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獄政博物館嘉義舊監最早的一批導覽解說志工,服務迄今已經歷經7個年頭。還記得民國一百年,博物館籌備期間,我去幫忙協助獄政博物館的獄政文物的整理。第一工場面積最大,所以拿來置放全台灣所有監獄的模型,由我們導覽解說志工協助搬運上架和定位,這些大多是光復後新建的監獄模型;但其中有關於日治時期的北中南三大刑務所和其它分監,因全拆光了,所以史料闕如,我特地蒐集相關史料。
日治初期沿用清領時期的監獄(重罪)與押館(輕罪),並參考歐美獄政規則立法、修法,至明治32年(1900年)制訂「臺灣監獄則施行細則」後大致完備。隔年起,造台北、台中、台南三大刑務所(刑場),大正時期完成了宜、竹、嘉三座監獄,昭和時期完成了花、高兩座分監(圖示如下)。
當初監獄均建於市郊,然都市快速發展,早已不敷使用,需另覓新監,故原地大多提撥為學校、電信大樓、郵局等。嘉監在無財團覬覦下,法務部、市府、大學三方角力,結果三個和尚沒水喝,在民間文史人士搶救下,得以保存。
獄政博物館「賓夕凡尼亞制」的建築特色,要追溯到1790年啟用的賓夕凡尼亞州費城的「胡桃街監獄」。美國現代監獄系統誕生地,建築特色為中央台與放射狀扇形監舍、空中巡邏道,做有效監控與方便管理。設計以獨居房為主,並首度根據年齡、性別、犯罪類型加以單獨隔離拘禁,在美國獄政史上具歷史意義。
日本人引用並改良在台灣監獄本體上(台北、台中、台南、嘉義監獄),運用日本獨特的匠師工法,尤其嘉義監獄採用大量的台灣檜木打造而成。
賓夕凡尼亞制的建築特色,由中央台環視放射狀監舍,由左而右分別為智舍、仁舍、勇舍。
我很敬佩妹尾河童先生神乎其技的窺看繪圖技法,甚至瞬間一瞥或只憑照片印象,就可分毫不差地畫出俯視圖或透視圖。在拜讀《窺看日本》一書中,記錄日本各式監舍的平面圖,我也嘗試運用相似技法,測繪出仁舍中一間很特別的舍房(22室)。因這間舍房特別保留日治時期的煤油燈孔,未加以整修填平。
封面圖片來源:wikipedia
內文圖片來源:陳俊文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