助,希望透過專業者與台三線沿途地方團隊,借助公私協力合作,完善樟之細路整體經營,帶動周遭環境生態保育、文化傳承及地方創生發展。
對「樟之細路」的未來期待,希望能達成
一、完善樟之細路國家級綠道之功能。
二、客家文化保存與在地產業發展,兼籌並顧。
三、創造休閒觀光人口,深度體驗客家人文風貌。
四、強化台灣步道國際交流活動,提升台灣觀光價值。
五、重建細路沿線聚落社會經濟,青年回客庄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