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最糟糕的投資方法之一:只要每天從股票市場裡賺到一千塊就好。
我身邊就真的有這樣的朋友,資金大概 10~20 萬,每天在當沖,掛單、盯盤、研究線型、看股板、買書練功……說是小錢練技術,賺點生活費就好,幾年過後依然是小錢練技術,很有職人精神。
投資不需要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你只要每個月提撥一萬塊,靠時間累積,等本金達到一定規模後,你甚至可以完全不看盤,就賺得比當沖族還多。
複利違反直覺
複利的可怕,在於它違反直覺。
做個簡單的小實驗你就知道…..請問1.1的4次方是多少?
你應該沒辦法用心算吧?
這樣你就知道「複利」有多抽象了吧!
累積50萬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舉個例子:假設你每月投入 1 萬元、年化報酬率 10%,來看資產從 0 開始到 450 萬的路徑:
- 0~50 萬:需要 43 個月
- 50~100 萬:35 個月
- 100~150 萬:26 個月
- 150~200 萬:22 個月
- 200~250 萬:19 個月
- 250~300 萬:17 個月
- 300~350 萬:15 個月
- 350~400 萬:14 個月
- 400~450 萬:13 個月
- 450~500 萬:只要 12 個月
有沒有發現?累積 50 萬的速度越來越快。
到了後期(450萬以上),一年就能增加 50 萬。
複利不會一帆風順
不過還是想要提醒大家,複利的累積也不是一帆風順。
市場充斥著各種貪婪、恐懼等情緒波動,你很有可能在中途就放棄長期投資,以下是新手最容易犯的三個錯誤:
- 聽信身邊朋友的小道消息,把定期定額的資金,轉去投入自己不熟悉的標的。
- 預測市場,認為市場偏高,忽略了長期持有的價值,錯失後續漲幅。
- 當市場走低時,開始停扣定期定額,一旦停扣,複利的滾雪球效應就會被打斷。
這些都會停止資產複利的腳步。
巴菲特的身價
很多人不知道,巴菲特大約在 55 歲時才成為億萬富翁(billionaire),而他在 50 歲之後幾乎 99% 的淨資產才得以累積。
1980 年代,巴菲特的淨資產大約在 3 億美元左右,雖然驚人,但離「世界富豪榜」還差一大截。
1990 年,他 60 歲不到,才第一次成為億萬富翁(billionaire)。此後,複利開始全面發威,資產基數變大,每一年的投資回報都像雪球般滾動起來。
到 2025 年,巴菲特的身價已超過 1,000 億美元,而這之中 幾乎 99% 都是在 50 歲之後累積的。
複利這件事是真的
我想告訴大家:複利這件事是真的,因為我就是複利的受益者。
我沒有富爸爸,也不是什麼成功的創業家,跟你一樣,是每天兩點一線的上班族。
第一份工作薪水只有 28,000 元。之後靠進修、轉職,慢慢提升收入,同時持續儲蓄與投資。
十年過去,從前年開始記帳時,我意外發現:
「即使每週末都有吃吃喝喝,也偶爾小旅行、每年出國一次,年底結算時,資產的增幅竟然比我一整年的薪水還高!」
當時我還一度懷疑是不是算錯了,直到再度驗算無誤後,我才深刻感受到我已經跨過了複利的甜蜜點。
複利絕對可以用科學解釋
但我發現,身邊真正有這種體驗的人,少之又少。
最主要原因在於:持續不間斷。
即使市場不斷動盪,也相信這件複利的存在。
複利不是什麼神蹟、更不是玄學,無法用科學解釋。
複利絕對可以用科學解釋,但能夠身體力行的人太少,太多人中途放棄轉往「表面上」更速成的投資方式,結果一直無法見到這般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