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資訊│淺談特殊情境中的資訊行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非洲豬瘟在對岸的迅速擴散,一時使得許多人大為緊張。社群媒體上充滿各式懶人包與提醒,媒體也不斷報導旅客攜帶違禁品而被罰款的案例。由流行疾病而引發的資訊分享浪潮也發生在2009年H1N1爆發期間,更令人心惶惶的則是2003年的SARS事件。由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為嚴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人人時刻呼吸皆備受威脅,無人不關注SARS相關資訊。然而,多數人獲得的資訊有限,卻面臨急迫且強烈的資訊需求。

│那些急著追的資訊

在SARS疫情爆發前,多數民眾對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的了解不多。但疫情爆發得快速又猛烈,使得這時人們在強烈需求與不安心理之下,展現特殊的資訊行為。
由於擔心被傳染,人們往往快速高頻率且主動地接收資訊,並在接收資訊後,主動分享給身邊的人知道。當時人們接收資訊訊息的管道以媒體為主,而媒體報導的內容在民眾強烈的資訊需求下,圍繞著「抗煞」之各種議題,從正確的預防行為,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少前往公共場所,到民間流傳的飲食方法、中藥等民俗療法。民眾各自選擇「追隨」自己相信的報導,部分民眾大量蒐購被報導物品(如:口罩、特定藥材);部分宗教信仰者則採用「吃符水」、「吸香灰」等無科學證明的療法。
Photo by Ryoji Iwata on Unsplash
人們對於SARS相關資訊有如此強烈的需求,除了與自己切身相關、擔心被傳染,媒體的重複報導也強化了特定訊息的重要性。
對此,人們收到資訊時更擔心是否正確,想要查證的心態也使得資訊需求更加強烈,故依賴具有權威性的政府所頒布的消息。

│這些很難追的資訊

擁有非常特殊的資訊需求,是罕見疾病家庭常有的情況。然而,罕見疾病相關資訊取得困難,不只因相關知識原本就非常貧乏,也因這類資訊具有高度專業性,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但若家中有罕見疾病患者,家屬對相關資訊的需求程度,比起SARS期間的民眾,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因為資訊稀少,罕見疾病患者的照護者衍生出獨特的資訊行為。他們通常最先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雖然資訊直接且正確,但可能過於片面且難以理解。此時,病友協會就是最具參考價值的資訊來源。病友協會除了提供豐富實用的照護經驗,也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減輕照護上的壓力。
除了大量取得資訊,照護者更需要辨識資訊的正確度,並做出行動。照護者多會與醫師討論後重新評估治療方式,或者與病友協會的成員討論,將資訊重新組織並製成刊物,供其他人參考,並透過社群網站或對話分享給其他照護者。這時,照護者的角色會從資訊的需求者轉變成資訊的提供者,在傳遞罕見疾病資訊後,亦有助於一般人了解罕見疾病。
Photo by Jenn Evelyn-Ann on Unsplash

│都是你想要的資訊

了解特殊情境中的資訊行為,可以幫助資訊提供者更有效地傳播正確資訊。臺灣至今仍守住非洲豬瘟的防線,除了政府的宣導,熱心分享資訊的民眾與提供正確報導的媒體也多有功勞。傳播正確資訊有助需要資訊的人做出正確的選擇與行動,亦是資訊行為所以值得關注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范卉妤、邱銘心(2016)。罕見疾病兒童與青少年之主要照護者資訊需求與資訊行為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4(2),127-153。doi: 10.6182/jlis.2016.14(2).127
  2. 葉乃靜(2003)。SARS流行期間民眾健康資訊行為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2),95-110。doi: 10.6182/jlis.2003.1(2).09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圖書資訊學刊》(ISSN 1606-7509)由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出版,為同儕審查、開放取用的半年刊,刊載圖書館學、資訊科學、電腦科學、目錄學、檔案學、教學科技等相關領域之中英文學術論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Google或許可以告訴你最近的照相館在哪裡、PTT能提供各種腳架與鏡頭的分析,但想知道如何按部就班地構思角度、調整光圈,就需要經過組織、有條理呈現知識的書籍。圖書館如今提供的不是如同搜尋引擎般單純回答問題的服務,而是經過規劃、可符合不同階段資訊需求的服務。
對讀者來說,安靜明亮的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也是放鬆休閒的好去處。但對於在圖書館中工作的館員而言,每一個走進圖書館的讀者,都可能是今天的未知挑戰,是明天的壓力和負面情緒的來源。
翠玉白菜上的螽斯被嚇跑了! 看一個小孩、一隻鴨子和一隻獅子大鬧故宮!故宮與太極影音公司合作拍攝3D動畫影片「國寶總動員」,運用文物擬人化的特效手法,拉近民眾與古文物的距離。
說到假日的休閒活動,到公園走走、去市區逛街、看一場電影是最常見的選項。在所有考慮項目中,「去博物館逛逛」會是你的選擇嗎?博物館可能給人遙遠疏離的感覺,放在玻璃櫥窗內的文物也可能令人難以親近。但想認識文物、接觸歷史,其實還有比博物館要方便許多的選擇──瀏覽數位典藏資料庫。
隨著網路、智慧型手機等數位產品的誕生,人們使用紙本媒材獲取資訊的頻率日益降低。舉凡手機、平板、智慧音箱,甚至近幾年崛起的智慧型手表、眼鏡等,都是現代人獲取資訊的方式,許多資訊行為也隨著這些數位變革而有了改變。
說到「文物」,出現在你腦海中的畫面是一顆鮮嫩欲滴的翠玉白菜?還是布滿鏽斑的古代青銅禮器?或許你覺得文物的距離非常遙遠,就算看見象徵著歷史的文物,也總隔著一道玻璃。但如果你用過「朕知道了」紙膠帶,看過故宮小編整理的五種跨年方式,就會發現其實文物離你一點也不遙遠。
Google或許可以告訴你最近的照相館在哪裡、PTT能提供各種腳架與鏡頭的分析,但想知道如何按部就班地構思角度、調整光圈,就需要經過組織、有條理呈現知識的書籍。圖書館如今提供的不是如同搜尋引擎般單純回答問題的服務,而是經過規劃、可符合不同階段資訊需求的服務。
對讀者來說,安靜明亮的圖書館是知識的殿堂,也是放鬆休閒的好去處。但對於在圖書館中工作的館員而言,每一個走進圖書館的讀者,都可能是今天的未知挑戰,是明天的壓力和負面情緒的來源。
翠玉白菜上的螽斯被嚇跑了! 看一個小孩、一隻鴨子和一隻獅子大鬧故宮!故宮與太極影音公司合作拍攝3D動畫影片「國寶總動員」,運用文物擬人化的特效手法,拉近民眾與古文物的距離。
說到假日的休閒活動,到公園走走、去市區逛街、看一場電影是最常見的選項。在所有考慮項目中,「去博物館逛逛」會是你的選擇嗎?博物館可能給人遙遠疏離的感覺,放在玻璃櫥窗內的文物也可能令人難以親近。但想認識文物、接觸歷史,其實還有比博物館要方便許多的選擇──瀏覽數位典藏資料庫。
隨著網路、智慧型手機等數位產品的誕生,人們使用紙本媒材獲取資訊的頻率日益降低。舉凡手機、平板、智慧音箱,甚至近幾年崛起的智慧型手表、眼鏡等,都是現代人獲取資訊的方式,許多資訊行為也隨著這些數位變革而有了改變。
說到「文物」,出現在你腦海中的畫面是一顆鮮嫩欲滴的翠玉白菜?還是布滿鏽斑的古代青銅禮器?或許你覺得文物的距離非常遙遠,就算看見象徵著歷史的文物,也總隔著一道玻璃。但如果你用過「朕知道了」紙膠帶,看過故宮小編整理的五種跨年方式,就會發現其實文物離你一點也不遙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你們知道,近日流感病毒肆虐和新冠病毒蔓延,一樣都是很嚴重的問題?且在過年期間,可能會在高峰上呢! COVID-19 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健康問題,但另一種呼吸道敵人 - 流感 病毒🦠。的出現,為這個冬季,增添了新的複雜和嚴重影響。一個特別令人擔憂的方面是:混合感染的風險在冬季一直在增加,即是患者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2023年4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估國內目前至少有26萬兒童患了「長新冠」,醫界憂慮受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發育與學習。可是世界各國和台灣,大多已進入輕症不通報的措施,學校和家長如何掌握社區病毒的狀況,若病毒在社區高流行狀態下,如何進一步幫助小朋友採取自主的保護措施, 預防感染或再感染? 讓我們看看國際的作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你們知道,近日流感病毒肆虐和新冠病毒蔓延,一樣都是很嚴重的問題?且在過年期間,可能會在高峰上呢! COVID-19 仍然是全球🌍主要的健康問題,但另一種呼吸道敵人 - 流感 病毒🦠。的出現,為這個冬季,增添了新的複雜和嚴重影響。一個特別令人擔憂的方面是:混合感染的風險在冬季一直在增加,即是患者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2023年4月台灣大學公衛學院估國內目前至少有26萬兒童患了「長新冠」,醫界憂慮受新冠病毒感染會影響發育與學習。可是世界各國和台灣,大多已進入輕症不通報的措施,學校和家長如何掌握社區病毒的狀況,若病毒在社區高流行狀態下,如何進一步幫助小朋友採取自主的保護措施, 預防感染或再感染? 讓我們看看國際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