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為所謂的「成熟」,會在某一天自動解鎖。
也許是換發新版身分證的那天,也許是第一份薪水進帳的那刻。結果沒有。
它只出現在被催稿、被退件、被問「你打算什麼時候結婚」的瞬間——然後又立刻消失。
長大以後,我們最擅長的事情之一,就是假裝自己知道在幹嘛。
在會議上點頭、在群組裡回「收到」、在生活裡說「沒事我可以」。
但其實心裡的小劇場比八點檔還熱鬧:
「天啊這是什麼狀況?」
「我真的能搞定嗎?」
「要是失敗了怎麼辦?」
可外表仍然要維持鎮定,彷彿一切盡在掌握之中。
我們的成熟,有時候只是「不讓別人發現自己慌」。
有次朋友跟我說:「我覺得你很穩欸,遇到事都不慌張。」
我差點笑出來。
她不知道我每次都先慌完一整輪,只是沒人看到。
冷靜的樣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慌太多次之後——
知道慌也沒用。
所謂的「成熟」,很多時候不是變聰明,而是學會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
年輕的時候,以為能掌控一切。
工作靠努力、感情靠真心、生活靠規劃。
但慢慢發現,有些事情努力了也沒結果,有些人真心也留不住。
我們開始懂得:有些「輸」不是失敗,而是現實的規律。
在社群時代,我們太容易誤會別人都比自己成熟。
別人曬出穩定的職涯、幸福的伴侶、平衡的生活。
只有自己還在焦慮、懷疑、撐著。
但那只是濾鏡的選擇題,不是人生的真實面。
沒有人真的搞得懂自己的人生。
大家都只是邊修邊用,邊壞邊補。
有時候,我們看起來穩,是因為已經習慣崩潰。
看起來懂事,是因為知道撒嬌沒用。
看起來堅強,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
那些「成熟」的樣子,其實都是「不得不」。
我認識一位前輩,四十幾歲,外表幹練、有條理。
有次我們一起加班到深夜,她突然說:
「其實我現在壓力大到每天都想逃去外縣市開早餐店。」
那一刻我才明白,成熟不是變得無懈可擊,而是在崩潰之後還能回到座位繼續打字。
她笑著說:「長大最難的地方,是你要自己安慰自己。」
那句話像一種溫柔的現實——
原來沒有人真的準備好變大人,只是時間到了,被迫上場。
我們都在不同階段假裝成熟:
學生時期假裝懂未來,剛出社會假裝懂職場,
戀愛時假裝懂自己,變成父母後假裝懂教育。
到最後才發現——原來「長大」不是一場終點賽,而是一個沒完沒了的練習。
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真的成為那個不再害怕、不再焦慮的人。
但在那之前,也沒什麼不好意思承認:
我還在學。
學著面對壓力不逃避,學著接受失敗不自責,學著相信自己還能繼續往前走。
成熟,不是裝得像大人,而是在害怕的時候,仍然願意往前一步。
因為真正的長大,不是變得堅硬,而是學會在柔軟中撐住自己。
我們都在假裝成熟,但沒關係——假裝的過程,本身就是長大的證明。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