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在中東,除了天氣熱這一點之外,說實話,還真沒什麼可以抱怨的。你可能會想:「這麼簡單?那還飛個什麼勁?」嘿,別急,我慢慢告訴你。
倫敦:活生生的飛行腦力測驗
先說說歐洲。每次飛倫敦或巴黎,感覺就像參加一場高強度智力競賽。光是進場就能讓人腦細胞一批批壯烈犧牲。
倫敦嘛,ATC永遠在考驗你的臨場反應。先給你丟一個Holding Pattern,叫你乖乖繞圈等著。剛聽完ATIS,還以為自己要降左跑道;結果轉個頻道,Approach說:「不好意思啊哥們,現在改右跑道了,辛苦你再來一遍。」於是你手忙腳亂,像考試答題紙剛寫完被監考老師抽走,還要重新抄一份。
更刺激的是那「三浬隔離」——飛機跟飛機貼得比地鐵晚高峰還近。隨時要準備Go Around,否則就等著上新聞。「今日倫敦空域驚魂,某航空班機與前機距離不足」——光想想就夠讓人冒冷汗。誰讓這裡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天空之一呢?把倫敦當Home Base,就等於簽了「腦細胞提早報廢合約」。
中東:安逸得讓人懷疑人生
相比之下,中東的飛行簡直像過退休生活。這裡的機場幾乎清一色單跑道,風向規律得像上了鬧鐘:早上吹東南,下午吹西北。起飛時抬頭看一眼風向襪,就知道該落哪條跑道——省心得像作弊拿了標準答案。
STAR(標準進場程序)呢?理論上有,但實際上就像博物館裡的古董,擺著好看而已。因為ATC幾乎一律雷達引導,遠遠就開始給你航向,結果ND(導航顯示)乾乾淨淨,一條亂線都沒有,像剛打掃過的房間,舒心得很。
至於隔離,哎呀,那才叫人安心。十浬起跳,ATC生怕你們撞上似的。Go Around?別鬧了,這裡能Go Around通常是你自己犯蠢,跟別的飛機半點關係沒有。這種「寬鬆養老式管制」,飛起來一點都不刺激。久了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還在幹飛行員這行。
亞洲:不上不下的折衷
至於亞洲嘛,就算中庸。流量偶爾繁忙,但大多數時候還能忍。雷達引導多,STAR也常常淪為擺設。ATC偏保守,隔離一向留得挺寬,讓人飛得既安全又無聊。
問題是——天氣。亞洲的天氣差起來,真是差得驚天地、泣鬼神。曼谷、吉隆坡、雅加達、台北、馬尼拉……這些名字一報出來,老飛行員們就會心照不宣地翻個白眼。因為只要午後雷雨一開演,你駕駛的不是飛機,而是一片飄搖的樹葉。狂風暴雨裡,機身左搖右晃,像廉價卡通裡的特效。此時此刻,你就只能任由老天爺當場開飛行模擬課:「來,今天教大家什麼叫被動飛行。」
飛了二十年,光在亞洲暴雨裡的配額就夠我下輩子吹牛的了。每次穿雲破雨,我都覺得自己不是飛行員,而是暴風雨裡打工的小紙船。
中東的天氣:「大霧套餐」
再把鏡頭拉回中東。這裡的天氣——老天有點偷懶。暴雨?沒有。狂風?不常見。偶爾來點大霧,算是唯一的調劑。
但大霧說實話,不痛不癢。飛進去就像潛水艇下潛,灰茫茫一片,倒還挺有「另類浪漫」的感覺。頂多就是落不了地,得轉降別處。但霧不會晃不會搖,不像雷雨那樣虐待人。飛機帶夠油,等就等,繞就繞,心裡還能安慰自己:「這不算麻煩,頂多是免費加送一點飛時。」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中東飛行簡直完美?別急,真正的噩夢才要來。
熱:唯一的致命問題
中東的熱,足以讓任何飛行員懷疑人生。這裡的夏天不是「熱」,而是「高溫酷刑」。
停車場到航站樓短短三、五十公尺的距離,走完一次,人已經像被塞進蒸籠,衣服裡外全濕透。你還以為自己在跑操場,其實只是在走路。
接著還要下去做飛機外部檢查。理論上這是個「快速繞機」的簡單動作,但在中東烈日底下,就像自願跳進烤箱。繞一圈,衣服再濕一次,鞋底差點烤化。等到起飛後兩個小時,冷氣才終於把你烘乾。
於是每到夏天,駕駛艙裡出現了一場「誰先搶冷氣」的內戰。大家都想搶著先飛,因為那代表你能早早坐進座艙裡,舒舒服服輸入飛行計劃,吹著冷氣,喝著果汁。至於流汗的事?哼,當然留給新來的FO去鍛鍊身心啦!
尾聲:飛行員的吐槽小結
所以總結起來:
·
飛歐洲,刺激得讓人掉頭髮;
·
·
飛亞洲,驚險得像免費搭暴風雲霄飛車;
·
·
飛中東,無聊到快睡著,但一出艙門立刻變成烤肉模式。
·
要我說,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天空。每片空域都有自己的小脾氣:倫敦愛考驗你的耐心,亞洲專搞天氣驚喜,中東則專注於高溫虐待。
所以啊,飛行員要練的不只是技術,還有「全球化抱怨能力」。飛到哪裡,就吐槽到哪裡。這大概才是真正的「國際航線精神」吧。
✈️ 後記有時候我覺得自己不是飛行員,而是「氣候體驗員」。只不過,別人買張機票體驗一次,我得年年無限續航。唉,誰叫這就是飛行員的浪漫——在三萬英呎的高空裡,跟世界各種麻煩談戀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