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常常會去想,如果自己當初選的是弦樂,感覺有很高機率我會想選中提琴。之前看過有人說中提琴的音域卡在小提琴跟大提琴之間,有一種不上不下的尷尬感,但我反而鍾愛那種帶點鼻音的深沉音色,之前拉過同學的樂器,對那個渾厚的C弦真的愛不釋手。當初學小提琴的其中一個理由也是剛好能一起學中提琴,算是同時學了兩個樂器,在拉的有點樣子後也開始尋找琴。
對琴幾乎沒有任何要求,唯一的要求是必須是16吋的琴,有聽說琴越大越好,但還是要有個能夠舒服演奏的範圍,我的預算能找到的大多是15.5吋的琴,後來看到別人試琴的貼文提到,16吋的音色真的差非常多,我就也有這種「迷思」了。
不久前在新加坡的旋轉拍賣上看到有人在賣一把16吋的琴,外觀很仿古,標籤是Liu Xi workshop,2013的上海琴,最重要的是只要650新幣!(15000台幣左右),於是我跟賣家預約後就馬上拉著我的中提朋友去試琴了。
約在一個捷運站,但當天剛好下雨,賣家就讓我們在有遮雨棚的地方試琴,但根本聽不出什麼東西來,後來想說應該也要試看看弓,就請賣家帶我們回家看看了。在室內聲音果然好了不少,給了我們兩把弓試看看,一把木頭一把碳纖維,都是初階的所以跟琴一起賣,朋友用打字的跟我說木頭那把奇爛無比,雖然我體感跟碳纖的沒什麼差別,但專業人士都說了,加上我一直想買看看碳纖弓,就選了這把。唯一可惜的地方是弓尖的獸骨片裂了一半,目前還不影響演奏,打算帶回台灣修順便換弓毛。

回到琴的本體,這個liu xi我實在找不到太多中文資訊,貌似跟上海的Yita music有關,不過至少有了標籤多少能有種知道琴來歷的感覺。(我的小提琴沒有標籤)

不過可能是放的有點久了,連我這種木耳都聽得出弦的狀態不好,賣家跟我說加錢可以幫我換一套新的弦,給了兩套讓我選,一套是Thomastik-Infeld的Vision,另一套是D’Addario的Ascente。我跟朋友都只看過第一套,D’Addario我之前買過他們的旋轉松香,特點是底部有個旋鈕可以轉,所以松香不會固定使用在某個角度,目前用起來沒什麼特點,主要是我也拉不出什麼感覺。
結果就在修完琴橋在調音時,「碰!」的一聲其中一條弦就斷了,賣家人很好就直接幫我免費整套換了,他說D’Addario的比較適合初學者(好像因為比較軟?),我就跟他買了vision當備弦,他也不知道要賣多少就算我30新,折合新台幣差不多700$,便宜了快2000$,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正版就是了⋯⋯
附贈一顆松香,也是讓我自己選,在眾多雜牌松香裡一顆pirastro gold就像草原上最美的一朵玫瑰似的吸引著我的目光(?),原本買不下手的東西剛好此時此刻就出現在眼前,二話不說也拿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概是肩墊感覺怪怪的,賣家說他只有這個肩墊,結果回家後才發現是Fom的小提琴肩墊,所以現在也在找有什麼推薦的肩墊,目前觀望的是pedi碳纖維、mach one(小提琴的朋友推薦的),還有一些很便宜的像希爾提琴的木頭肩墊,有種迷思就是肩墊也要挑木頭的才好,上次拿那個Fom跟我的kpe在小提琴上比較,結果真的有差,但這次寒假應該是帶小提琴回台灣,肩墊就之後再試吧。
不得不說這把琴的音色真的很好聽,拿給一大堆的中提朋友試,猜出來的價格都是7~10幾萬台幣左右,甚至有人覺得要到幾十萬都可以的地步,應該這輩子不會再換琴了,買到非常滿意的琴真的很開心,有的時候甚至可以看著琴發呆的地位。

目前就差一個好一點的琴盒了,應該一樣會去找都柏林的老闆買JT Case,很便宜之外我覺得也夠用了,等之後存夠錢再買bam,在糾結hightech或銀色的la defense這兩者之間,當然有夢最美。
題外話,中提琴的曲子我目前最愛的就是Rebecca Clarke跟Arnold Bax的Viola sonata,真的超級好聽,York Bowen目前只聽過第三樂章但也是非常中我胃口的曲子,希望琴技之後能提升到能演奏這些曲子的地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