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地下墓穴」和秘密「地下活動」網絡

西洋歷史小故事-avatar-img
發佈於中世紀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巴黎「地下墓穴」總覽

「巴黎地下墓穴(Catacombes de Paris)」是法國首都最神秘且引人入勝的景點之一。它位於巴黎第14區,Denfert-Rochereau廣場附近,地下約20公尺深,總長度超過300公里,但僅有約1.7公里對外開放。墓穴內安置了約600萬具人類遺骸,是世界上最大的骨骸集中地之一。

歷史背景與形成原因

墓地飽和與公共衛生危機

18世紀的巴黎面臨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是市中心的墓地如「聖嬰公墓」(Cimetière des Innocents)過度擁擠,導致屍體腐爛、地下水污染與疾病蔓延。1774年,巴黎爆發惡臭與「瘟疫」,促使政府採取行動。

「採石場」轉化為骨骸儲存地

巴黎地下原本是石灰岩「採石場」,早在羅馬時期就開始開採。由於其空間廣闊且穩定,成為理想的骨骸儲存地。1786年,巴黎市政府正式將部分地下「採石場」改建為「骨骸儲存地」(ossuaire municipal),並於1787年開始將遺骸從墓地轉移至地下。

命名與象徵意義

雖然「Catacombes」一詞源自羅馬地下墓穴,但巴黎的地下墓穴並非真正的墳場,而是骨骸集中地。這個名稱在19世紀初被廣泛使用,象徵死亡的神秘與城市記憶的深層結構。

raw-image

地下網絡

整個「地下墓穴」系統由多條通道、房間與井道組成,原始用途為「採石」。墓穴深約20公尺,相當於五層樓高,溫度穩定在14°C左右。開放區域約1.7公里,僅佔整體「地下網絡」的0.5%。

文化和歷史意義

巴黎地下墓穴(Catacombes de Paris)以及更廣泛的「地下網絡」在文化和虛構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涵蓋了從歷史好奇心到「非法活動」,再到浪漫和恐怖文學影視的各個層面。

巴黎地下墓穴作為一個獨特的場所,從一開始就引起了極大的好奇心。

好奇與早期開放:

早在「地下墓穴」創建之初,它就成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場所。1787年,第一批訪客包括阿圖瓦伯爵(未來的查理十世)和宮廷中的女士。

1860 年左右參觀「地下墓穴」。

1860 年左右參觀「地下墓穴」。

組織化佈置與裝飾:

1809年,33歲的建築師路易-艾蒂安·埃里卡爾·德·圖裡(Louis-Étienne Héricart de Thury)被任命為採石場總監。正是在他的指導下,巴黎如今的「地下墓穴」得以開發建造。之前,屍骨只是簡單地堆放在那裡。艾里卡爾則想將當時只是一個巨大的屍骨「倉庫」改造成一個可供參觀的「藏骨堂」:他們建造了骨屋(用堆積的屍骨砌成的「牆壁」),將數百萬的遺骸(估計超過六百萬具)排列成「裝飾性」的、帶有浪漫和恐怖風格的圖案,例如將股骨頭或脛骨排成行,並用頭骨構成邊緣。

還有各種裝置,尤其是木製的「匾額」,上面刻著不同作家的詩句或諺語,提醒參觀者「生命的短暫」。這類裝置中最著名的或許是藏骨堂的「地下入口」,入口處設有門楣,上面寫著:「Arrête ! C'est ici l'empire de la mort」(停下來!這裡是死亡的帝國)。這句法文詩句引自雅克·德利爾(Jacques Delille)翻譯的《埃涅阿斯紀》第六卷。此外,墓穴中還放置許多刻有引文的匾額,內容多出自神聖、文學、哲學或著名詩歌文本,帶有「第一帝國」時期的品味。

raw-image

「名人」到訪與事件:

該地點吸引了許多歷史名人,包括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1814年)、拿破崙三世和他的皇太子(1860年),以及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和德國總理俾斯麥(1867年)。

「地下音樂會」:

1897年4月2日,「地下墓穴」曾舉行一場非同尋常的「秘密音樂會」,引起一時轟動。約有一百名巴黎社會人士參加,由四十五名優秀音樂家組成的管弦樂隊演奏了應景的作品,包括蕭邦的《送葬進行曲》(Marche funèbre)和聖桑的《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此事件後,當局開始將骨骸堆放在柱子之間,以防止此類活動再次發生。

現代身份:

如今,巴黎地下墓穴已成為巴黎市的一個博物館,隸屬於卡納瓦萊博物館(musée Carnavalet),專注於首都的歷史和記憶。墓穴吸引全球遊客,年訪客數約50萬人。

廣泛地下網絡與「地下愛好者」(Cataphilie)

「地下墓穴」(Catacombes)一詞被廣泛且不當地用於指稱整個巴黎古老的地下石灰岩「採石場」網絡,此網絡現稱為「大南方網絡」(Grand Réseau Sud, GRS)。官方「藏骨所」曾隸屬於「大南方網絡」,後來被獨立出來,以保護巴黎市立博物館的藏品和設施,避免被地下藏骨愛好者盜取。

地下愛好者活動:

「地下愛好」(Cataphilie) 指的是那些非法進入並穿梭於這些地下「採石場」網絡的個體,他們被稱為「地下愛好者」(cataphile)。

「地下愛好者」在巴黎地下「採石場」網絡佈置的空間

「地下愛好者」在巴黎地下「採石場」網絡佈置的空間

現象普及:

1983年,芭芭拉·格洛夫切夫斯基(Barbara Glowczewski)和讓-弗朗索瓦·馬特烏迪(Jean-François Matteudi)的著作《地下愛好者之城》(La Cité des cataphiles)使這些秘密漫遊者的存在廣為人知。隨後的報導增加了「地下網絡」的造訪人數,使其成為一種時尚現象,並持續至今,吸引了與洞穴學和文物保護相關的協會以及許多常客。這些「常客」戲稱那些第一次探訪地下採石場者為「遊客」。

「非法活動」與風險:

儘管「地下網絡」廣闊複雜(延伸超過300公里),且充滿危險(如地層崩塌、石塊墜落、照明不足和迷路),它仍是某些團體進行非法活動的聚集地。這些「非法活動」包括舉辦野蠻派對、進行神秘儀式或犯罪活動。未經授權的訪客可能會遇到這些團體,並面臨暴力或搶劫的風險。

虛構作品中的形象

巴黎的「地下環境」(包括「地下墓穴」和更廣泛的「採石場」)在虛構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文學作品:

巴黎「地下世界」在文學作品中初期表現不多,直到19世紀30年代才出現第一批相關小說。19世紀的作家如埃利·貝爾泰(Élie Berthet)、皮埃爾·扎科內(Pierre Zaccone)、約瑟夫·梅里(Joseph Méry)和加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描寫了這個「地下世界」,通常強調其浪漫和奇幻的層面。然而,在接下來的20世紀,對此類題材的關注有所減少。

電影作品:

「地下墓穴」也出現在電影中,例如:

《地下巴黎》(Les Gaspards, 1974):在這部皮埃爾·切爾尼亞(Pierre Tchernia)執導的電影中,一群反對巴黎工程的人在地下網絡中建立了一個社區。

《忐忑 (地下墓穴)》(As Above, So Below (Catacombes), 2014):這部約翰·埃里克·道鐸(John Erick Dowdle)執導的恐怖片,探討了關於這個歷史地點的都市傳說。

《塞納河下》(Sous la Seine, 2024):這部恐怖片以被洪水淹沒的地下畫廊為背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洋歷史小故事的沙龍
0會員
52內容數
說說西洋歷史故事。
2025/10/22
一、史前與古代布根地 「布根地」地區自「舊石器」時代起即有人類活動,考古遺址如索盧特雷岩(Solutré)顯示早期人類狩獵與定居痕跡。鐵器時代時,該地由凱爾特部落如愛杜伊人(Éduens)與林貢人(Lingons)統治,他們在高盧戰爭中與羅馬人互動密切。 羅馬征服後,布根地成為高
Thumbnail
2025/10/22
一、史前與古代布根地 「布根地」地區自「舊石器」時代起即有人類活動,考古遺址如索盧特雷岩(Solutré)顯示早期人類狩獵與定居痕跡。鐵器時代時,該地由凱爾特部落如愛杜伊人(Éduens)與林貢人(Lingons)統治,他們在高盧戰爭中與羅馬人互動密切。 羅馬征服後,布根地成為高
Thumbnail
2025/10/21
在「北歐」神話中,「馬」是最具象徵性的動物之一。牠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神聖的存在,與神祇、英雄、死亡、光明、生育等主題密切相關。馬的形象出現在《詩體埃達》、《散文埃達》以及多部薩迦與石碑圖像中,展現出牠在古代「斯堪地那維亞」文化中的重要性。 「馬」常被描繪為能穿越空氣與水域的神秘生物
Thumbnail
2025/10/21
在「北歐」神話中,「馬」是最具象徵性的動物之一。牠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神聖的存在,與神祇、英雄、死亡、光明、生育等主題密切相關。馬的形象出現在《詩體埃達》、《散文埃達》以及多部薩迦與石碑圖像中,展現出牠在古代「斯堪地那維亞」文化中的重要性。 「馬」常被描繪為能穿越空氣與水域的神秘生物
Thumbnail
2025/10/16
奇幻生物「矮人」(法語Nain;英文dwarf)的形象演變非常複雜,橫跨了不同的文化、時代和文學體裁。「矮人」從早期神話中的地下精靈和亡者,逐漸演變為中世紀的惡魔,再到現代奇幻文學中深入山脈的戰士和工匠。 「矮人」在不同文化與時代的主要演變: 一、 古代起源與北歐神話 矮人的
Thumbnail
2025/10/16
奇幻生物「矮人」(法語Nain;英文dwarf)的形象演變非常複雜,橫跨了不同的文化、時代和文學體裁。「矮人」從早期神話中的地下精靈和亡者,逐漸演變為中世紀的惡魔,再到現代奇幻文學中深入山脈的戰士和工匠。 「矮人」在不同文化與時代的主要演變: 一、 古代起源與北歐神話 矮人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隨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海明威說過這樣的話,實際體驗巴黎的美,我也臣服於這座城市。
Thumbnail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隨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海明威說過這樣的話,實際體驗巴黎的美,我也臣服於這座城市。
Thumbnail
盧森堡地下要塞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擁有複雜的地下迷宮結構,穿梭於戰爭防禦遺跡,同時可以欣賞城市優美景色。地下要塞提供遊客難忘的體驗,是遊覽盧森堡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Thumbnail
盧森堡地下要塞屬於世界文化遺產,擁有複雜的地下迷宮結構,穿梭於戰爭防禦遺跡,同時可以欣賞城市優美景色。地下要塞提供遊客難忘的體驗,是遊覽盧森堡不可錯過的景點之一。
Thumbnail
巴塞隆納之旅,就是建築師高第的藝術之旅。但是我還是最喜歡聖家堂,因為在那裡,我看到的不是天堂,而是一雙天才的手,為苦難的人民打造的心靈空間,任何人,在這座高第親手打造的聖潔森林中,都能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韻律。
Thumbnail
巴塞隆納之旅,就是建築師高第的藝術之旅。但是我還是最喜歡聖家堂,因為在那裡,我看到的不是天堂,而是一雙天才的手,為苦難的人民打造的心靈空間,任何人,在這座高第親手打造的聖潔森林中,都能重新找到屬於自己生命的韻律。
Thumbnail
30以後,里昂住宿 、里昂飯店、里昂酒店有哪些?推薦必去景點有歐洲最大廣場之一的白萊果廣場、法國最大美術館之一的里昂美術館、中世紀時代的里昂主教座堂、結合繁華商圈和文藝復興區域的里昂老城、羅馬時代的市中心-富維耶山古羅馬劇場。 里昂住宿 1. 佛羅倫薩別墅酒店 酒店位於陡峭高處的山
Thumbnail
30以後,里昂住宿 、里昂飯店、里昂酒店有哪些?推薦必去景點有歐洲最大廣場之一的白萊果廣場、法國最大美術館之一的里昂美術館、中世紀時代的里昂主教座堂、結合繁華商圈和文藝復興區域的里昂老城、羅馬時代的市中心-富維耶山古羅馬劇場。 里昂住宿 1. 佛羅倫薩別墅酒店 酒店位於陡峭高處的山
Thumbnail
探索巴黎的第一天,全身的細胞都好興奮,對巴黎有太多的幻想,站在這片土地的雙腳雀躍的想跳起舞,巴黎啊巴黎,終於讓我聞到妳。巴黎有花都、藝術之都、時尚之都等美名,整座城市就像個藝術品,這都要歸功於19世紀法國塞納省省長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拿破崙三世所規劃的都市重建,巴黎改造計畫。
Thumbnail
探索巴黎的第一天,全身的細胞都好興奮,對巴黎有太多的幻想,站在這片土地的雙腳雀躍的想跳起舞,巴黎啊巴黎,終於讓我聞到妳。巴黎有花都、藝術之都、時尚之都等美名,整座城市就像個藝術品,這都要歸功於19世紀法國塞納省省長喬治.歐仁.奧斯曼和拿破崙三世所規劃的都市重建,巴黎改造計畫。
Thumbnail
巴黎的聖禮拜教堂 Sainte-Chapelle 不僅美麗,還結合了巧妙的參觀路徑,讓遊人有驚喜的參觀體驗。作者分享了參觀這法國歌德式建築全盛期傑作的路徑,介紹了該教堂的特色彩繪玻璃和歷史背景。也介紹了附近的聖母院、塞納河、拉丁區和其他景點,作為巴黎半天行程的旅遊攻略。
Thumbnail
巴黎的聖禮拜教堂 Sainte-Chapelle 不僅美麗,還結合了巧妙的參觀路徑,讓遊人有驚喜的參觀體驗。作者分享了參觀這法國歌德式建築全盛期傑作的路徑,介紹了該教堂的特色彩繪玻璃和歷史背景。也介紹了附近的聖母院、塞納河、拉丁區和其他景點,作為巴黎半天行程的旅遊攻略。
Thumbnail
住处附近的巴黎地标,巴士底狱纪念碑。
Thumbnail
住处附近的巴黎地标,巴士底狱纪念碑。
Thumbnail
住处附近的巴黎地标,巴士底狱纪念碑。
Thumbnail
住处附近的巴黎地标,巴士底狱纪念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