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作」到「作對」的迷惘
我以前有個朋友,他熱衷於蒐集各種投資「聖經」。一下跟我說要學價值投資,抱緊不放;隔月又說要作技術分析,每天追漲殺跌。他永遠在尋找下一個可以一夕致富的「方法」,他的筆記本裡,充滿了各種看起來頭頭是道、但彼此卻完全衝突的理論。
有趣的是,無論他採取哪種策略,結果總是差不多——高點進場,低點出場。有一次,他絕望地問我:「為什麼那些相反的理念,都能讓別人賺到錢,但對我來說,好像哪一個都失靈?」
這個問題,其實直指了所有投資人的核心焦慮。我們總以為,投資獲利是一門「方法論」的科學,只要找到那把對的鑰匙,就能打開金庫。但事實是,你手上的鑰匙再精美,如果你的手總是在顫抖,這扇門永遠打不開。---
問題從來不在於「方法」,而在於「人」
在投資的世界裡,「理念或方法」從來都不是你獲利的決定性因素,你對理念的「執行力與一致性」才是。
市面上充斥著多頭與空頭、長期與短期、價值與成長、波段與當沖。你會發現,它們都能同時創造富翁。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這些方法本身是中立且有效的。真正的問題是,當市場風吹草動時,你能否「一如既往」地相信並執行你的策略?
大多數人不是輸在知識不足,而是輸在人性的脆弱:
- 焦慮:看到別人獲利就想跳車換股。
- 貪婪:賺了一點就想馬上落袋為安,讓獲利無法奔跑。
- 恐懼:一跌就怕歸零,在不該停損的地方恐慌拋售。
當你發現兩種完全相反的投資法都能獲利時,你該領悟的不是「市場沒有規律」,而是「投資作得不好,或許問題不在理念或方法上,而是你自己。」
---
建立你的「人設」投資法
你的「人設」是什麼?你是那種能忍受五年不漲的耐心狩獵者(價值投資)?還是能承受極大波動、夜不能寐的短線交易者?
你不需要尋找最好的方法,你只需要找到最適合「你」的方法,並且嚴格、一致、不帶情感地執行它。
一旦你找到了與自己性格、時間、風險承受度完全匹配的策略,你就能把精力從「追逐下一個大師」轉移到「專注於自己的紀律」。當你開始相信你的方法,並停止與市場進行情感上的搏鬥時,那條通往獲利的道路才會真正為你敞開。
投資不是一場智力測驗,而是一場耐力與心性的修煉。
投資的聖盃,或許從來都不在市場上,而在於你對自己人性的深度了解與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