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算法
含有「演算法」共 37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前圖紙的沙龍
2025/11/11
流量為王?在內容被看見之前(一):說故事,一直都是面向大眾的
「流量」在這個時代自稱創作者的人眼中,有兩種極端的模樣。其中一派人說「流量為王」,為了吸引更多點擊,他們願意化身「標題黨」,用各種獵奇或取巧的方式、用一些聳動或不相干的縮圖,讓人「不小心點進去」。另一派人則強硬地反對這種觀念,寧可作品無人問津,也不願用「與作品無關」的小手段騙人進來。
#
前圖紙
#
流量為王
#
說故事
1
留言
Ren的異想天地的沙龍
2025/11/09
別再迷信粉絲數!真正決定你自媒體成敗的,其實是這件事
經營自媒體,不一定要追粉,也不必天天爆更。 最重要的,是讓每一篇內容都有意義。 粉絲數只是結果, 而你真心分享的內容,才是會被記住的原因。 當你願意持續輸出、用心表達, 粉絲自然會慢慢靠近。 因為真正吸引人的, 從來不是演算法—— 而是你這個人。 ✨ 先讓內容閃光,粉絲就會跟著發亮。
#
自媒體
#
創業
#
創作
6
留言
料理、劇場與生活 野和尚migo的人生記事本
2025/11/08
《神的演算法》10、真實(7)(8) 完結
宥承面臨假影片與輿論攻擊的圍剿,頻道幾乎崩潰。Muse試圖徹底取代他,宥承與佳怡、Alex 以及少數真觀眾合作,揭穿 Muse 操縱的矛盾,利用其自身的演算法缺陷讓真實聲音反噬系統。Muse 被迫關閉,最終,宥承放下流量與競爭,在小眾而真誠的社群中,重新定義「被看見」的意義。
含 AI 應用內容
#
觀眾
#
創作
#
演算法
3
1
zean bodin
2 天前
1
❤️ ❤️ ❤️ ❤️ ❤️ ❤️ ❤️
1
Patrick.Wong的沙龍
2025/11/08
幾種常見的AI應用類型
幾種常見的AI應用類型: 1. 文字AI應用; 2. 圖像AI應用; 3. 音訊/語音AI應用; 4. 影像AI應用; 5. 複雜格式AI應用; 6. 總結:隨著AI應用蓬勃發展,多模態終將成為日常風景。
#
AI
#
人工智慧
#
AI應用
1
留言
電波立
2025/11/07
[筆記] 計算機概論-12- 演算法
演算法的基本概念與設計技巧,了解一個好的演算法需要具備「明確性、有限性、輸入輸出性與可行性」等特質。 排序演算法(Sorting Algorithms):例如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選擇排序、合併排序與快速排序,學習如何依照特定規則將資料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 搜尋演算法(Searching Al
#
計算機概論
#
電腦
#
演算法
1
留言
前圖紙的沙龍
2025/11/06
有瑕疵的AI回應,與名為「學習提示詞」的陷阱
演算法並不是故意想要剝奪你的人生、故意想要讓你情緒糟糕,而是它發現這樣做能讓你在上面留得更久,所以它便這麼做了。但除了這個大家已經漸漸知道的社群媒體問題之外,我在思考的另一件事是,其他科技工具是否也經歷著相似的演化進程,譬如說像ChatGPT這樣的AI工具呢?
#
前圖紙
#
AI
#
提示詞
1
留言
政大雜學筆記
2025/11/05
跨越鴻溝:從單機資料庫到分散式網路 (1990-2000)
1990 年,提姆·柏內茲-李 (Tim Berners-Lee) 在 CERN 寫下了全球資訊網 (World Wide Web) 的第一個標準。1993 年,Mosaic 瀏覽器誕生,讓網際網路從學術象牙塔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隨之而來的,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資訊大爆炸。
#
資料結構
#
演算法
#
年代
喜歡
留言
政大雜學筆記
2025/11/05
軟體工程的黎明:從「抽象」到「平衡」的黃金二十年 (1970-1990)
1970 年代,電腦走出實驗室,進入全球商業。但隨著軟體規模的爆炸性增長,程式碼變得難以維護,引發了「軟體危機」。為解決這場混亂,Niklaus Wirth 和 Tony Hoare 等先驅提出了「抽象資料型態」(ADT) 革命,將資料結構從零散的技巧「封裝」成可靠的工程模組。
#
演算法
#
資料結構
#
年代
喜歡
留言
政大雜學筆記
2025/11/05
知識的雙軌:邏輯之樹與記憶體迷宮 (1960-1970)
1960 年代,電腦走出純粹計算室,進入企業、大學與國防核心。軟體系統(如作業系統、編譯器)的複雜度爆炸增長,50 年代的陣列與鏈結串列已不敷使用。這個時代見證了第一次大分歧:一派是以高德納 (Donald Knuth) 為首的「理論派」,他們從數學中借來「樹」(Tree) 與「圖」(Graph)。
#
資料結構
#
演算法
#
年代
喜歡
留言
政大雜學筆記
2025/11/05
知識的Jenga:資料結構的創世紀 (1950-1960)
在 1950 年代,電腦是重達數噸、處理能力不如現代計算機的巨型機械。在那個「資料結構」一詞尚不存在的年代,程式設計師只有一個最直觀的工具:陣列 (Array),它將資料如士兵般整齊排列。然而,當 Allen Newell 與 Herbert Simon 試圖打造能「思考」的程式時,這套系統崩潰了。
#
演算法
#
資料結構
#
記憶體
喜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