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北師美釋出展覽消息,有美少女又加入一點次文化的成分,當然馬上就找了宅宅高中朋友一起去看。雖然現在次文化進入展覽不是很新的做法,不過還是蠻有那種通俗的誘人成份。很幸運地正好碰到定時導覽,由一位正在讀美術史的研究生帶我們。整個展覽圍繞著「美少女」概念開展,討論日本美術/視覺文化上可能與之相關的材料。 必須先承認,在觀展的時候我大部分時間是拿來對照自己的所學,有什麼相類似的概念。不說內容,大家應該可以猜測會有浮世繪等傳統美人畫、女性時尚雜誌、少女漫畫等等,也有加入一些現代藝術家創作的美少女形象作品,試圖整理出美少女的輪廓。不過展覽更要觸及的核心圍繞在美少女形象的打造、取用,也提出自成一格的形象分類方式如躍動少女、神的少女等等。 ─美少女是什麼樣子?─ 二樓展出一系列的浮世繪,浮世繪在當時並不算是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功用可能是月曆/明信片等等。這一次展覽展出作為月曆圖案的四季少女,呈現的女性都有近似的臉孔宛若圖錄(Catalogue)。隨著時代往前推進,浮世繪師部分吸收西洋技法,逐漸變得不純而產生空間感。看這些女性在鏡前梳妝、河邊洗衣或在居家前與來客打招呼,「美人畫」似乎柔弱平和。 然而其中有幅浮世繪描繪盛大的吉原花魁出場的樣子。原來當時花魁若要應主人公之邀參與筵席,必須在事前先多方打聽或實地親訪看看這主人公的財力如何。鮮少出場的花魁讓一旁幹活的村民們都放下擔子看著花魁行進。我們一行人看著服飾的紋樣、較低階藝妓幫襯的姿態,還有村民好奇觀望的樣子。不過圖錄臉孔不會表現多少個體性;衣著繁複程度表現的尊卑階級才是關鍵。 接續美人畫這一主題,至此才在展場說明引用日本學者對美人畫表現形式的研究,說明美人畫呈現被動被觀看的姿態,不具任何威脅性。不過至少,較晚近的女性臉孔開始看得出個體差異了。也似乎能在畫面表現出的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小動作看出人物的情緒。這不禁讓人想起印象派那些描繪日常生活的作品,但想不到「日常生活」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可能是代表反叛或馴服。 接著轉進時間接近現代的一些作品。可以看到大正浪漫期間穿西服的女子,導覽員這時介紹了大正浪漫那種相當個人主義的信念。不過女性的戶外運動衣著仍然著重的是社交端莊,而非簡單且便於運動;且女性的夢想過了自由自在的學生時期,成年後似乎仍然被限縮在家庭上。自然地導覽員要提及香奈兒的女性服飾解放的重要性,不過同時間也有女性穿著和服在居家庭園逗著狗。 ─是誰創造了美少女?─ 村上隆的《Coco》、奈良美智的畫作、青森的初音還有一些動漫主題的小雕刻與模型等等。進入了時間較為當代的作品,重心從歷史風格轉移到主題性的抽象思考上。原本對轉換有些不適應,但後來才後知後覺地發現展覽要旨從形象的作成轉變成作意,讓我相信這次的策展為何有種引人關注的慾望。 粗製濫造過度樣板化的Coco、因集體信念而存在的初音、藝術家個人收藏的美少女模型,導覽員用有些廚的感覺介紹這些作品。創作者與閱覽者對於美少女的形象是有所求的。美少女可以是創作者苦心孤詣打造,細節深入肌膚骨骼牙齒的私人收藏;也可以是存在於御宅的心中、透過同人文化的二次創作衍生無數面貌,有如化身(Avatar)的神祗少女初音;而走沒幾步,又看到動漫角色以現實解剖學的面相呈現多麼讓人不舒服,讓人停止作夢。然而人都必須作夢。 從男性視角出發的被觀賞客體、也有女性角色主動凝視或表達情緒的主體。有男性藝術家觀察日常生活女性不經意的小動作、或以鉛筆素描呈現少女直愣愣的眼神,或者自我抽離空洞如玩偶(奈良美智的那些臭臉女孩我一向不喜歡就不提了)。但我與朋友特別駐足在一尊多頭─或說殘像─的木雕前,女子穿著婚紗,表情從開心至苦惱、最後趨於平靜。彷若一天婚禮的情緒也就是一生的情緒。 最後走到一面鏡子前的玻璃,我們看見玻璃上的少女形象。然而透過後方的鏡子我們看到,這不過就是一坨顏料而已。這讓人很陳腔濫調地想起瑪格利特的《這不是菸斗》探討藝術的虛實與幻象。不過更為真確的是當你看到顏料的體積與物質性、也會同時攬鏡自照看到鏡中自我。哪個美少女不需要化妝鏡呢? ─美少女怎麼看待自己?─ 是的,美少女都需要一面化妝鏡,時時拿出來自賞芳顏、期盼著更美更好的自己或打扮自己,不妨聯想化妝在古代宗教祭儀的神聖意義,使凡人暫時成聖。走進地下一樓,少女漫畫與女性雜誌、少女系動漫的周邊陳列著,展示出屬於美少女自己的社群。不過現在「魔法少女」成為動漫定番、變身要素成為梗圖成為精華,且我們的觀念也不再侷限於某類特定作品只能有特定族群的市場。回頭去看源頭蠻有意思的。 看到化妝鏡佈景的螢幕播放著各類卡通變身橋段的影片。導覽員提到一個現象:早期的變身橋段女主角幾乎都是變成大人,要到比較之後才有發展出套裝的要素,似乎意味著快快長大才有力量。然而同時展出的女性雜誌附錄的雙六遊戲,呈現女孩子的一生,終點卻是成為賢妻良母。這符合一般人對女性成長的制式想像,經歷過充滿妄想、不穩定且浮動的青少年時期,人總歸趨於平靜。 看到日本早期的兩大女性雜誌。由高畠華宵、竹久夢二、中原淳一等插畫家的風格各異,導覽員說大致上可分為歐洲派與美國派。歐洲派呈現的女性樣貌較為憂鬱深邃、美國派反之,個人比較喜歡歐洲派的女性風格。而最重要的是當時的讀者群有追星粉絲的前身影子,解說提到有本雜誌停辦之後讀者群仍然跟著插畫家去閱讀其自辦的少女雜誌。甚至在回函中還有提到重現了雜誌插圖呈現的服裝。 再往B1內部深入一點,展出的是高橋真琴的少女漫畫。從大概八九零年代「如星辰般的眼眸」到相當晚近的動漫如RE異世界、魔法少女小圓等等。我第一個想法是美少女總算走出她自己的門類,開始可以以自己獨特的屬性去展現自我。不過像早期作品那樣純然靠著劇情與性格去推動設定不太吸睛的人物已經不太適用了,就這點來說美少女還真的頗有高度製作的特性。 ─你也可以是美少女─ 「想先問大家心目中的美少女是什麼樣子呢?」導覽員說。在一開始拋出這個問題,有人回答眼睛大大的、然後會有雙馬尾或長髮,一般人對美少女的印象大概都是如此。然而當我們看到手塚治虫的《寶馬王子》動畫片頭曲,考究上的意義來說,《寶馬王子》可說是第一部少女漫畫,主人公的設定也相當的前衛,是一位被精靈惡作劇,導致自己是男兒心女兒身的騎士,這部漫畫也反映手塚治虫從寶塚歌劇團得到的啟發。 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光之美少女也有男性成員加入。我想她很自然地被聯結到純潔、無畏、勇氣與盼望這類陳腔濫調的主題,可說是國士無雙的一體兩面絕代佳人。而在一張梗圖中,大叔最想成為的職業之一便是魔法少女,可以看出這個美少女形象有多麼夢幻而誘人。「只要你能保有美少女的心,那你也會是美少女,無論年齡。」導覽結語如是說。不過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答案會是什麼呢? 可能無法像導覽員給出這樣鼓舞人心的話,但我心目中的美少女應該是近似《小婦人》中會出現的人物,或是像前拉斐爾派中會出現的少女,如艾弗雷特.米萊的《盲眼少女》面對任何處境都能夠平靜自持,保有希望與盼望。雖是這麼說,現實的逆流下還要能保有年少的心態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最後附上展覽資訊:
北師美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