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常聽到某些創作者說:「做自媒體是一場馬拉松,要慢慢跑。」但我認為,這句話說一半而已。
馬拉松是有固定距離、有終點的——跑完就結束。可是真實的自媒體呢? 沒有終點、沒有終點線、沒有完賽獎牌,甚至沒有明確的“停下可以休息”時間。
因此更像什麼?
耐力賽。一種比誰能夠 不爆掉、不倦怠、不中斷 的長期戰。
既然是耐力賽,那我們要做的就不是「跑快一點」,而是「不讓自己提前退出」。
以下是能讓你長期穩定創作、不倦怠的三大策略。
一、不要為了「產量」燒掉你的熱情——而要為「習慣」留出空間
你可能想過這些:
- 要日更嗎?
- 要一週三篇嗎?
- 如果我不更新會不會掉觸及?
這些想法其實是在逼迫自己加速。
可你不是在跑100公尺,而是在跑一場沒有終點的比賽。
耐力賽最怕什麼?
——爆衝。
你要做的是建立「最輕鬆能做到的」更新習慣,例如:
- 一週一篇固定長文
- 平日 IG 只做輕內容
- 週末才做主題文章
- 短影片設定為 20 分鐘內可完成的版本
- 寫文章不超過 40 分鐘就強迫收尾
重點不是完美,也不是產量,而是:讓創作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你的壓力來源。
這就是耐力賽的配速。
也許你會注意到其他創作者能夠固定時段更新、產出內容,但你也可以留意,他們也曾熬過一段被更新逼著跑的日子,就是因為理解了耐力的重要,才有如今的他們。

△奔向光明
二、別再逼自己「靈感要完美」,要改成「抓重點 → 快速出稿 → 日後再強化」
倦怠常來自這句話:「我覺得這篇還不夠好,再改一下。」
改一次兩次還好,但一旦陷入「無止境修改地獄」,你就會開始疲乏、拖延,最終停更。
耐力賽有一個重要策略:把每一個內容都看成“進度的一部分”,不是“作品最終版”。
你可以這樣思考:
- IG 貼文可以先發精簡版,以後再做成長文文章
- 影片可以先 20 秒版,之後拆成 3 個主題延伸
- 今天寫不完沒關係,你有 30 分鐘寫 30 分鐘的品質
你不需要等待最好的狀態,才開始創作;你只需要開始,狀態自然會變好。
如果馬斯克等到資源都到齊才開公司,也不會有如今的成就了。
三、設定「低壓但有效」的 KPI:不是數字,而是“節奏指標”
很多人做自媒體會盯著:
- 觀看數
- 粉絲數
- 互動數
- 觸及數
這些當然重要,但都是「結果」。
結果本來就會有起伏。
耐力賽真正要看的是 節奏指標(Rhythm KPI):
- 我這週有維持 70% 的更新頻率嗎?
- 我是否在固定時間進行創作?
- 我的壓力指數是否過高?
- 我是否有每週花 1 小時研究新靈感?
- 我是否在內容之間保持呼吸?
因為 持續,本身就是最強的成長加速器。
短時間衝刺的是短跑選手, 但能一直跑、跑一年、兩年、五年的——才是真正會變強的。
最後:你該問的不是「怎麼做出更多內容?」
而是「怎麼讓我五年後還在創作?」
倦怠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你太努力、太早衝刺、太快燃燒。
耐力賽的贏家不是最快的,而是最懂得管理自己的。
你要做的是:
- 降低壓力
- 建立節奏
- 使用可長期維持的系統
- 採用「先做→再調」的創作流程
這樣你才能穩定、不爆掉、不中斷,也才能真正從自媒體的長期效應中獲得回報。
因為:
真正的勝利,是你還在,而別人已經休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