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女散花
彌日以來重研《維摩詰經》,欣見天女散花之美,略述如下,與諸君共饗。
壹、散花之幻的入不二法門之美
《維摩詰經・觀眾生品》中有一段關於「天女散花」的記載。
ㄧ日於維摩詰斗室容納數萬大眾和高廣師子座,形容摩詰斗居不可思議遠遠超過一般空間的限制。
註:獅子座高達四萬二千由旬,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花)不能令去。」
爾時天女問舍利佛:「何故去華?」
舍利佛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舍利佛何以為認為此華(花)為不如法是以去之。
闡解其原因
以喜見菩薩(藥王菩薩)所說
「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
即喜見菩薩,示現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的色空不二,入不二法門。
故天女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不要說花不知華(花)無所分別,是舍利佛你自己未了知華(花)色空相即的道理。
故得知舍利佛認為「華不如法」即是尚未領悟色空不二之不二法門。
據此,天女散花悄然生姿所彰顯的乃是ㄧ種色空相即的美。
是一種經由反思判斷而再返回美感的體驗。循此意謂維摩詰室觀眾生如幻,天女散花開示妙法,覺幻ㄧ如,以散花之幻,顯化「幻覺相即」的妙理。
註:在《法華經》第二十三品〈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藥王菩薩的過去生就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
貳、觀華談論生滅不二的超越之美。
「觀諸菩薩華(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花)著身耳!結習盡者,華(花)不著也。」
這段話的白話文意思如下:
觀察菩薩身上不著花是因為已經斷了色空分別的想法,好比一個人心中害怕生死時,妖魔鬼怪就容易趁機而入;同樣地,修行的弟子如果害怕生死,就會被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欲境(五欲)所乘機擾亂、誘惑。若是一個人已經超越了恐懼(不再畏懼生死),那麼一切五欲就再也不能對他產生任何影響了。而習氣未盡者,「相續相」(即華著身)炙矣!與盡者「相續租」盡滅(即華不著身)。」
註:「相續相」
因喜愛之境,感到快樂,對憎惡之境,感到痛苦。
愛憎之念,苦樂之情,相續不斷。
簡單說畏懼生死的人會被五欲所制;若不畏生死的人,五欲就奈何不了他。這表示習氣已滅的菩薩,知了生滅ㄧ如,色空不二的道理,可入不二門。
《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
法自在菩薩言:「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者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這是說
人體生與滅是一對相對的概念,但一切法(事物、本性)本來就沒有真正的生起,所以也就沒有真正的滅去。領悟到這個『一切法本不生不滅』的道理,心中安住於這個無生的真理,不再被生滅、得失所動,這就叫做『得無生法忍』。能夠這樣體悟與安住,就算是進入了『不二法門』。」如是天女散花達到了牟宗三先生所說的圓教真善美合ㄧ的圓善之本體美學,亦係天女菩薩道種智傳播。
註:「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是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大智度論》卷73
「阿鞞跋致」意譯「不退轉」。
意思是說得「無生忍」的人連最微細的現象都覺察不可得,何況是更大而明顯的事物,這稱之「無生」(深悟ㄧ切無生無滅),當體會安住在此「無生」的真理時,心就不再造作,不起任何善惡的業行了。是名「無生法忍」,得此「無生法忍」即不退轉菩薩,不會退回惡趣或小乘(聲聞、緣覺)。
叁、無言之美-聖默然
在《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記載,維摩斗室座中三十一位菩薩各自陳述自己的「入不二法門」的心得,
與會大眾請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見,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即文殊菩薩以為ㄧ切法無言無說離諸問答,乃入悟入不二法門。此時摩詰默然無語,故文殊菩薩與維摩詰同入「聖默然」之中。
「無言之美」,《維摩詰經》稱為「聖默然」指即使你用盡了一切語言文字所可能運用的領域中後,便會發現在這裡面根本就無法表達真理的最高境界。因而,「聖默然」是要把對宇宙裏面的一切層次都瞭解了之後,所有的表達方式都用過之後,才成為「不可說,不可說」的無言境界。這一種結局的沈默,就叫做「沈默的辯術」。
「天女散花」以無相實相的藝術活動轉ㄧ切相為妙相,令藝通於道。不言之美盡在無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