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先服用:
16. 點、線、面的想像維度:像「肯X基自由選」一樣的性別問題(上)) 在上篇我們透過「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三個定義理解到不同組合下,各種性少數族群的樣貌。但有些讀者可能會好奇,目前我們舉的例子似乎都還是得將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代入「男/女」的二元想像,那不還是一種二分法嗎?有這個疑惑代表你蠻有 sense 的喔!確實是這樣沒錯,緊接著我們就來認識「金賽光譜」。 金賽認為在理解性別時,除了要先承認「生理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是三件獨立的事之外,也該發現它們各自都存在「中間地帶」。一個人的性別認同可以是 60%的男性加上 40%的女性,而同樣叫雙性戀,有人可能自覺 95% 狀況受女性吸引,反過來肯定也有 95% 狀況受男性吸引的人;這些狀況應該透過連續性的描繪來理解,也就是他所提出的「光譜理論」。
舉個例子來說明「由點到線」的維度擴展吧,在上篇中我們知道「跨性別者」可泛指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相異的人,它並不只是「生理性別男、性別認同女」這種極端的案例,而更廣泛的包含了連續區段中任何中間地帶的意涵指涉;LGBT 族群同中有異的多元想像,甚至是無限細分,也都藉由「性別光譜」的存在獲得更完整的凸顯! 等等,我突然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感覺」不應該只是一個平均值:新維度的引入
假設性吸引的強度是 100,那男、女性吸引同為 50 的人,在性傾向光譜中會在中心位置,問題是,男、女性吸引同為 100 和同為 0 的人也會被畫在同一個座標點上。這就很麻煩了,雙性戀和無性戀可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呢。容我停下來解釋一個關鍵的概念,我們身邊都有對「性愛」很無感的人,相反的也會有需求特別高的,因為「性吸引(甚至是需求)」的強度本來就是因人而異,並不是在「總量相同」的假設下去分配(給兩種性別)的,性別認同也是一樣道理。光譜從而出現了無法解釋的盲點:「個別強度」,這使得理解上不免還是時而失真。 我們得繼續擴大維度(也就是「由線到面」)才能解決這問題,來畫個直角座標吧!以性別認同為例,如果我們將「男性認同」與「女性認同」當成 x、y 軸,原本光譜上重疊的「兩性認同各半」與「無性別認同」的兩群人,就可以被分劃到不同的象限(第一和第三)去了。而且你也曉得,這些象限內部都還可以再依據認同強度高低,標示出個別座標,把原本「平均化」的光譜做出更精細的二維刻劃 ^^
性向當然也可以如此,只要我們把 x、y 軸改成「男性性幻想」與「女性性幻想」,同樣能成功分離在光譜上重合的「雙性戀」和「無性戀」。把這個平面座標和剛畫好的性別認同(座標)一對照,你就可以想像,不同性別認同的人要描繪各自性傾向,那肯定是三維以上的立體系統了。而且這都還不包含生理性別所牽涉的「順性別」或「跨性別」問題喔 XDD 不是我刻意講難了,而是社會的真實樣貌的確如此複雜。到最後你會發現,在一個「連續」的基礎下,要從現有分類裡繼續切分出同中有異,永遠都是可能的。你再回過頭看看當前大行其道的「一刀二分流」,會不會覺得粗糙到很荒謬呢?也許我們該重新想一想,這種將人分門別類的先入為主,非但在實質與觀念層面上陷人於囿,也同時讓我們自身跌入了主流化刻板的框架裡頭。
結語:超越性別的想像
基於上述這些生理預判可能發生的失準,某些性別學者從而主張:「生理性別」不過是人體成千上萬基因表現的一項,就像美人尖、地中海型貧血一樣,並不是用來區分人群,甚至影響行為、互動的良好變因,尤其還是在二元框架這種粗暴的預設之下。 當然,我相信生物學家絕對找得出支持「男、女性存有差異」的證據,但分化人類的方式無窮多,用腳想都知道「性別」肯定不是最穩妥的變項。何況當前性別化的社會分工本就是很晚近才衍生的概念,倘若我們堅持以成見去束縛、抵抗它的鬆動,一個和「適才發揮真諦」逆向而馳的社會,最終傷害到的,不還是它自身的發展嗎?
「性別」於你而言有什麼意涵呢?當我們把鏡頭拉遠,會發現它也不過只是構成人的一小部分。泛性戀(pansexual, P)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對於性的結合,他們更在乎來自「靈魂親和」所產生的吸引。而對筆者來說,能夠定義「陳怡霖」的東西有很多,像是藝術品味、興趣喜好與思想價值,絕大多數的代表性都超越性別,我也更青睞以此作為「自我認同」的一種風格形塑。反而不想糾結於任何攸關「性別認同」的選邊站上,這,不也是一種美好嗎? 我想,那窮盡一切維度也無法定義的「獨特」,才是身為人最可貴的本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