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怎樣賺錢?

最近比較忙,所以都在看一些比較輕鬆的書,結果看到一本Bernstein寫的《貿易改變世界》,從這一本講的貿易史,再回頭翻一些東西,熊熊想到點心得。所以拿來跟讀者分享一下,不過因為主要是拿伯恩斯坦的書來說嘴,故還是建議讀者去弄一本回家看吧。(註:目前只有簡體書,請到問津堂或若水堂找。原文是2008年出的,當年因為英文不好,殘念。)
所以說呢,這篇是幾本書的心得文,故沒有太詭異的理論。

貿易是本能
怎樣賺錢?自古以來人類都有交易的本能,雖然全球化是這十年才被推廣的概念,但世界早在數千年前就不斷的在貿易了。事實上,沒有貿易的話,許多古王國都不會興起,因為要找到一塊「福地」可以自給自足,實在很難。(註:其實,不少證據都表明,我們自豪的偉大文化,搞不好一大半都是舶來品。不過⋯⋯又如何?)
因為人不是萬能的,所以一個人會用自己的專業產出產品、輸出知識等,去交換其他人的東西。故一個人可以賺到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價值,使得產出的可以在貿易中,換得更有價值的物品。簡單說就是要有稀有性,稀有的物品與高深的知識,向來可以換得巨大的財富。(註:例如香料,古代沒有除臭劑,貴族願意付出大筆金錢來獲得香料,去除「平民」味道,以區隔階級。)
故而,古代的商人願意航行千里,只為了取得稀有的物資,就算危險也在所不惜。而實際上的狀況,風險與獲得的財富往往是成正比的,高額的報酬使得商人們前仆後繼,這說明了「殺頭生意有人作」,是千百年來不變的道理。
這種互通有無的需求,推進了許多戰爭與和平,權力者發動戰爭的目的,到頭來也是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無論這些財富是私人的,還是要賞給臣民,來鞏固統治基礎。總之,這種「交流」促進人類文明的進展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chuttersnap null on Unsplash

壟斷最賺錢
永遠不要忘記,壟斷才能賺到最多錢。壟斷有很多種,以古代東方輸出絲綢到西方來說,在產地的人壟斷了生產知識,使得購買的印度、波斯商人只能花大錢買;這些商人壟斷了往東方的陸運、海運,轉手價到了羅馬商人手中,又漲了幾倍,使得絲綢在羅馬價比黃金。(註:不是壟斷生產知識,就是壟斷通路。)
壟斷不是只有出現在古代,在歐洲大航海時代,印尼的香料群島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因為丁香跟荳蔻實在太賺錢了。掌握到這些香料來源,就可以累積滾滾財源,這些壟斷性的產品很多,從中國的絲綢、茶葉,到東南亞的香料都有,而歐洲輸出的是精美的玻璃製品。
與我們教科書灌輸的觀念不同,歐洲人一直都沒有去「宰制」這些東南亞、印度的農民,實情是歐洲不產這些東西,而軍事力量又強大不起來,真的到當地的都是少部份的商人。而在羅馬帝國崩潰後,阻礙在歐洲與東亞之間的,除了阿拉伯人外還有印度人,歐洲人在印度洋的稱霸,是大航海時代後一步步打下來的,還包括陸地上與中亞強權的競合。(註:簡單說,把近代史濃縮成西方成船堅砲利欺負別人,實在是太過簡略的鬼扯。)
而壟斷離不開權力,在我們看待這些商人賺到大筆財富的同時,不要忘記在其中的權力者。印度的王公、東南亞的貴族們,從來就不笨,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商人,一樣是在商言商,賺錢最重要,所以抬價、坑殺的手段一點都沒少過。而商人也不會做賠本生意,反正只要商品有壟斷性,運回歐洲一樣會有人以更高價買回。
更不提回到歐洲的路程千里迢迢,沿途有更多官員跟國王會勒索敲竹槓,想要可以有穩定的商路,政治力量的強大是不可或缺的。這也無怪乎,幾個人民日子最好過的年代,都是在羅馬帝國的強大,以及阿拉伯帝國的強盛下才得以存續。理由很簡單,因為統一的政治力量,使得商人只需要被剝一次皮,區域的穩定使得盜匪減少,進一步降低貿易的風險,使得商品的數量增加,價格下降到平民都買的起。(註:這個過程可能是上百年,不要以為平民生活是一夕變好的,都是好幾代人。)
說白一點,對一般老百姓來說,穩定的區域情勢才是最有利的,會挑起衝突的多半是上層階級,想要獲取更多利益。就以此角度來說,問題一切都是權力結構的組成,如何可以讓權力在區域內穩定,使得區域內的貿易成本降到最低,這才會讓多數的民眾日子變好。但想要賺到錢,那麼跟統治階層打好關係,獲取特權藉以取得壟斷權,這也是另一個千古不變的道理。(註:所以說,永遠要看懂政府想幹嘛,跟著政府走不會有錯。不過在民主時代,民眾自己就要懂得靠選票去鬥爭了,不然被人吃乾抹淨還要幫人擦屁股,死了活該。)

為何不賺錢
簡單說,壟斷權沒了。當歐洲人發現絲綢的原料是蠶吐的絲,歐洲人自己就動手生產,當知道了陶瓷燒制的方法,歐洲遍地開了陶瓷廠。事情沒有很複雜,因為沒人想花錢當冤大頭,有更便宜的為什麼不買?(註:還有另一種,就是不需要這種產品了,因為有更好的出現,舊有的就被擱在一邊。)
說的比較難聽一點,好日子不是天天有的,就算胡椒一開始是奢侈品,但因位在原產地的產量實在太大,當運回歐洲的量一天比一天多,奢侈的調味品也會進入百姓家。想要只靠一項產品、一條通路永遠過好日子,實在太困難了。問題永遠都不是你自己不夠努力經營,更不是沒有花心力壟斷優勢,而是其他人也不笨。
你想說壟斷一項產品?總會找到替代品,總會有一天取代你。你想壟斷一條通路?陸路不通就走海路,阿拉伯不准你通過就繞非洲一圈,方法是人想的。而這些歷史都在說明一件事情:哪個政權白目到亂敲竹槓,讓貿易成本提高到無限大,就會一毛錢的稅都收不到。(註:就是一句老話,怎樣拔鵝毛可以拔最多,鵝又不會叫。)
結果,到頭來想要一次賺到大錢,靠貿易壟斷是很賺,但想要長長久久,到頭來還是要回到老路,掌握到關鍵技術。說穿了就是:別人沒有,只有我有。而任何產業的興起,都只有在旭日東昇的初期,因為掌握到壟斷優勢,才會富的流油,只要開始進入黃昏,這個產業就會因為越來越多的競爭者學會技術,或是同樣掌握到通路,使得壟斷優勢消失,利潤直線下降。(註:而這個過程跟你努力無關,跟供需有關。)
換句話說,以我們個人來講,想要一次性的賺到大把大把鈔票,扣除掉搶銀行等無本生意,正常的投資都是高風險高報酬,不然就是要依靠人脈搞到特權,掌握到某項壟斷優勢。這幾點在台灣大家都很熟,就是某X電跟中X,就算民營了也還是想辦法告訴大家「不敷成本要漲價」。哪些產業會天天喊漲價?真的做不下去,通常都是降價搶市場或乾脆收起來。(註:台幣漲也漲價、台幣跌還是漲價,歷史告訴我們:這產業處於壟斷優勢中,他自己說了算。)
但考量到歷史上可以賺大錢的都是少數人,讓我們回歸一下整個國家的發展吧。想要整個國家社會的生活水準提高,沒有意外的就是提高生產價值,可以拿生產的產品去交換更多的國外物品,而且要想辦法打破壟斷。不管是打破國內的壟斷還是敲破國外的壁壘,概念都是一樣的。
而且,基本上是沒有「只准我出口、不准人進口」,這種重商主義的概念只會搞死自己,因為別人又不是笨蛋,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夠好的東西,人家幹嘛要拿真金白銀來換?而歷史上發生過好幾次生產過剩威脅本國的狀況,例如發現新大陸後的歐洲農民,赫然發現美洲源源不絕的大批農作物進入歐洲,嚴重打擊歐洲農民的生計。(註:歷史都很像,這些歐洲農民說:「保護本國產業才可以促進就業,而且國外產品質量比較差,對於我國民眾的健康有不良影響」。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
那怎麼改善這種不均的狀況?坦白說無解,已經過時的就是過了,死透的不會復活。剩下的問題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怎樣利用社會福利,讓受到衝擊的民眾感到公平,並提供他們轉型與下一代翻身的機會。另一個方面就是產業轉型,轉型成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註:哪有那麼簡單啊,台灣人要是還沒有沉沒成本的概念,一輩子都不會轉成功。)

何謂公平
公平是主觀的,並不是客觀的數字,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相對剝奪感的大小。自古以來促成造反革命的,並不是生活的絕對落差,而是面對相對剝奪感的巨大痛苦。法國大革命時候的底層百姓,相對同時間的俄羅斯農奴來說,已經過的相當不錯了,但讀者都知道,促成法國人把國王送上斷頭台的理由,並不是路易十六讓法國人過的比俄國農奴還慘。(註:人類永遠想過更好的生活,不是比爛。)
更糟糕的在於,如果讓民眾發現,翻身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那狀況會更可怕。父母親可以忍受困苦的生活,只希望小孩長大後可以過更幸福的日子,但萬一父母發現他們小孩長大後,完全沒有希望翻身上去,階級流動是徹底的口號,那麼巨大的憤怒往往會讓任何政府導台。這跟絕對的生活好壞無關,純粹是相對的剝奪感造成的。
那麼,政府能做些什麼?其實幹不了什麼,或者說只是代表一種權力結構的重分配,專制國家如北韓就不論。民主國家的選舉就是權力的重分配,我們都是透過這個方式來形塑我們想像的公平。(註:改變都是幾代人的事情,一代人改變那叫做革命。)

怎樣賺錢
其實,我們要定義一下,賺錢是個人的還是整體的。想要賺到跟郭台銘一樣,那麼沒有壟斷優勢就別想了,至於這個優勢是自己掙來的,還是透過各種管道搞到手的,這個就要看我們怎樣「定義」特權這兩個字。
要安身立命沒有很困難,想要日進斗金才是問題,在現代這種資訊發達的世界,想要壟斷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是很難的,能夠壟斷的都是一些百年企業,有數十年的工藝技術,或是人家走了幾百年才到資本密集,可以玩跨國企業。我們一般小老百姓,幻想著一天賺進幾百萬,真的是想太多。(註:但想太多的台灣人還真不少。)
看看歷史,並不能讓我們賺到大把鈔票,但至少我們民眾要能夠了解,現在這些大企業,有多少是因為政府的特權壟斷才到今天這地步的?壟斷並不是說絕對不好,在台灣還有一些獨有技術或是通路的時候,壟斷的企業可以對國外發動強大的攻擊,台灣多數百姓也可以受惠不少。(註:換個方式說,叫做分一杯羹。)
但台灣並沒有什麼真正的獨步技術,更沒有猶太人或是腓尼基人壟斷大海的能力,在此狀況下的壟斷企業,幾乎可以肯定,到頭來都會跟政權作結合,吸老百姓的血。三十年前替台灣賺進大把外匯的企業,今天則會拿老百姓當提款機,我們沒有理由替古老的企業當奴隸,該死的就該去死。(註:賺了三十年的外匯,卻不肯投資未來的壟斷技術,只想拿錢給政府製造壟斷優勢,我們憑什麼要幫他們。)
所以說,要怎麼賺錢?好問題,以筆者研究戰略的概念來說,錢不是重點,那些可以讓我們生活過得更好的資源才是重點。故,筆者不知道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