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型:只要成本低於市價,每年想賣幾次都行,缺錢就能賣,但持股數會變少,除非你持股量夠大,不然就得學會有閒錢時,逢低加碼,不然持股數歸零,就沒得賣了。
高股息:假設只領股息的話,每年領的金額大概就是6%到10%,配息不用擔心股價會歸零,正常來說跟個股一樣,只是配息來源更複雜一些,但股息主要還是來自於成份股。
如果領了高股息還不夠用,一樣可以賣股,只是成本要比現價低的前提下,賣股才不會虧錢,高股息一樣需要會逢低買進,降低成本,持有時間太短,很難創造價差空間,股價還是市值型的比較會漲,需要更有耐心的建倉。市值型跟高股息最重要的股價差異,是成份股的不同,是因為選股邏輯的著重點不同,跟複利無關,複利其實是屬於個人的投資策略,也就是投資人決策執行「收益再投入、產生收益」的自然現象。
假設ETF裡的成份股,其中佔比較高的某幾檔,今年獲利大增,配息大幅度提升,成份股的股價因此大漲,那麼該ETF就會跟著受益,淨值會被推升,發行卷商會放更多的數量到市場,進而讓股價不要偏離淨值太多,然後投資人也會被吸引買進,產生所謂的溢價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