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機制的養成
我們聊了靈感的養成、題材判斷、閱讀拆解,以及思維陷阱。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寫作者不是靠靈感活著,而是靠心智肌肉。」
一、靈感不是閃電,而是呼吸
很多人以為靈感是「突然出現的」。
但對長期寫作的人來說,靈感更像是「每天都在空氣裡,只是你有沒有打開肺去吸」。
我曾經也焦慮過:今天好像沒有靈感,要不要先不要寫?
但後來我發現,靈感的缺席,其實是觀察力的懶惰。
不是沒有題材,而是自己太忙、太分心、太沒去感受生活。
於是我開始訓練自己:
- 每天觀察一件「不起眼但有感覺」的事(例如早餐店老闆的一句話、捷運上某個人的表情)。
- 在手機記事本裡開一個「靈感池」,每天至少放三個碎念。
- 週末回顧一次,看哪個點最有故事潛力。
久了之後,大腦就會自動幫你捕捉「可寫的瞬間」。
這不是天分,是肌肉記憶。
二、題材判斷力,是創作者的方向盤
有靈感只是原料,能不能寫出讀者想看的,取決於題材的判斷力。
這一點我花了很長時間練。
我常用兩個問題來測試題材是否值得寫:
- 這件事能讓別人「心裡一震」嗎?
- 如果我把它講成故事,會有人想轉貼給朋友嗎?
如果兩題都答「是」,那就是值得寫的題材。
但別忘了,判斷不是靠直覺,而是靠「大量閱讀 + 觀察反應」。
我會定期拆解別人的文章,去看:
- 他開頭怎麼設計?
- 轉折放在哪裡?
- 哪一句讓人停下來 reread?
閱讀的目的,不只是吸收,而是拆解背後的機制。
這樣你才能慢慢培養自己的「題材雷達」。
三、思維陷阱,是靈感的絞殺者
寫作最大的敵人,其實不是沒靈感,而是那些悄悄潛伏在腦子裡的陷阱。
我常見的五個:
- 「我寫的不夠好」→ 所以不寫。
- 「這主題太多人寫過了」→ 所以不寫。
- 「要有完整想法才能開始」→ 所以拖延。
- 「我今天太忙太累」→ 所以又不寫。
- 「沒人看又有什麼用」→ 所以放棄。
但後來我學會了用一句話破解它們:
「我不是在寫給世界看,我是在訓練自己的輸出肌肉。」
只要這樣想,壓力就會瞬間消失。
因為你不是在表演,而是在鍛鍊。
而鍛鍊,是每天都要做的。
四、題材收集,是對未來的投資
有人問我:「為什麼你每天都能寫?不會有乾掉的時候嗎?」
我說:會。只是我有一個「題材倉庫」,讓我不怕乾。
我每天固定做一件事:題材收集。
不一定要寫成文章,只要記下當下的感覺。
久而久之,這些感覺會發酵,變成未來的靈感種子。
有時候,一句當時看起來沒什麼的筆記,三個月後突然變成爆文。
那種感覺就像種下一顆小樹,突然在春天長出嫩芽。
五、寫作,其實是一場「心智訓練」
如果說所有篇章有一條共同主軸,那就是:
寫作不是靠靈感,而是靠意識的清醒。
你要學會觀察、記錄、判斷、消化。
每個步驟都不是浪漫,而是理性的習慣養成。
當你能穩定養出靈感,寫作就會從「掏空自己」變成「自我更新」的過程。
你不再害怕沒題材,而是開始享受與世界對話的節奏。
六、給這週的你一句話:
不要追靈感,讓靈感來追你。
你只要每天持續觀察、記錄、輸出,
靈感就會像忠誠的狗一樣,自己回到你身邊。
也許讓你有點累、有點卡
但恭喜你,你已經正式從「想寫的人」進入「能寫的人」。
這是寫作者成長最關鍵的一步。
你覺得自己最大的靈感障礙是什麼?
❤️ 如果這篇對你有幫助,歡迎小額贊助 / 加入會員支持我持續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