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投資泡沫化的可能性:2008 金融海嘯的陰影再現?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泡沫不可怕,可怕的是泡沫破裂的剎那。如果拿2008年時的金融海嘯相比,現在的AI投資模式有沒有什麼相似之處,比較表如下:

raw-image

模式一(生態系循環): 以 Amazon 投資 Anthropic 為代表。此模式本質上是一個封閉的現金與額度循環。科技巨頭透過「投資」鎖定 AI 新創為客戶,再將這筆投資轉化為自身的雲端營收。其風險主要集中於科技巨頭的資產負債表與估值泡沫,對外部金融體系的直接衝擊較小。

raw-image


模式二(資產擔保債務): 以 CoreWeave 為代表。此模式引入了金融槓桿與 SPV 結構,將高風險、易折舊的 GPU 資產證券化。這標誌著風險從科技業擴散至「影子銀行」體系(私募信貸),具備了類似 2008 年次貸危機的信貸違約特徵。

raw-image

模式三(超級混合體): 以 OpenAI 為代表。此模式是上述兩種模式的疊加與放大,形成了一個以 AI 新創為核心,同時汲取雲端巨頭、硬體供應商、創投及傳統銀行資源的龐大結構。它創造了一種「科技業的大到不能倒」 (Too Big to Fail),其系統性風險不僅牽動全球市值最高企業的股價,更與廣泛的金融信貸市場深度掛鉤。

raw-image

總結而言,AI 產業的融資已不僅是技術創新的引擎,更演變為一個高度複雜且潛藏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結構。

附上Sam Altman接受Brad Gerstner專訪時,對於OpenAI年營收只有US$130億該如何償還整體債務的質疑時,露出不耐煩的語氣回應(見笑轉生氣??)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heLaurusViews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我的市場筆記本:Tech, Treasury, Capital Markets, FX, & Fixed In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