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教育的責任歸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要來討罵。

這兩個月很多新聞事件,都有提到霸凌事件,以及教育這行業的一些問題。筆者看來看去,都覺得其中樂趣很多,把所有人的話歸納翻譯,會得到下段的結果:

老師說:「都是手中打人的權力不夠。」

警察說:「有備案就會處理。」

全教會說:「都是教改害的。」

人本:「教育不能只有打罵。」

家長:「都是交了壞朋友。」

壞朋友的家長:「都是教了更壞的朋友。」

更壞的朋友家長:「都是政府的錯。」(註:關我屁事。)

當每一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看事情,責任永遠是「灰」不完。但這不是沒辦法討論的事情,問題在於沒有人會願意檢討自己。只要看看上述單位,公教人員是什麼樣子,我們幾十年來心裡都有數;警察平常的事情就很多了,連學校都管會瘋掉;全教全家人本等集團,說來說去都是官方文章;家長則永遠不會有錯,都是其他家長跟社會國家的錯。(註:關我屁事×2。)

raw-image

教育的責任到底歸誰?理論上,是父母、學校、社會都要負責,畢竟一個人的教育與成長,不可能只靠某一方。但就實務上來說,義務教育的部分絕對是政府的責任,我們法律規定小朋友要受義務教育,那這段時間是強迫性的就學,政府理所當然要付起絕大部份責任,不能推給放學後父母不管、電視暴力、亂交朋友。(註:關我屁事×3。)

政府要負擔的責任,就是提供安全的環境,不讓校園外的暴力進入,那這當然是要地方警政機關去執行的,這是「治安問題」的一環,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卸責,說是學生自己加入幫派等等。(註:不然要選舉幹嘛?)

政府要提供優良的教育師資,老師的責任絕對不是在教出會考試的學生,老師的能力也絕不是把書教好。教書匠跟教師不一樣,學校老師補習班化是政府的責任,學校搞資深資淺制,輕鬆的工作資深的挑,痛苦的工作菜鳥來扛,這當然是教育制度的問題。(註:每次跳出來捍衛利益的都是資深的還資淺的?事情其實沒那麼複雜。)

總之,只要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政府強行規定,那麼政府就沒有任何理由推卸責任。教育是一門專業,扣除基本的教學技能外,還包含心理學、社會學等,一個教師可以領穩定的薪水,就是國家與社會,希望教師可以在沒有後顧之憂的狀態下,可以發揮其專業,認真培養下一代。(註:不然付那麼多薪水是付心酸的?)

顯然,我們明天在蘋果上作民調,「認為教師領穩定的薪水,卻沒做到教育的專業。」結果應該會很有意思。如果在弄另一份民調,「教師要有退場機制,不適任的可以解職。」支持者應該會多到破表。(註:做做看不就知道了,一個人的評價是由別人給,不是自己給。老師自己說自己認真負責,那是講給自己聽的。)

是什麼導致今天教育的專業不受到重視?人必自重而人恆重之,是教師這個行業整體,沒有達到民眾的期望所致。確實,老鼠屎跟制度導致許多認真負責的老師,不是被拖下水一起爛,就是熱情被澆熄到鬱鬱寡歡。但在各行各業也都有一樣的狀況,不是只有教育業才是如此,每個行業都有惡劣份子,也都有「滿懷熱情」卻被「現實無情」的例子。教師每次的抗議,其實就社會其他行業來看,多半都是軟弱無力的。

倘若制度逼迫有熱情的教師放棄,流放有能力的教師到邊陲,那麼教師本身就該出來要求改正這個制度,畢竟只有教師自己最了解這個行業。但自己不出來爭取制度上該有的公平,每當調薪、調課等攸關飯碗問題就跳出來大罵,就不要怪一般民眾對教師有「不公平」要求。(註:所以說台灣的社會很奇怪,有錢人就會得到尊敬。看看卡內基在美國的例子,人家獲得尊敬是他當鋼鐵王子時找黑道打員工,還是他退休後到處做善事。當榮譽與金錢劃上等號,這國家一定群魔亂舞。)

教育是一門專業,任何人只要在其專業上盡心盡力,都會受到多數人的尊敬。搞到今天這種樣子,只能說教育從業人員的「平均值」,實在不符合專業的期待。(註:故,筆者是不專業的打混員工。)

責任的釐清很重要,第一個就是順序問題,政府躲不掉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4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高中生打老師事件的背後教育政策與問題,分析了特教生與一般生上課、校園霸凌以及教師對特教學生的疑慮等議題。提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應承擔更多責任,恢復特教班與普通班,特教生應由特教老師負責教導與輔導。文章討論了學校教育不負責任的態度及對特教與一般生的整合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Thumbnail
不知為何,批鬥老師的風氣越來越盛,媒體似乎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問題是,當這種風氣越演越烈,人才將不願意投入教育職場,最終受傷的會是孩子。
Thumbnail
不知為何,批鬥老師的風氣越來越盛,媒體似乎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問題是,當這種風氣越演越烈,人才將不願意投入教育職場,最終受傷的會是孩子。
Thumbnail
這是一個老師動輒被投訴的時代。為了維護自己的職場安全,老師必須時刻強化自己的專業和職場法規,才能在遇到家長不當投訴時全身而退。
Thumbnail
這是一個老師動輒被投訴的時代。為了維護自己的職場安全,老師必須時刻強化自己的專業和職場法規,才能在遇到家長不當投訴時全身而退。
Thumbnail
由於教育部過度向民粹傾斜,無力堅持專業,再加上制定暨執行政策不力,所以,第一線老師的處境越來越艱苦,職場風險越來越高。
Thumbnail
由於教育部過度向民粹傾斜,無力堅持專業,再加上制定暨執行政策不力,所以,第一線老師的處境越來越艱苦,職場風險越來越高。
Thumbnail
前言 日前,拜讀一篇:《親愛的總統,國小教師結構出問題了!》的文章,深覺貼切現狀,也期盼政府能趕緊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而不是僅僅發表官方說詞,或者又是拿著「需與多方因素全面考量」的藉口來推託!
Thumbnail
前言 日前,拜讀一篇:《親愛的總統,國小教師結構出問題了!》的文章,深覺貼切現狀,也期盼政府能趕緊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而不是僅僅發表官方說詞,或者又是拿著「需與多方因素全面考量」的藉口來推託!
Thumbnail
【法律爭點】法院如何看待教師這個職業?其應負的責任?應盡的職責?
Thumbnail
【法律爭點】法院如何看待教師這個職業?其應負的責任?應盡的職責?
Thumbnail
總之,教改之後,私立學校人數大增-好的私立高中,擠都擠不進去-,公立學校人數大減;補習班十五年增加三倍,平均每個行政區都有45家以上的補習班-,上述狀況的出現絕非無因。教改之後,不管是學校運作也好,教師也好,教學也好,教材也好,全都令人擔憂,如果你的孩子幸運的碰到良師、好班,孩子適應良好,生活愉快,
Thumbnail
總之,教改之後,私立學校人數大增-好的私立高中,擠都擠不進去-,公立學校人數大減;補習班十五年增加三倍,平均每個行政區都有45家以上的補習班-,上述狀況的出現絕非無因。教改之後,不管是學校運作也好,教師也好,教學也好,教材也好,全都令人擔憂,如果你的孩子幸運的碰到良師、好班,孩子適應良好,生活愉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