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能源部旗下的 AMMTO(Advanced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Office)在 2025 年夏天宣布「下一代半導體推動計畫」,預計投入 5,000 萬美元,針對鎵(Ga)、氮化鎵(GaN)、鍺(Ge)與碳化矽(SiC)的精煉與合金化能力,啟動全國性的競標與補助。
這項計畫是 CMM Accelerator(Critical Materials and Minerals Accelerator)的一部分,表面上是產業補助,實際上是一場材料主權的重組。 這筆資金的真正意圖,是在晶片製造競賽之外,搶回對能源轉換與算力基礎的掌控權。
從矽到寬能隙:為什麼材料成為戰略焦點
SiC 擅長高壓、高溫環境,是電動車逆變器與伺服器電源的主角;GaN 則以高頻率與高效率見長,在快充、AI 伺服器 VRM、衛星通訊與雷達中廣泛使用。但無論哪一種,它們都仰賴難以取得的材料。 GaN 需要高純度鎵,SiC 需要高品質碳化矽晶棒與外延層,而鍺則是紅外線感測與太陽能的重要元素。 這些材料雖然在地殼中不算稀有,卻因提煉與冶煉技術門檻高,長期集中在中國、德國與日本的供應體系中。
換句話說,第三代半導體的瓶頸不在設計,而在「煉」的能力。 因此,美國的策略不只是扶植晶片設計,而是從材料到製程的上游重新開疆闢土。這筆 5,000 萬美元的資金,正是要補上最脆弱的一段鏈結。
(延伸閱讀:半導體材料從矽到超寬能隙、SiC 碳化矽產業全景:電動車、AI 資料中心與台灣機會)
SiC 與 GaN:從台積電退場到美國 IDM 崛起
當台積電選擇在 2027 年全面退出 GaN 代工,這項材料的主導權就悄悄轉向整合式製造(IDM)陣營。Wolfspeed、MACOM、NXP Semiconductors 這三家企業,正成為美國版的第三代半導體骨幹。
- Wolfspeed (#WOLF):純粹的 SiC IDM,從北卡材料廠到紐約 Marcy 的 200 毫米功率晶圓廠,形成完整生產走廊。它的策略是以垂直整合壓低成本、提高良率,並搶占電動車與資料中心市場。
- MACOM (#MTSI):深耕 GaN-on-SiC 射頻與國防領域,近期取得 HRL 的 40 奈米 GaN 製程授權,正將軍用技術轉入商業化生產。
- NXP (#NXPI):在亞利桑那州啟用 RF GaN 廠,搭配既有 CMOS 廠形成射頻器件的本土供應鏈。
這三家企業的策略與 CMM 計畫的補助方向幾乎重疊,顯示美國正在用「政策加速器」重建 IDM 的製造走廊。與台積電、聯電等代工模式不同,它們強調材料自製、應用導向與快速迭代,把研發與生產重新拉回同一張桌上。
(延伸閱讀:GaN 的產業分岔:台積電退場,IDM 崛起)
鎵與鍺:副產品,卻是戰略關鍵
鎵(Gallium)與鍺(Germanium)本身不是主要礦產,而是鋁土礦、鋅冶煉過程中的副產物。由於美國境內的初級生產量極低,這筆資金的另一半,預期將流向兩類企業:
- USA Rare Earth (#USAR):擁有德州 Round Top 礦,礦體中含稀土與鎵,是少數具備完整冶煉規劃的美企。
- Teck Resources (#TECK):加拿大主要鍺供應商,在 Trail 冶煉廠擁有成熟的副產提取技術。
這些企業若能獲得資金支持,將把鎵、鍺從副產品升級為戰略產品,填補美國材料供應的最後缺口。
這與我們在 Gracelin Baskaran 與關鍵礦物時代的耐心戰爭 中看到的邏輯一致——戰略資源的競爭,正從稀土延伸到半導體材料,供應鏈的國家化正在成形。
能源、AI 與地緣政治的交會
為什麼第三代半導體會牽動政策?
因為它正處在能源與算力的交界點。 AI 伺服器的耗電量不斷攀升,電動車逆變器與充電設施也在全球爆發,所有這些應用都依賴高效率的功率元件。 SiC 與 GaN 提供的,是讓電力轉換損失下降 30%、能源效率顯著提升的核心技術。 在全球供應鏈分裂的時代,材料的掌握權成了國家競爭力的一部分。
因此,這筆看似不大的 5,000 萬美元,其實是地緣政治棋盤的一顆關鍵子。 它象徵美國不再只關注晶片製造,而是全面回補從礦到晶圓的缺口,把產業安全延伸到最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