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2025年經濟呈現溫和復甦態勢,受惠於內地經濟回暖、旅遊業重啟及財政政策支持。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2025年上半年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實質增長2.8%,較2024年全年的2.5%略有加速。私人消費開支增長3.1%,貨物出口淨值上升4.2%,顯示外貿需求穩步改善。然而,通脹壓力與就業市場結構性變化,仍為經濟注入不確定性。
通脹率:溫和可控,核心壓力漸現
2025年綜合消費物價指數(CPI)全年預計上升2.1%,屬溫和通脹範圍,低於2024年的2.4%。政府發言人指出,能源及食品價格穩定是主要原因:國際油價維持每桶70-80美元區間,本地鮮菜價格因內地供應充足而下跌約5%。然而,核心CPI(扣除食物及能源)按年升2.5%,反映租金及服務價格持續上漲。住宅租金指數上半年累升3.8%,餐飲及個人服務費用亦上升約3%,主要受勞工短缺及工資上調推動。
值得注意的是,輸入通脹風險仍存。美國聯儲局於2025年僅減息一次(0.25厘),港元強勢(兌美元維持7.75-7.85)抑制進口成本,但若地緣政治緊張導致運費上升,通脹或於下半年反彈。財政司司長預測2026年通脹率介乎2.3%-2.7%,呼籲市民及企業保持警覺。
失業率:低位徘徊,結構性隱憂浮現
2025年8-10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維持2.9%,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低水平之一,就業人數達368.2萬,較疫情前高出約3萬人。建造業、零售及住宿餐飲業招聘需求強勁,平均每月職位空缺逾10萬個。然而,失業率低企背後隱藏結構性問題:
1. **青年失業率偏高**:15-29歲群組失業率達5.1%,較整體高出2.2個百分點,主因畢業生技能與市場需求錯配。
2. **長者就業壓力**:6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升至15.8%,但該群組失業率達3.5%,反映再就業困難。
3. **行業分化**:金融及專業服務業失業率僅1.8%,而運輸及倉庫業達4.2%,顯示數碼轉型加速淘汰低技術崗位。
勞工處推出「中高齡就業計劃」及「青年就業啟航計劃」,2025年共培訓逾2.5萬人,惟企業反映技能培訓與實際崗位要求仍有差距。
政策應對與未來展望
財政預算案2025-26年度撥款600億元推「北部都會區」基建及創科發展,預計創造15萬個就業機會,當中四成為中高技術崗位。政府亦延續「消費券計劃」至2026年,每人發放3,000元,刺激本地消費。同時,與大灣區城市合作推出「跨境就業津貼」,吸引香港青年到深圳、廣州工作,已有逾8,000人受惠。
展望202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香港經濟增長3.0%,通脹率2.4%,失業率微降至2.8%。若中美關係穩定、內地消費持續復甦,香港外貿及旅遊業可望進一步擴張。然而,氣候變化帶來的供應鏈風險、人口老化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仍是中長期挑戰。
總結而言,2025年香港經濟在低通脹、低失業的雙重優勢下穩步前進,但結構性就業失衡與潛在輸入通脹壓力不容忽視。政府需持續優化技能培訓、推動產業多元化,方能鞏固國際競爭力,讓經濟復甦成果惠及更廣泛市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