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鄉愁之味──立石鐵臣

立石鐵臣,畫家,1905年生於臺北。也就是說,他是灣生
灣生在日治時期是一種頗尷尬的階級,基於日本人的血統,灣生比台灣人來得優越一點點,但跟日本內地的「正統」日本人比起來,又因為出生在殖民地而矮人一截。
灣生最慘的地方,就是往往在台灣度過他們的童年甚至青少年時期,童年的印痕最深,從小長大的地方就是故鄉,也就是說,他們在戰敗被遣返日本時,就注定成為本國籍的異鄉人。
立石鐵臣在台灣成長,直到9歲才隨父親調職時返回日本,在日本隨岸田劉生梅原龍三郎等大師習畫。當時日本畫壇廣泛認為具有地方風土特色才是好作品,而台灣鮮豔濃烈的亞熱帶色彩,深深吸引了許多日本的年輕畫家,立石鐵臣也在1933-1936多次重回台灣進行油畫寫生,同時與西川滿一掛文青好捧由們成立「版畫創作會」,開始大量蒐集、創作與臺灣鄉土民俗有關的版畫作品。
1939年應台北帝國大學的聘請,立石鐵臣赴台進行昆蟲標本細密畫的繪製工作,直到1948年離台。這九年的時間,可說是立石鐵臣在台灣的黃金年代。
《民俗臺灣》挨粿。圖片來源:北投虹燁工作室
《民俗臺灣》挨粿。圖片來源:北投虹燁工作室
他為《民俗臺灣》繪製的「臺灣民俗圖繪」專欄,內容簡直就是日治時期的食尚玩家+探索頻道,全台走透透。從打棉花、製香等傳統手工藝到飯春花等祭典小物的介紹,從永樂市場的排骨酥到民眾過年炊製的甜、鹹粿。
圖片以超精美版畫呈現之外,立石鐵臣還會特地用日文的片假名為台語的專有名詞標音,務必要使讀者能夠身歷其境,就差沒直播了。
立石鐵臣為《民俗臺灣》封面製作馬頭版畫。圖片來源:台灣回憶探險團
《民俗臺灣》於1941年由一群愛好台灣民俗的日本學者與台灣知識分子創刊,主導人池田敏雄金關丈夫等人本著「對台灣民眾愛與共同感,無視當局的皇民化主張,以保留台灣固有的文化為前提。」無視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狂!
《台灣畫冊》打棉被圖文。圖片來源:自由時報;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翻攝
1962年出版的《台灣畫冊》,是立石鐵臣以「臺灣民俗圖繪」專欄圖文為基礎,改用彩墨的方式繪製而成的回憶錄。
《民俗臺灣》的永樂市場小吃攤, 圖片來源:北投虹燁工作室
請注意小吃攤的顧客穿著——草鞋、赤腳,對了,吃麵時記得把一隻腳跨在板凳上。
等等,此時不是皇民化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嗎?這些日本人在搞甚麼《民俗臺灣》?台語翻譯文學?頭殼壞掉嗎?
當我翻閱立石鐵臣的版畫作品時,感受到的是青。春。無。敵。啊。當時立石鐵臣三十出頭,正值人生的黃金時期。當他坐上台南的人力車,欣賞火紅的鳳凰花盛開,與朋友前往沙卡里巴(台南舊時著名的小吃匯集處,今已拆遷,傳統攤販四散)大吃圓仔湯和鼎邊趖時,這種感動就如同第一次背包旅行一樣,在心中刻下耀眼的記憶。
那是有熱情、有理想、有信仰的時刻,皇民化運動迫使台灣人折腰,但是日本人不必,而這些日本文青藉著自己的身分優勢,努力把台灣美麗的一面保存下來。
在台期間立石鐵臣也設計了大量精彩的書籍封面,包含艋舺文藝美少女黃鳳姿的《七娘媽生》和《七爺八爺》、西川滿的《華麗島頌歌》、《赤崁記》、池田敏雄等人合著的《臺灣文學集》、楊雲萍的詩集《山河》等,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立石鐵臣以日僑的身分被中華民國政府留用,仍繼續創作不輟,留下了〈臺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這樣精美的作品。
《台灣公論報》上立石鐵臣發表蘭嶼達悟族土偶的圖文報導。 圖片來源:北投虹燁工作室
而立石鐵臣最為大家熟知的畫作,應是《台灣畫冊》的末章,描繪離台返日的碼頭送別:
圖片來源:台灣回憶探險團
「昭和二十三年(編按:1948年)十二月五日,我們離開台灣。留下最後僅存的留用日本人,據說這幾乎是最後的引揚船。……港邊的防波堤上擠滿了前來送別的台灣人,當船緩緩駛離的時候,防波堤上傳來了用日本語合唱『螢之光』的歌聲。當時日本語禁止在公開場合使用,大家卻用『不管他』的表情由衷唱著。當大船離岸後,兩艘小船追了出來,拿出日章旗揮舞著。這是表現出對日本人的愛惜,與對大陸渡來的同族的對抗吧。吾愛台灣。吾愛台灣。」
請注意,1945年台灣就已經被國民政府接收,立石鐵臣用畫筆記錄了當時被遣返的日人,上街變賣家產的淒涼戰敗景象。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立石鐵臣仍以日僑身分留在台灣,也就是說,他勢必見證了當時的社會動亂與政府對人民的武力鎮壓,但《台灣畫冊》全書卻對二二八事件隻字未提。整部畫冊中,只有最後一篇的最後一句,猛然點出了當時台灣友人心中壓抑的不滿,這個編排很值得玩味。
而台灣朋友冒險所唱的日文〈螢之光〉是甚麼歌呢?這首原是蘇格蘭歌曲,日本將之改編成軍歌,前兩段的日文歌詞十分優美,經常用以送別。
歌詞:
蛍の光、窓の雪、 書読む月日、重ねつゝ、 何時しか年も、すぎの戸を、 開けてぞ今朝は、別れ行く。
止まるも行くも、限りとて、 互に思ふ、千万の、 心の端を、一言に、 幸くと許り、歌ふなり。
螢火蟲的光、窗邊的雪, 讀書的歲月,持續經年。 不知何時,時候已到,離去的門 已開啟。今朝,離別而去。
留下的人、離去的人,不限何人 互相思念。千萬個 心緒,化為一句: 祝你幸福,用歌唱出來。
1948年冬天的離別,台灣的朋友說:「祝你幸福。」
十四年後的春天,立石鐵臣在畫紙上寫下綿遠的回聲:「吾愛台灣。吾愛台灣。」
什麼才能夠定義鄉土之愛呢?你的國籍?你的血緣?你的政治信仰?還是你呼吸過、品嘗過、觸摸過、描繪過的深厚記憶?
最後兩行吾愛台灣,我認為應可用台語發音,立石鐵臣在文字中經常交錯運用台語和日語。1948這一聲再會,就是永別了,直到1980年因肺腺癌病逝,他再也沒有回到台灣。
返回日本後,立石鐵臣的作品風格轉向超現實主義,畫面上經常將細密畫的昆蟲、花卉並列在空無一物的大地之上,天空是奇異的青色調,無論是新月或滿月皆冰冷且完美。靜物們彷彿標本(事實上有些就是標本)沐浴在不自然的月光裡,呼吸已經終止了,可是生命的豔麗還停留在形體上。
立石鐵臣〈月に献ず〉,1972年。圖片來源:Pinterest
或者,在1950年的作品〈虚空〉之中,月亮長出了巨大的獨眼,彷彿氣球一般漂浮在太空之中,這隻紫色獨眼看向何方呢?灣生身分的立石鐵臣,回到日本又該如何定義自己呢?〈虚空〉這幅作品是否正呈現了對於南方故鄉的無盡思念?
無聲的、無根的靈魂,只好繼續漂浮著、眺望著、不被理解的寂寞著,並且在荒蕪大地上投下影子,與自己的影子為伴。
立石鐵臣〈虚空〉,1950年。圖片來源:泰明畫廊
如果要為立石鐵臣做一道菜,那一定就是台灣小吃了。《臺灣畫冊》中有一篇〈拖車。鳳凰花〉頗引我注意,立石鐵臣寫台南的鳳凰花如緞帶花一般艷麗,當時他坐著人力車去沙卡里巴採訪小吃,想必是他對台南最深刻的記憶。哼哼,台南小吃絕對在日本吃不到啊!
本來我心中的首選是鱔魚意麵,但考慮到讀者很難在市場買到新鮮的台灣自產生鱔(我也買不到……),所以把生炒鱔魚意麵換成生炒花枝了。立石鐵臣不要哭,地方小吃才是真正的鄉愁啊。
《台灣畫冊》中的〈拖車。鳳凰花〉。圖片來源:好友陳允元翻拍自《台灣畫冊》,感謝感謝!

生炒花枝食譜

食材:
  1. 新鮮花枝(小卷)一隻
  2. 蒜頭一球
  3. 辣椒半根
  4. 洋蔥半顆
  5. 青蔥數根
  6. 紅蘿蔔半根

調味料:
  1. 米酒半碗
  2. 醬油3大匙+砂糖1大匙(台南味就是要甜)+烏醋2大匙+水2大匙=砂糖醬油水(廢話)
  3. 太白粉一小匙調成一碗勾芡水(你如果熱愛黏稠可以多一點沒關係)

*警告*
生炒花枝雖然不用像生炒鱔魚在黃金27秒內完成,但是也必須快手快腳,所以請務必在開火以前把所有材料備好,調味料務必事先拌勻,否則鮮嫩如花的花枝轉眼就老了,就跟立石鐵臣回日本的悠悠歲月一樣。

食譜步驟
1. 把小卷切成圈狀(當然如果讀者身為版畫狂熱者要拿刀來刻花也可以),胡蘿蔔切薄片,洋蔥切粗絲,大蒜去皮拍扁,蔥切成和洋蔥差不多的小段,辣椒去籽(台南人超不會吃辣)切片。
2. 倒油,熱鍋,中火爆香蒜頭,然後把胡蘿蔔和洋蔥片通通丟下去炒!
3. 翻炒後,洋蔥和蒜頭散發出香味,稍微有一點點焦會很好,接著動作要很快,小卷下!蔥和辣椒下!米酒半碗倒下去!轉大火快翻,讓米酒酒精揮發就好。拜託不要學小婉師讓鍋子著火,你真的會燒到眉毛,火中不會出現柯一正慈祥的臉立石鐵臣也不會顯靈,鬼怪之事還是留給電影吧。
4. 調味料下!勾芡汁下!快速翻炒!(老實說我調得太濃了跟鼻涕一樣)
5. 盛盤上桌(結果翻炒過程好像真的也差不多黃金27秒欸,《總舖師》還蠻有道理的)。
柯導沒唬爛啊!電影《總鋪師》截圖

延伸閱讀:

支持「藝術家的一日廚房」
  • 攝影、撰文:潘家欣
  • 編輯:陳大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對我來說,我悲傷的時候,最能平復心情的方式就兩種,吃真正的美食,以及看偉大的作品。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