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大禮包,市場卻開始發抖?
2025 年金管會送了壽險業一個超級大禮包:「新制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基本上就是讓壽險公司把自己的「小水庫」擴建成「大水壩」,以後匯損自己扛(股東扛?),不必天天去市場上買貴鬆鬆的避險工具。
聽起來很棒對吧?壽險公司省錢、財報變好看,股東笑呵呵。當這些手握十幾兆外幣的壽險巨獸們真的開始「裸奔」(降低避險),淺碟的台幣市場承受得住嗎?
保證金大禮包,壽險業為何急著「降避險」?
新制度到底有多香?簡單來說,金管會給了一個無法拒絕的理由,鼓勵壽險公司多存點錢進自己的水庫,少花點錢去買昂貴的「傳統避險工具」(像是Forward 遠期外匯、 Swap 換匯交易、NDF 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
看看新舊制度的對比,你就會明白這個誘因有多強大:

想像一下,國泰、富邦、南山這些前六大壽險公司,手裡握著合計高達 15.5 兆新台幣的外幣資產。為了保護這些資產不縮水,他們每年得燒掉多少避險成本?
據估算,如果能利用新制,把避險比例稍微降低個 5%,全體壽險業每年預期就能省下約 NT$200-250 億元。在近年壽險獲利壓力之下,哪家壽險能抵擋這種「降避險」的誘惑?
避險比例「歷史新低」與「恐慌回補」間掙扎
新制上路後,市場立刻用行動投票。2025 年間,整體壽險業的避險比例一度滑落到約 60.1%,近期更滑落到50%上下。這說明壽險業者開始利用新制給的彈性,不願再支付外匯避險成本。
但在極端市場波動下,壽險真的能高枕無憂嗎?壽險業降低「常態性」的避險比例,平時看來是節省了成本,皆大歡喜。但真正的風險,往往藏在風雲變色那一刻。
別忘了今年 5 月的台幣三天跌2塊(升值6%):
- 風平浪靜時:大家維持著較低的避險比例(比如 60%),省下避險成本大家開心。
- 風暴來襲時:台幣突然大幅升值,沒做外匯避險的40%投資部位蒙受損失,使壽險獲利壓力山大。
- 集體踩踏:所有壽險巨頭「同時」擠向狹窄的寥寥可數的避險工具,其中台幣的NDF 市場因為「老大」著墨較少而且彈性較大,特別受到壽險歡迎。
- 市場災難:短時間內爆出的巨量需求,直接把 NDF 市場的流動性抽乾,使換匯點數由平時的-100bps向下擴張至-300bps,避險成本由3-4%跳升到10-12%價格,形成了標準的「多殺多」局面。
金管會傑出的一手,攤銷後成本(AC)不需評價外匯損益?
「蓋水庫」(外匯準備金)就是拆解壽險外匯炸彈的終點了嗎?不夠的,他們要的更多。
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1023700079-439901
壽險公會正在力推直接修改「會計制度」,力拼「AC 債券的投資部位」(Amortized Cost,攤銷後成本),到期後或是採10年匯率均價攤銷匯兌損益,它的核心邏輯基本上就是先「眼不見為淨,等到投資到期(20-30年後)再來想辦法」
這對台灣壽險業甚至是整體金融體系是特效藥還是讓人上癮的毒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