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剛出社會的第二年。主管臨時通知我要在部門早會上做10分鐘簡報,台下坐滿了平常只在郵件裡往來的前輩。那一天,我幾乎整晚失眠,腦袋不斷重播「如果我講錯了怎麼辦?」「如果被笑怎麼辦?」隔天站上台前的那一刻,我幾乎覺得自己快暈倒。
結果呢?
我的聲音雖然顫抖,簡報還是講完了。台下沒有嘲笑,反而有人在之後特地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其實你講得很清楚,下次更放鬆就好。」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害怕」不等於「失敗」。
🌿 我的感受
從那之後,我開始反思,這些曾經讓我害怕的經驗,到底帶給我什麼?
第一個收穫是「耐心」。因為害怕,我會更用心準備,寫下逐字稿、反覆演練,甚至錄音回放自己的聲音。雖然過程辛苦,但這些練習意外讓我的表達力、組織能力越來越強。
第二個收穫是「共情」。當我知道害怕的滋味,也更能同理別人的不安。後來在公司帶新人時,我總能看出誰是第一次簡報、誰的手在抖,我會給他們一個肯定的眼神,或幫他們暖場,因為我懂那種掙扎。
第三個收穫是「韌性」。害怕讓我一次次逼近自己的邊界,也讓我發現,自己可以承受的比想像中更多。就像一棵樹在風中長出更深的根系,每一段不安、恐懼,其實都是在為將來打地基。
🌱 給讀者的啟發
- 害怕不等於軟弱
有害怕感是人的本能,代表你的身心在提醒:「這件事對你很重要」。如果你不在意,就不會緊張。換個角度看,害怕其實是珍視的另一種形式。 - 把害怕當成練習場
不要一次就想「克服」,可以先從小挑戰開始。像我一開始只是多開幾次小會,後來再慢慢到大場合簡報。累積安全感,恐懼就會縮小。 - 寫下你的害怕
我後來養成一個習慣:在日記裡列出當下害怕的事情,然後寫下最壞可能與對策。當恐懼被具體化,就不再像一團霧那麼嚇人。 - 感謝曾經害怕的自己
回頭看,正是那些不安與挫折,塑造了現在的我。假如當初一切都順利無比,我也許就不會學會耐心、共情與韌性。
我曾經最害怕的事,如今卻成為我的養分。
從小學時期上台發表,到第一份工作簡報,再到現在能自在地對著陌生人分享經驗,這一路走來,害怕不曾完全消失,但它變成了我的老師、我的磨刀石。
當我對自己說「害怕也沒關係」的那一刻,我就有了更多自由去嘗試、去犯錯、去成長。與其追求「不再害怕」,不如學會「帶著害怕前進」,那會讓人生變得更寬廣。
如果這篇文章也讓你想到屬於你的生活片刻,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故事,也許你的經驗正好能啟發另一個需要溫暖的人。
喜歡這樣的文字,歡迎訂閱、贊助或分享給朋友,讓我能持續寫下更多日常小觀察,也陪伴你在生活裡找到療癒的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