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室內設計師的印象,是拿著筆電畫圖、選材、搭配風格,
但實際上,從第一步丈量到最後交屋, 我們參與的是一整個「讓空間誕生的過程」。
一個設計案,就像是一趟共同完成的旅程——
從了解、構思、設計,到施工與完成, 每一階段都環環相扣,也都需要與屋主密切合作。
以下簡單的談一下設計流程 :
現場丈量
所有設計的起點,都是現場。
丈量時,我們會記錄每一面牆、樑柱、門窗與天花等實際尺寸, 同時觀察光線方向、水電配置與結構條件。 這是了解空間「限制與可能」的第一步。
確認需求
在丈量後,會與屋主進行第一次深度對談。
了解生活習慣、家庭成員、收納需求、預算範圍與風格偏好。 這一步非常重要,因為設計並不是套模板,而是為人量身打造。
空間規劃
根據丈量結果與需求內容,進行格局配置並繪製平面配置圖。
這階段會規劃每個空間的用途與位置—— 例如:開放式客餐廳是否合適?廚房動線該如何安排?浴室是否能增設? 這是整個案子最核心的「骨架」。
討論配置
將初步平面配置圖與屋主討論,確認生活動線與空間比例是否符合期待。
有時需要多次調整, 直到屋主覺得這個格局「真的能住得舒適」。
平面定案後風格設計
格局確定後,開始設計整體風格及造型。
包含天花造型、材質搭配、燈光配置與色彩氛圍, 並以 3D 渲染圖模擬完成後的樣貌, 讓屋主能「提前看到」未來的家。
討論風格
3D 圖面是重要的溝通橋樑。
這時我們會與屋主一起討論: 風格是否喜歡?色調是否太深或太亮?收納量是否足夠? 這階段是讓設計「從圖面變成現實」前,最後的微調。
繪製施工圖
當風格確認後,就進入技術性階段。
施工圖包含各空間的尺寸、立面圖、水電配置、燈具、家具、收納與施工細節。 這是現場師傅施工的依據。
報價
有了完整的施工圖,我們會依據項目細分報價。
從泥作、水電、木作到油漆、地板、家具等, 讓屋主清楚了解預算分配, 也能針對需要與想要的部分做取捨與調整。
施工流程
確定報價後,就開始排定工期。
包括工程順序、工班進場、材料進貨與現場協調。 這部分需要經驗與溝通能力, 因為每一步的延誤,都會影響整體進度。
進行工程
工程階段是設計落地的時刻。
設計師會定期到現場監看進度、確認施工品質、處理突發狀況。 這過程常常需要即時調整與判斷, 確保完成品能貼近原本設計。
完工後交屋
工程完成後,進行最後的檢查與清潔,
確認細節是否完善、設備運作是否正常, 最後再交屋給屋主。 看到屋主走進新家的那一刻, 就是設計師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室內設計師,不只是畫圖的人
我們並不是像看起來那樣很輕鬆就能賺錢的職業。
工作內容也不只是畫畫圖、聊聊天去工地逛街。
室內設計師,是從概念到落實、從想像到生活的「轉譯者」。
我們用設計的語言,讓家的樣貌成真; 也讓居住者在每一個細節裡, 都能感受到屬於自己的生活節奏與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