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雜談 part 30 問答錄

這篇因為不知道要歸類到哪,就歸到雜談吧。把最近朋友常問的問題,作一個整理與回答。當然,這不會一定是對的,只代表筆者個人的觀點,以及用戰略學的角度看一些事情,提供讀者另一個角度的切入點。

What is 戰略學?

Q1:戰略學到底是什麼?
A1:嚴格說是「全部」,也可以說等同社會學整體。從歷史角度來看,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文化,從最早的一些書籍,都可以看到古戰略家的思考模式,是宏觀、整體性的思考,而且非常重視經驗與實作。讀者可以注意到,古典戰略家談事情,很少把政治經濟等因素分開討論的。
讀者可以把戰略學當成是一種思考方法,因為截自今天為止,戰略學的範圍沒有定案,也沒有一個標準的學說出現。每一個學派都可以宣稱他們的理論是一種戰略,也都可以認為他們的看法是對的。
當然,一般的戰略家,最熟的是軍事,這沒什麼好意外的。
(註:真正的原因是,知道的不能說、不知道的不敢說。世界上有一半是在黑暗底下,會公開的多半⋯⋯參考就好。)

Q2:戰略可否預測未來?
A2:可以,但要根據獲得的情報而定。在沒有情報或是情報是錯誤的狀況下,預測準確度不會比丟銅板好到哪。更多的情況是,比丟骰子的機率還差。
戰略傾向作事前準備,不是事後拼命擦屁股。

Q3:戰略到底重視天時、地利、人和的哪一項?
A3:當然是人和。了解天時與地利,是要讓我們明白現實的限制,不是要我們認命。事在人為,歷史是無數人的努力推動的。

你的政治傾向?

Q1:你好像比較親民進黨?
A1:正確的說,是民進黨現在的主張傾向筆者個人。精確的說,目前幾個黨的主張,是民進黨最接近筆者的個人主張。(註:翻翻抽屜,不知道K黨黨證收到哪去了。)

Q2:為什麼你對國民黨這麼沒有信心?
A2:因為筆者比一般人要了解「黨」。筆者很清楚國民黨這一整套的價值觀灌輸,與政策買票邏輯的道理。(註:筆者認識的人中,批判黨最兇的,都差不多是類似的背景。)

Q3:為什麼你對馬英九的形象與清廉這麼無法苟同? A3:筆者本來只想開一個寫寫書籍心得,跟朋友交換學術討論的部落格。結果發生88水災,政府的表現讓筆者無法置信,去找認識的消息來源一查,馬上就知道問題所在。(註:好吧,因為先父痛恨這些系統的人,恨他們害中國大陸淪陷給共產黨。) 筆者的意識形態? Q1:你好像在政治跟經濟上都偏左派? A1:請回去把意識形態的分類重念一次,依照標準分類法,筆者所屬的這支戰略學派,以權力為基礎作為討論的,政治上中間偏右,經濟上中間偏左。 但以個人訓練背景來說,筆者是科學家,科學家沒什麼左右觀。對於所有的左右派理論說法,筆者只承認有經過實證的,只要理論沒有被現實檢驗過,筆者一律認為這些只是假設。 不管邏輯多漂亮,導證多清晰,現實沒辦法證明其有效或是正確。那請恕筆者以健康的懷疑態度看待之。筆者個人對外談論的左右派思想,都是課本上的,不同意的人請去找這些古人算帳。 Q2:意識形態很重要嗎?拼經濟跟過好日子才是王道吧。 A2:戰略上沒有所謂的拼經濟這種說法,任何的經濟型態來自於我們看待未來的態度。講白了,在戰略學中,經濟是一種工具、一種手段,用以達成我們想要過什麼生活的方法。為了達成我們想要的未來,不管是走市場經濟還是管制保護,我們不在乎。(註:就以定義來說,戰略學把市場當成手段而非目的,這的確算是偏左的論點。) Q3:為什麼常常要訴諸武力解決問題?大家好好賺錢不是很好嗎? A3:如果我們活在一個,法律只會讓特定人賺錢,其他人做到死都翻不了身的制度,不用武力不然要怎樣?是誰規定,流血革命不是一種競爭的形式? 對未來的看法? Q1:似乎你不怎麼看好台灣的未來發展? A1:筆者自己有去努力做一些事情,但實際上能改變的很少。物質的改變快,精神的轉變慢,現在快兩代人的資本都在消失中,我們需要的是對未來的整套思維,要轉變兩代人的過程,短則十年慢則二十年。在轉變發生前,我們現在做的,都只是過去代工榮景的餘暉,個人可以有發展,但整體很難了。 Q2:不是經濟看來不錯?還是這跟歐債、美國等等有關? A2:筆者是科學家背景,看的是技術面不是金融面。有錢可以投資技術這沒有錯,但不是投了錢就會有結果,要看投資在哪、何時、多少,絕對不是簡單的事。台灣現在的技術資本垮掉一大半,剩下的一大堆都是代工技術,老話一句,混口飯吃勉勉強強,要有整體發展不容易。 Q3:那未來走哪一方面比較好? A3:不知道,就算知道也不會公開講。 1/2補充 Q1:為什麼生活過的好的人,會認為過不好的人是自己問題?或者說是不好的人也會去認同這種說法?更不提投票的傾向,自己過的很差卻要相信實際上很好的說法? A2:這不是經濟學或是政治學原理,這是「統治術」。你可以做一個簡單的靜態假設,假設全體民眾有100人,收入是平均50k,在此我們假設所有的人的聰明才智是平均分配在各種領域、階級中,沒有哪一個特別。 如果筆者是統治者法律跟行政方法管控,去壓低94人的收入到20k,然後維持剩下5人為50k,此時全體的收入有 50kx100-20kx90-50kx9=2870k 會是屬於統治者的。然後把這5人拉成統治集團中的管理者,為了封住這5人的嘴,每個人收入拉到 100k。此時統治者手上剩下2770k。 其他94人一定會翻桌,所以讓這其中的50人每人收入多10k變成30k,此時統治者剩下2270k。但如果資訊是流通的,那麼每個人都會知道這種把戲。所以拿出200k去成立大眾媒體與媒體紀律委員會(經濟成長率又達到50%了),讓參加的10成員可以多領20k,再拿300k成立學校(小朋友,不去領20k是草莓族喔),讓擔任教師的10人可以多領30k。然後每10人設立一個里長,里長收入可以再多10k(你看政府都有在做事啊)。此時統治者剩下2270k-200k-300k-10kx10=1670k。 這時候只要再拿出200k,去成立警察與軍隊(造反者殺無赦),讓參與的10人可以多20k,此時因為抵抗與推翻這種分配制度,有可能讓自己身陷危險與失去一切的可能,所以對於已經分的比較多的人,造反的誘因就大幅降低。此時統治者還有1470k可以支配,成為最有權錢的人。 讀者可以發現,這些各種津貼可以是集中在少部分人,也可以是分散在多數人身上,所以實際上的財富分配並不會那麼剛剛好每個人雨露均霑。如果有任何的經濟成長與發展,比照這概念去處理,然後順便拱出一兩個產業大亨,這個大亨會告訴大家他完全憑努力才賺到錢。(註:前提是制度夠公正。) 以上這些比例跟數字,是一種統治藝術,要根據每個國家的風土民情、每年變化會有所調整。作的好的人會被當成聖賢君主,蓋個陵寢有幾百萬人每天哭,做不好的就會在歷史上變成邪惡魔王。(註:所以這只是一種概念。) Q2:那台灣的狀況呢? A2:搶6成人的錢,其中一半分給另外3成人,令一半給剩下1成人。讓這3成人上媒體開學校宣傳領22k是一種美德。然後選舉到了的時候,在這6成人中每個人發2000塊,這樣其中就會有2成以上的人認為政府萬歲,選舉就贏了。 Q3:為什麼這樣看合理? A3:理論上,聰明的永遠是那3% 人,扣掉其中會有不少人失敗,照道理講每一個世代也都會有1%的人,會成為這個世代最賺錢、最有名的人。長江後浪推前浪是也,當台灣在政治、經濟金融、社會文化、媒體娛樂各層面,新人出頭的比例遠遠低於0.1%,就該知道這制度有問題了。 請讀者注意,台灣並沒有歐日那種,數百年來傳承的階級意識,所以不要再拿這些地方出頭的人很少來當對比的藉口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