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嬤,這個連結你從哪裡看到的?」
「就有人傳來說普發一萬現金可以領啊,我想說點進去看看~」
這樣的對話,你家是不是也發生過?
身為軟體工程師,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常在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家裡長輩又轉發來路不明的連結、又愛亂點可疑網址。陌生電話打來再搭配簡訊連結,長輩一不小心就掉入詐騙陷阱,輕則下載惡意程式、手機被操控,重則損失大筆退休養老金。
根據 Whoscall 2024 年度報告,在詐騙產業鏈與 AI 技術的助力下,台灣號碼外洩問題嚴重,居亞洲第二位。其中簡訊詐騙狀況占詐騙類型的9成,貸款詐騙更高達80%。
說實在的,突然收到的銀行簡訊,連結乍看之下,我們大人都未必分辨得出真假,更何況是小孩和老人家。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方法:用「找不同」親子遊戲,讓阿公阿嬤跟孫子一起玩,一起學會防詐!
「資安教育不一定要艱深,用愛陪玩也能守護長輩的上網安全。」
一、從「貼心轉傳」到「不小心被詐」
長輩雖然已經習慣用手機聊天、看影片,但對於「網路安全」意識,大部分完全憑感覺。主要原因是,他們年輕或幼小的時候,根本沒有網路這種東西。雖然現在科技進步,網路越來越普及,男女老少都能上網,但網路安全的知識,一直被大家忽略。所以多數長輩缺乏資安認知。他們收到簡訊,點進去網站,可能會想:「看起來一樣啊、字也差不多啊」。結果那是假網站。一旦輸入帳號密碼或身分證資料,就會被駭客拿去利用。
事實上,很多詐騙網站只差幾個字,例如 IT 媽媽的部落格:
✅ 正確網站:https://itmamanotes.com
❌ 假冒網站:https://itmamanotes-tw.com
❌ 更假版本:https://11mamanotes.com(把 it 改成數字 11)
一不小心,連眼力好的年輕人都可能看錯,更別說阿公阿嬤了。
二、防詐教育不必靠恐嚇:從「遊戲」開始
其實,資安防詐沒有想像中困難,也不是什麼高科技技術。重點是培養觀察力和習慣。你知道嗎?我們可以用大家都熟悉的遊戲——找不同(Spot the Difference),來訓練長輩「看網址」的敏銳度。這個方法讓孫子跟阿公阿嬤一起玩,不但沒壓力,反而變成祖孫互動的快樂時光。
三、祖孫共學:用「找不同」練眼力
第一步:從圖卡開始,找不同遊戲暖身
先讓阿公阿嬤和孫子一起玩傳統的「找不同」圖片遊戲。例如兩張桌子的照片,一張多了一杯飲料,一張少了湯匙,讓他們找出哪裡不一樣。這個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喚醒長輩的觀察力和對細節的敏感度。(有些長輩會很認真喔~還會拿放大鏡出來看呢 😄)
第二步:進階版,找出不同的「網址」
接下來,就進入重點——辨別真假網址。你可以印出幾組「練習網址卡」,建議使用長輩常接觸的網站來練習。例如:

讓長輩觀察這些網址有什麼不同?孩子可以這樣引導提問:「阿公,你看到哪裡不一樣?」、「這個網址多了什麼字?」、「你看,這裡是數字 1,但這裡是英文字母 I,不一樣喔~」。不需要講太多技術名詞,只要讓長輩記住 「S 鎖字」口訣:看「S」→ 看「鎖」→ 看「字」
✅ S:網址前面要有 https://(S 代表安全 Secure)
✅ 鎖:瀏覽器網址列會出現鎖頭符號(🔒)
✅ 字:官方名稱要正確,不能多字、少字、或出現亂碼
四、為什麼這麼重要?
有些人會問:「阿嬤只是看看連結,又沒輸入資料,有差嗎?」 🫵差很多!🫵一旦長輩點進假網站,背後的程式碼就會被觸發。可能會:竊取 cookie(網站記錄的個人資料)、導向惡意廣告、甚至植入木馬程式。更常見的是 假客服詐騙:點完網址後,過幾分鐘就會接到電話:「您好,您剛才登入錯誤,我是銀行客服,要協助您解除帳戶鎖定...」。長輩以為自己真的操作錯誤、手機中毒,一緊張,反而更容易掉入更深的陷阱。文章中提到,根據內政部統計,詐騙案件的受害者中,60 歲以上族群增加最快。
防詐教育不能只說「不要亂點」,而是要讓他們知道怎麼觀察、怎麼判斷。
五、讓長輩練成「網址觀察高手」
除了遊戲,家裡也可以這樣做:
✅ 步驟一:列出長輩常用網站清單:例如銀行、醫院、超商、縣市政府網站。請孫子幫忙查出這些官網的正確網址,印出來貼在桌上。久而久之,長輩就會對「正確網址長什麼樣子」有印象。範例:
- 中華郵政:
https://www.post.gov.tw - 台灣銀行:
https://www.bot.com.tw - 健保快易通:
https://www.nhi.gov.tw
✅ 步驟二:玩「真假網址配對」:我們可以印出幾張假網址卡(例如bot-taiwan-login.com),讓長輩和孫子練習配對,找出哪一張是錯的。找到不對的那張,就給他貼紙獎勵。
✅ 步驟三:建立防詐意識 - 不點未知來源的連結(特別是提到金錢或獎品的訊息)。
- 如果收到銀行簡訊:不確定連結真假:可以請年輕人上網查詢是否為正確網址
- 對於陌生網站:絕對不輸入任何個資或驗證碼。
六、延伸練習:祖孫一起守護數位生活
玩遊戲只是開始,還能擴充成家庭習慣:
=> 定期協助阿公阿嬤檢查手機上的書籤或 App,如果有不熟悉的就刪除。
=> 建立「家庭分享群組」,遇到可疑連結拍下來,請家人一起判斷真假。
=> 教長輩使用「165 反詐騙專線」,有懷疑就打,不要怕麻煩。
這不只是防詐,更是跨世代的科技陪伴。在親子遊戲中,長輩感受到「學科技也能拉近距離」,就會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七、IT 媽媽小提醒:觀察力就是資安力
身為工程師,我深深體會:資訊安全教育,不一定要從「網路攻防」這種專業知識講起,而是從生活裡的小細節開始。
微習慣,就是最好的資安防線。
今天教阿公阿嬤用「S 鎖字」判斷網址安全,明天教他們看懂瀏覽器的鎖頭符號。一點一滴累積,就能建立起防護網。
陪長輩一起練眼力、玩遊戲,就像在教他們「如何安全過馬路」一樣重要。讓我們用愛與耐心,守護家人的數位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