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什麼時候才開始下降?——機長的秘密小算盤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坐過飛機的朋友大概都會有這個疑問:「我們不是早就要到了嗎?怎麼飛機還死賴在三萬英尺上不下來?」「咦?怎麼突然一口氣往下衝?是不是壞掉了?」

放心,飛機不是想嚇你。其實下降這件事,還真不是「想下就下」這麼簡單,而是一門集數學公式、航管限制、風向風速,以及機長腦袋裡暗暗打的小算盤於一體的綜合藝術。



老規矩:3比1的黃金比例

大部分飛行員都有個口袋法則:3:1比例。意思是——你現在在三萬英尺高空(大概是台北101的100倍),那麼大約要在90海里(差不多166公里)外就得開始下降。

為什麼?因為這樣就可以悠哉地「滑」下去,不用浪費油門推力。就像坐溜滑梯一樣,理想狀況下從頭到尾都靠地心引力,既省油又安靜,還能讓機長覺得自己像個懂節能環保的模範公民。



除了數學,還有「麻煩的現實」

當然啦,現實世界從來不讓人過得這麼舒服。航管會三不五時丟些「小考題」給你——

· 

「某某航點過境時必須低於一萬英尺」

· 

· 

「接近機場時必須左轉右彎繞一大圈」

· 

· 

「還有一堆飛機要排隊,你不能隨便插隊」

· 

這時候,機長腦中那台小算盤就得加快運轉速度:「好,這樣算下來我必須提前20海里開始降……」「糟糕,前面要反方向進場,那我得多加4海里緩衝……」「再加上逆風20節,那就……唉,乾脆靠電腦吧。」



電腦登場:飛行員的好幫手

現代噴射客機很聰明,飛機電腦(FMS)裡早就輸入了風速、風向和航管限制,能給出最有效率的下降路徑。

理論上,飛行員只要信任它,照著電腦規劃的軌跡滑下去就萬事大吉。

但是呢——機長都有點職業病。腦袋裡總在想:「萬一電腦突然耍賴呢?萬一它算錯呢?」於是他們還是會偷偷用心算估一下,拿來跟電腦比對。

說白了,就是「明明相信機器,卻又忍不住懷疑它」,典型的現代人心態。



機長的小挑戰:能不能「零油門」下降?

除了安全和規則,飛行員還有個「私房挑戰」——能不能整段下降都不用推油門?

理想狀況下,飛機一路滑下來,油門幾乎保持怠速,就像單車下坡不用踩踏板,省油到不行。這種「零油門下降」雖然不可能每次都做到,但能成功一次,對飛行員來說就是一種「專業小確幸」。

當然啦,這挑戰背後還有航空公司財務部門的陰影——油省一點,公司老闆就笑一點。雖然飛行員不會因此加薪,但至少能換來一句「Good job」。



乘客的錯覺:怎麼又拉起來?

很多乘客會納悶:「為什麼剛剛下降得好好的,忽然又拉平、甚至又爬高?」

原因其實很無聊:可能是ATC(航管)一句話:「某某航班,你先別下了,保持高度,前面有交通。」於是飛機只能乖乖拉住,不然就會「追尾」。

對乘客來說,這像坐電梯下到5樓突然被卡住。對飛行員來說,則是心裡默默飆髒話:「本來算好的完美下降曲線,現在全砸了!」



廣播裡的話術

這時候你大概會聽到機長廣播一句:「各位乘客,因為交通流量的關係,我們需要延後下降。」

聽起來是不是很冠冕堂皇?翻譯成白話:「前面塞車,我們只能慢慢晃,反正油錢不是我付。」



其實沒那麼神秘

所以,飛機什麼時候下降?答案其實很簡單:

1. 理論版:按3:1比例,算出最省油的點開始下。

2. 實務版:航管怎麼說,你就怎麼做。

3.娛樂版:飛行員心裡偷偷跟自己比賽,看能不能「零油門」完美滑行。

說穿了,就是科學加一點藝術,再灑上少許調侃命運的無奈。

最後的諷刺

飛機下降,看似精準得像數學題,實際上卻常常被外力搞得亂七八糟。飛行員算半天,結果一個航管指令就全推翻。

但對乘客來說,這些過程一點也不重要。你們只會在心裡想:「拜託,快點安全落地就好。」

而機長心裡則在想:「拜託,讓我今天能省下一點油,不要被航管整得太慘就好。」

看吧,大家其實都是凡人,只是角色不同而已。



✈️所以下次你在飛機上感覺它「忽然開始下降」,不用緊張。那不代表飛機壞了,只代表駕駛艙裡某個人心算小算盤算到一半,正暗暗得意:「嘿,我這次又比電腦準一點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谷喬的沙龍
1會員
65內容數
我是一名工程師,也是一名飛行員。我的人生軌跡有著清晰可見的足印,一步步走來,井然有序。過去是如此,未來也似乎被劃定好了航道。今天像昨天,明天又會像今天,安穩卻也失去了驚奇。生命好像在複製,一日接著一日。 然而,自從開始大量地寫字,我忽然發現,文字竟能在我的生命中打開一道縫隙,讓一種無法掌控的光透了進來。
谷喬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2
從墨爾本飛回中東,正值我剛輪休結束、精神還算清爽的時候,客艙經理就氣喘吁吁地衝進駕駛艙來了一份「驚喜報告」:有乘客嫌經濟艙的座椅跟刑具沒兩樣,痛到像被刑求,要找地方平躺,不然她的背大概會報廢。經理靈機一動,先讓她去廚房地板「小憩」一下——沒錯,就是那個天天被餐車和滾水壺輪番蹂躪的廚房。交代完就又匆匆
2025/10/22
從墨爾本飛回中東,正值我剛輪休結束、精神還算清爽的時候,客艙經理就氣喘吁吁地衝進駕駛艙來了一份「驚喜報告」:有乘客嫌經濟艙的座椅跟刑具沒兩樣,痛到像被刑求,要找地方平躺,不然她的背大概會報廢。經理靈機一動,先讓她去廚房地板「小憩」一下——沒錯,就是那個天天被餐車和滾水壺輪番蹂躪的廚房。交代完就又匆匆
2025/10/21
很久沒有好好「讀書」了。這裡說的「讀書」可不是看小說、啃歷史,甚至不是翻報紙找笑話,而是翻那一本令所有飛行員頭皮發麻的《OMA》——Operation Manual A冊。有些公司比較時髦,乾脆叫它《FOM》(Flight Operation Manual)。名字聽起來帥,內容一樣無聊。 說穿了,
2025/10/21
很久沒有好好「讀書」了。這裡說的「讀書」可不是看小說、啃歷史,甚至不是翻報紙找笑話,而是翻那一本令所有飛行員頭皮發麻的《OMA》——Operation Manual A冊。有些公司比較時髦,乾脆叫它《FOM》(Flight Operation Manual)。名字聽起來帥,內容一樣無聊。 說穿了,
2025/10/20
飛行在中東,除了天氣熱這一點之外,說實話,還真沒什麼可以抱怨的。你可能會想:「這麼簡單?那還飛個什麼勁?」嘿,別急,我慢慢告訴你。 倫敦:活生生的飛行腦力測驗 先說說歐洲。每次飛倫敦或巴黎,感覺就像參加一場高強度智力競賽。光是進場就能讓人腦細胞一批批壯烈犧牲。 倫敦嘛,ATC永遠在考驗
2025/10/20
飛行在中東,除了天氣熱這一點之外,說實話,還真沒什麼可以抱怨的。你可能會想:「這麼簡單?那還飛個什麼勁?」嘿,別急,我慢慢告訴你。 倫敦:活生生的飛行腦力測驗 先說說歐洲。每次飛倫敦或巴黎,感覺就像參加一場高強度智力競賽。光是進場就能讓人腦細胞一批批壯烈犧牲。 倫敦嘛,ATC永遠在考驗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