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金流向:ETF / 保證金 / 對沖基金
大規模資金(零售與機構)進入某類資產(例如科技股、比特幣、黃金)會推高價格;當情緒反轉或出現風險事件時,這些資金會快速撤出,而 ETF、被動基金與槓桿產品因其「被動或機械化」的特性,會在同一方向放大交易,形成正反向的加速器。 - 再融資與成本錯配
有報導與市場參與者反映:某些策略建立在廉價短期融資上(例如在低利率時期透過 repo 拿到 2–3% 融資),但當市場或利率環境突變,需以更高成本再融資(8–10% 或更高)時,策略就會變得不可持續,觸發強制平倉或被動減杠杆。國際機構因此警示「再融資風險與流動性錯配」。 - 槓桿鏈條的交叉暴露
對沖基金、私募信貸平台、券商、prime broker、銀行之間存在大量抵押品和信用線關係。當某一環節遭遇估值下跌或追加保證金,可能引發鏈式平倉與信用緊縮,快速傳播至其他資產(尤其是流動性較差或高槓桿的標的)。 - 加密市場的去槓桿示例
加密市場已多次出現「槓桿去化→強制平倉→擴散至傳統資產(尤其是涉加密的上市公司/ETF)」的事件。近期 Bitcoin、以太坊等在短時間內因巨量強平造成價格崩落的新聞正是活生生的例子,說明槓桿驟減如何加劇市場下跌。
1. 倫敦對沖基金: 一些公司以2%-3%利率借現金流七倍資金,但面臨以8%-10%的利率進行再融資困境
2. 美國金融業監管局: 經紀帳戶融資規模達1.1兆美元歷史高位
3. 晨星: 槓桿股票基金資產超過1400億美元 為有記錄以來的最高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