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沈鬱頓挫的馮延巳(一)

前情提要: 我們介紹了溫庭筠與韋莊,溫庭筠的詞給人豐富的聯想(蛾眉、弄妝)、客觀的美感(精美的用詞),但是不給人直接的感動;韋莊的詞直接給我們感動,但是沒有豐富的聯想,因為太直接描述事件,例如:兩首《女冠子》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夢見。...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
因為所寫的人物、事件、時間與地點都是分明的,所以就有其侷限。而馮延巳則是同時給讀者直接的感動以及豐富的聯想,已經從感情的事件,躍升至感情的境界。

馮延巳
馮延巳(ㄙˋ),字正中,西元903-960,多才多藝,尤其擅長填詞。南唐中主李璟時官至宰相。年輕的時候,李璟的父親南唐烈祖李昪(ㄅㄧㄢˋ)欣賞他「有詞學,多技藝」,直接從沒有任何官職的情況下給馮延巳秘書郎的官位(只要官職裡面有個郎字的,都是在宮廷裡面走動的工作),因此開始與南唐中主李璟(李後主的父親)交游。因為南唐偏安江南,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如果不富國強兵的話,只能坐等亡國。因為正中的同父異母弟指揮一場戰爭失敗,馮正中受牽連而被貶官去當撫州節度使三年,撫州在江西臨川附近,這三年馮正中做的詞,其詞風影響了宋朝的晏殊與歐陽修,晏、歐都是江西人,晏殊的傳記裡面就記載了他喜歡馮正中的詞。馮煦《唐五代詞選》:「上翼二主,下啟歐晏。」
後來馮正中復出又做宰相,因為戰爭失利又被罷相,南唐的對外戰爭都以失敗收場,也就一步步的走向滅亡之路了。馮正中親眼看見南唐從開國到滅亡的過程,自己擔任宰相,總是希望可以力挽狂瀾,但是卻必須承受國家日漸衰敗的痛苦,同時又必須忍受朝廷裡面敵對黨人的毀謗,這種內心的負荷勢必非常沈重。 清朝陳廷焯(ㄓㄨㄛˊ)的《白雨齋詞話》:「馮正中詞,極沉鬱之致,窮頓挫之妙。」每位作者都有最能代表其特色的作品,溫庭筠跟韋莊都是《菩薩蠻》而馮正中是《鵲踏枝》(又名《蝶戀花》)。我們來看兩首《鵲踏枝》,大家先讀過一遍。

《鵲踏枝》
其一
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爲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其二
梅落繁枝千萬片,猶自多情,學雪隨風轉。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無限。 樓上春山寒四面,過盡征鴻,暮景煙深淺。一晌憑欄人不見,鮫綃掩淚思量遍。
先看第一首
「誰道閒情拋棄久」 「閒情」:最難擺脫的一種情思,只要你靜下來或清閒下來,就會湧上心頭的那種情思。曹丕曾經寫有一首詩:「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憂來無方,人莫之知。」意思是高山上面一定有山崖,樹林當中一定有樹枝。我心中的憂愁卻不知道從哪裡來,而我也無法向人訴說這樣的情感。如果你是因為某件事情而憂愁,就可以找人傾訴,這種憂愁是短暫的;可是莫名就是有一種哀愁是無來由的,你一閒下來就感到惆悵,這就是「閒情」,是長久不散的。
「閒情拋棄久」,我曾經致力與「拋棄」「閒情」,這裡有兩種層次,一是努力不懈去做,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當中有一種自我覺醒,是心甘情願去做這個選擇。我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想要擺脫那種「閒情」。前面加上「誰道」,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未能做到,表示我以為我已經拋棄了閒情,可是竟然沒有!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不是只有一年,而是每年的春天來了,我那種若有所思的感覺怎麼又出現了。 「惆悵」,好像有所追求,又好像有所失落。 整句說明心中有一種無法具體說出來的感覺,不知道是哀傷還是憂愁,也好像不是為了某個人。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 「病酒」,因酒喝多而身體不適,也有可能是醉了。 花開之後很快就花謝了,而且你現在眼前的花與當下的心情,就算明天再看也無法相同,所以就算你已經醉了,也不要推辭再喝一杯。因為對花是那麼的愛惜,不忍看到它的凋落,在它有花的時候,我就要用盡力量欣賞它。 「不辭」,有一種奮鬥掙扎的精神,不甘心失敗倒下去。 「鏡裏」,表現出一種自覺與反省。因為我花前病酒,為它憔悴消瘦,難道我會不知道嗎?我知道,「朱顏瘦」,就算代表上面所付出的代價與努力。
下片 「河畔青蕪堤上柳」 承上啟下的句子,承的是難以「拋棄」的「閒情」與「還依舊」的「惆悵」。我們之前說到「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句話有兩種景觀,一個是草一個是柳。關於草,也有個傳統,古詩《飲馬長城窟行》裡面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夙昔夢見之。」
看到「河畔」的青草引起對遠方那個人的思念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草,也是愁。
關於柳,我們之前說到是種離別的象徵,也是引起人們對遠方那個人的思念。
「爲問新愁,何事年年有?」 我的新愁跟著那「河畔」的草與「堤上」的柳一樣,「年年」都會長起來。這裡跟上面「誰道閒情拋棄久」一樣用反問的口氣,同樣也代表努力與反省,更能知道「閒情」、「惆悵」與「新愁」的難以斷絕。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獨立小橋」,一個人站在橋上。但是我們要更深一層的想,橋是在河水上面沒有任何保護。你為什麼要站在橋上?然後讓風吹的你的衣袖都是寒風。所以作者想表達的或許是在他這樣的政治地位中,內心深處一種悲哀的感受。或許有人會問,那你怎麼不回去呢?這就是作者的擇善固執,「平林新月人歸後」,「平林」是遠處的叢林,「新月」是月亮剛升上來,所有在路上的人都回去了,而我還站在這裡。
這首詞到最後,作者都沒有特別說明是什麼情感,就是一種沈鬱盤旋在心裡的一種感情,是一種意境
近代香港學人饒宗頤在《人間詞話平議》裡面,針對這首詞進行了政治性的解讀,他認為「不辭鏡裏朱顏瘦」是:鞠躬盡瘁,具見開濟老臣懷襟。這是因為馮正中與南唐王朝關係緊密而言。而「開濟」是引用杜甫詠諸葛亮的一首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開」是開國,「濟」是救助的意思,這裡可以解釋為挽救危亡。前面提到馮正中看著南唐建國又慢慢衰亡,身為宰相,當然會希望自己可以挽救國運衰亡的頹勢,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論語·憲問》)的情感。
附上饒宗頤的見解只是想呼應之前我們提到的一個觀念,清朝譚獻在《復堂詞錄》的序裡提到:「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當讀者用心體會了作品的內容,只要能夠言之有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聯想與詮釋。
第二首詞我們下一篇介紹。
PS. 詞話是評論詞的書籍,詩話是評論詩的書籍。 參考書目:葉嘉瑩《唐五代名家詞選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唐詩、宋詞、元曲是這三個朝代各自的代表作,但大家接觸詩多,宋詞就比較少知道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